手机人民网 文旅·体育

“圆梦新时代”主题征文丨三月阳春压沙忙

2022-07-26 14:53 人民网  作者:叶祥元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十年,有绘不尽的壮丽画卷,也有讲不完的精彩故事。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艺是时代的号角。为充分展示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共同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人民网与中国作家协会联合举办“圆梦新时代”主题征文活动,面向社会各界征集作品,用文学形式讲述新时代故事。目前,活动已收到大量投稿,自今日起,本网将陆续刊发其中的优秀作品。

我最早接触到的治沙压沙英雄,是长城镇的王银吉和他的父亲王天昌,子承父志,父子二人压沙万亩,是二十多个春秋艰辛付出与日夜守护的结果。

王银吉肤色黝黑,长年累月在沙漠里晒着,他皮都脱了好几层了,黑一点算得了什么。王天昌长须髯髯,数十年守着沙漠,面颊的每一个皱纹里都藏着关于沙漠的故事。

那一年区文联组织我们去采访,看了他们家最早挖在沙梁下、挖到土里去的地窝子,有烧火做饭的厨房,有睡觉的屋子,还有贮藏粮食和工具的杂物间,简陋得不行,面积也刚刚能够容纳了一家人生活。没有电,就用煤油灯,煤烟灯的样子还在,好多年过去了,地窝子的顶子陷下去,里面空寂了,油灯却还在,添了油进去,还能够点着,日夜便也能够相以为继,日子便能悠长了。

吃水的问题,只能依靠老天来解决,王天昌老人家的想法好,在挖地窝的同时,还挖了口水窖,分布在距离地窝不远处,在塑料布裹了四壁,雨水积满了,不容易渗进沙子里土里。或者,他能够从远处的家里拉水来,存到这儿慢慢地用呢。

也是去年吧,我在写一篇关于雨水积流池的稿子的时候,查阅相关资料,才知道这片大地上,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蒸发量却达3000毫米(如前所述),想来,老人家的地窖收集不了多少雨水的,那些年,日子怎样过,一定是不容易的。

地窝子不远处有鸡埘,还有圈羊的场子,这是一个家该是这个样子的,即便是在沙漠里,也不仅仅要有劳动,有人,还得有牲畜,羊剪了羊毛换钱,母鸡生蛋,公鸡打鸣,日子便能够相以为继。

住地窝,守着沙漠的春夏秋冬,治沙压沙,一点点播种了绿色,也播种了希望。“大风一起不见天,沙骑墙头驴上房,一茬庄稼种三遍,大风绝收小风欠”,王天昌老人记忆里的一幕,被一年年改变,他说,我们不能让家园被黄沙掩埋呀,哪怕用胸挡住风,也要用汗水浇灌树苗长大。

王银吉和父亲一起,用二十多个春秋的光阴在腾格里沙漠南缘筑起了一道“绿色长城”。

我手机里保存着王银吉的电话,不管什么时候打,都能打得通,他记得我是谁,是因为后来我又去过几次,不仅我去,还带了朋友去,带了学校的孩子们去。

朋友是远方的朋友,省城那一边的多一些,听我讲治沙压沙的故事,讲与风沙抗争拼搏的故事,讲坚韧与守候的故事,便很感动,还没有见到治沙英雄便肃然起敬了,所以那天有备而来,带了一块治沙压沙劳动基地的牌子,还带了现金——不是很多的现金,记得只有两万。这些现金是要换算成树苗苗草根根的,国槐的,花棒的,杨树的,红柳的,或者仅仅是梭梭草吧,或者就是那些漫山遍野长到沙梁上,或者洼地里去的说不出名字的沙生植物吧,都行,能活在沙漠里,春天开花,秋天结籽就好,或者仅仅是长着,生着,一年年地长下去,生下去也是好的。

或者,用这些钱来拉运水吧,苗木植下去了,总不能不管,任其自生自灭吧,多多少少是要浇一些水才能活下来的。

王银吉和他的老父亲老母亲,还有他的妻子儿子一起,先是压了草方格,而后要紧跟着在方格里植入沙生植物的,草方格守着沙,沙生植物护着绿,最终将黄沙拿住的,还是靠了长起来的梭梭草,或者是花棒、或者是杨树、或者是红柳,在他们家的地窝子周围,这些树种与植物都已经长得很高了。

四月里去的时候,正落着小雨,小雨里,开花的开花,绽叶的绽叶,油绿油绿的,或者遍布了鹅黄,哪里看着还是沙漠的样子呢,这些生长在荒野,不,是风沙里的植物全都懂得惜时惜水,或者珍惜每一种上苍的馈赠,总是抓住这样的好时光,疯狂地延伸了生命的长度,地窝子后边沙梁上的杨树绿了,大半个身子被埋进沙里去。

王天昌说,当时是种在低洼里的,沙梁移动,尽管每年一点点一点点地走,看,还是把它们埋住了。老人家说着的它们,当然是这些树了,这些长在沙漠里的国槐、杨树、柳树,还有红柳、河柳呢,好多的品种,为了能找到绿、长了绿、守住绿,老人尝试了许多的物种,在他眼里,能活下来的都是沙漠里的英雄。

朋友来,是清明节前后,清明植树正当时,是顺应了河西这一边的气候特征的,几场春雨落过,风也不再那么疯狂,那天,我陪他们压沙,压好了,又在王银吉的指导下植树。树种是王银吉自己育苗,为了节省成本,还有就是育在沙漠,也长在沙漠,仅仅挪移地方,其他并不造成伤害,成活率自是会高一些。

清晨到,黄昏结束,快要结束的时候,才举行的捐赠与授牌仪式。这个仪式无比隆重,但却是参加人员最少的仪式,没有主角,没有观众,我们每个人都是主角,每个人也都是观众。

我们在刚刚压过沙、植过绿的沙梁上扯了一条横幅,王银吉一家站到横幅前,我们站到横幅前,郑重地将厚厚的一沓现金递给老人,老人鞠躬致谢,我们鼓掌,而后合影,仪式便结束。这样的仪式,没有豪言壮语,没有山呼海啸,没有声泪俱下,只平平常常,自然而然,像是收工时的一次清点与叮咛,或者是对下一个日子开工里的一次安排与布局。

治沙压沙劳动基地的牌子是有了,那么这样的劳动便也如河流般有了倾泄的出口,那家单位工会组织的负责人,他会定期不定期地带单位职工过来,一方面是向治沙压沙英雄致敬,另一方面也让大家学习战天斗地的精神与意志,学习面对困难生存的坚韧与毅力。

后来,我朋友组织孩子们来了,是远方的孩子,城市里长大,远离了乡村与沙漠,更远离了治沙压沙的劳动。孩子们走进沙漠,体验沙漠的辽阔与浩瀚,感受自然的严酷与孤绝,更懂得一种付出和坚守。他们被手把手地教给怎样编织草方格,怎样找到润湿的所在,将一株小苗苗植入沙里,并且,让他们懂得不是所有的沙漠都能治理,都会有绿色长出来,能够坚持做到这些的,都是因为有能够治理的先决条件,是沙梁表面的干渴之下,有能够蕴水的湿层,正是这一层的存在,给了绿色以希望,也让努力不会付之东流。

我刚刚懂得这些的时候,对王天昌老人说,你懂得科学知识还不少吗!老人捋一捋胸前的长须说,这个是常识,科学知识可以不懂,但常识是必须要知道的,要不还压什么沙……

英雄的感召力是无声的,鼓舞着我们每个人。

治沙压沙,这些年我们从不停止,不管秋天还是春天,也无论夏日还是冬日,扛着铁锨,抱着麦草而或稻米的秸秆,脚步深深地陷入沙里,细软的沙,柔若无骨,然而又是那么的冥顽不化,甚至倔强孤傲,孤傲至目空一切,有谁是被它看到眼里去的,千万年,亿万年,或者更早的时光里吧,它孤傲而决绝地蔑视一切,蔑视生命,蔑视天地,甚至连一片梦都是蔑视着的。

我们不怕,一年年地来,一年年先以草方格,横平竖直的草方格锁住它的顽劣,像对待一个小学生一样,让它坐到座位上去,一点点让它开始尊重劳动,尊重付出。而后,我们种植那些可以在沙漠生长的梭梭草、沙柳、杨树、花棒……

一季一亩,是按着良田和平地来计算的,就这样一年年压沙治沙,治沙压沙,沙漠改变着模样。

如今,每至夏日,攀过乌鞘岭,脚步踏入河西走廊,到达平沙茫茫的腾格里大漠,会发现田畴林列、麦浪起伏、绿树环绕的村庄田舍,在中国,在大西北,这怎能不是一种让人心牵魂系的存在?

我最早接触到的治沙压沙英雄,是长城镇的王银吉和他的父亲王天昌,子承父志,父子二人压沙万亩,是二十多个春秋艰辛付出与日夜守护的结果。

王银吉肤色黝黑,长年累月在沙漠里晒着,他皮都脱了好几层了,黑一点算得了什么。王天昌长须髯髯,数十年守着沙漠,面颊的每一个皱纹里都藏着关于沙漠的故事。

那一年区文联组织我们去采访,看了他们家最早挖在沙梁下、挖到土里去的地窝子,有烧火做饭的厨房,有睡觉的屋子,还有贮藏粮食和工具的杂物间,简陋得不行,面积也刚刚能够容纳了一家人生活。没有电,就用煤油灯,煤烟灯的样子还在,好多年过去了,地窝子的顶子陷下去,里面空寂了,油灯却还在,添了油进去,还能够点着,日夜便也能够相以为继,日子便能悠长了。

吃水的问题,只能依靠老天来解决,王天昌老人家的想法好,在挖地窝的同时,还挖了口水窖,分布在距离地窝不远处,在塑料布裹了四壁,雨水积满了,不容易渗进沙子里土里。或者,他能够从远处的家里拉水来,存到这儿慢慢地用呢。

也是去年吧,我在写一篇关于雨水积流池的稿子的时候,查阅相关资料,才知道这片大地上,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蒸发量却达3000毫米(如前所述),想来,老人家的地窖收集不了多少雨水的,那些年,日子怎样过,一定是不容易的。

地窝子不远处有鸡埘,还有圈羊的场子,这是一个家该是这个样子的,即便是在沙漠里,也不仅仅要有劳动,有人,还得有牲畜,羊剪了羊毛换钱,母鸡生蛋,公鸡打鸣,日子便能够相以为继。

住地窝,守着沙漠的春夏秋冬,治沙压沙,一点点播种了绿色,也播种了希望。“大风一起不见天,沙骑墙头驴上房,一茬庄稼种三遍,大风绝收小风欠”,王天昌老人记忆里的一幕,被一年年改变,他说,我们不能让家园被黄沙掩埋呀,哪怕用胸挡住风,也要用汗水浇灌树苗长大。

王银吉和父亲一起,用二十多个春秋的光阴在腾格里沙漠南缘筑起了一道“绿色长城”。

我手机里保存着王银吉的电话,不管什么时候打,都能打得通,他记得我是谁,是因为后来我又去过几次,不仅我去,还带了朋友去,带了学校的孩子们去。

朋友是远方的朋友,省城那一边的多一些,听我讲治沙压沙的故事,讲与风沙抗争拼搏的故事,讲坚韧与守候的故事,便很感动,还没有见到治沙英雄便肃然起敬了,所以那天有备而来,带了一块治沙压沙劳动基地的牌子,还带了现金——不是很多的现金,记得只有两万。这些现金是要换算成树苗苗草根根的,国槐的,花棒的,杨树的,红柳的,或者仅仅是梭梭草吧,或者就是那些漫山遍野长到沙梁上,或者洼地里去的说不出名字的沙生植物吧,都行,能活在沙漠里,春天开花,秋天结籽就好,或者仅仅是长着,生着,一年年地长下去,生下去也是好的。

或者,用这些钱来拉运水吧,苗木植下去了,总不能不管,任其自生自灭吧,多多少少是要浇一些水才能活下来的。

王银吉和他的老父亲老母亲,还有他的妻子儿子一起,先是压了草方格,而后要紧跟着在方格里植入沙生植物的,草方格守着沙,沙生植物护着绿,最终将黄沙拿住的,还是靠了长起来的梭梭草,或者是花棒、或者是杨树、或者是红柳,在他们家的地窝子周围,这些树种与植物都已经长得很高了。

四月里去的时候,正落着小雨,小雨里,开花的开花,绽叶的绽叶,油绿油绿的,或者遍布了鹅黄,哪里看着还是沙漠的样子呢,这些生长在荒野,不,是风沙里的植物全都懂得惜时惜水,或者珍惜每一种上苍的馈赠,总是抓住这样的好时光,疯狂地延伸了生命的长度,地窝子后边沙梁上的杨树绿了,大半个身子被埋进沙里去。

王天昌说,当时是种在低洼里的,沙梁移动,尽管每年一点点一点点地走,看,还是把它们埋住了。老人家说着的它们,当然是这些树了,这些长在沙漠里的国槐、杨树、柳树,还有红柳、河柳呢,好多的品种,为了能找到绿、长了绿、守住绿,老人尝试了许多的物种,在他眼里,能活下来的都是沙漠里的英雄。

朋友来,是清明节前后,清明植树正当时,是顺应了河西这一边的气候特征的,几场春雨落过,风也不再那么疯狂,那天,我陪他们压沙,压好了,又在王银吉的指导下植树。树种是王银吉自己育苗,为了节省成本,还有就是育在沙漠,也长在沙漠,仅仅挪移地方,其他并不造成伤害,成活率自是会高一些。

清晨到,黄昏结束,快要结束的时候,才举行的捐赠与授牌仪式。这个仪式无比隆重,但却是参加人员最少的仪式,没有主角,没有观众,我们每个人都是主角,每个人也都是观众。

我们在刚刚压过沙、植过绿的沙梁上扯了一条横幅,王银吉一家站到横幅前,我们站到横幅前,郑重地将厚厚的一沓现金递给老人,老人鞠躬致谢,我们鼓掌,而后合影,仪式便结束。这样的仪式,没有豪言壮语,没有山呼海啸,没有声泪俱下,只平平常常,自然而然,像是收工时的一次清点与叮咛,或者是对下一个日子开工里的一次安排与布局。

治沙压沙劳动基地的牌子是有了,那么这样的劳动便也如河流般有了倾泄的出口,那家单位工会组织的负责人,他会定期不定期地带单位职工过来,一方面是向治沙压沙英雄致敬,另一方面也让大家学习战天斗地的精神与意志,学习面对困难生存的坚韧与毅力。

后来,我朋友组织孩子们来了,是远方的孩子,城市里长大,远离了乡村与沙漠,更远离了治沙压沙的劳动。孩子们走进沙漠,体验沙漠的辽阔与浩瀚,感受自然的严酷与孤绝,更懂得一种付出和坚守。他们被手把手地教给怎样编织草方格,怎样找到润湿的所在,将一株小苗苗植入沙里,并且,让他们懂得不是所有的沙漠都能治理,都会有绿色长出来,能够坚持做到这些的,都是因为有能够治理的先决条件,是沙梁表面的干渴之下,有能够蕴水的湿层,正是这一层的存在,给了绿色以希望,也让努力不会付之东流。

我刚刚懂得这些的时候,对王天昌老人说,你懂得科学知识还不少吗!老人捋一捋胸前的长须说,这个是常识,科学知识可以不懂,但常识是必须要知道的,要不还压什么沙……

英雄的感召力是无声的,鼓舞着我们每个人。

治沙压沙,这些年我们从不停止,不管秋天还是春天,也无论夏日还是冬日,扛着铁锨,抱着麦草而或稻米的秸秆,脚步深深地陷入沙里,细软的沙,柔若无骨,然而又是那么的冥顽不化,甚至倔强孤傲,孤傲至目空一切,有谁是被它看到眼里去的,千万年,亿万年,或者更早的时光里吧,它孤傲而决绝地蔑视一切,蔑视生命,蔑视天地,甚至连一片梦都是蔑视着的。

我们不怕,一年年地来,一年年先以草方格,横平竖直的草方格锁住它的顽劣,像对待一个小学生一样,让它坐到座位上去,一点点让它开始尊重劳动,尊重付出。而后,我们种植那些可以在沙漠生长的梭梭草、沙柳、杨树、花棒……

一季一亩,是按着良田和平地来计算的,就这样一年年压沙治沙,治沙压沙,沙漠改变着模样。

如今,每至夏日,攀过乌鞘岭,脚步踏入河西走廊,到达平沙茫茫的腾格里大漠,会发现田畴林列、麦浪起伏、绿树环绕的村庄田舍,在中国,在大西北,这怎能不是一种让人心牵魂系的存在?

(责任编辑:杨曦)
分享到:
领导留言板客户端下载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