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26 14:53 人民网 作者:陈治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十年,有绘不尽的壮丽画卷,也有讲不完的精彩故事。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艺是时代的号角。为充分展示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共同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人民网与中国作家协会联合举办“圆梦新时代”主题征文活动,面向社会各界征集作品,用文学形式讲述新时代故事。目前,活动已收到大量投稿,自今日起,本网将陆续刊发其中的优秀作品。
老林是我认识的第一个从化人。
二十年前,作为一个外地人,我第一次到从化。那天,我从省城广州市中心的天平架汽车客运站乘坐班车到从化参加工作,因为在从化举目无亲,而且单位没有安排宿舍,广州的亲戚找了他的从化朋友老林帮我租房。坐在广从客运班车上,我很好奇散文家杨朔先生笔下“荔枝树多得像汪洋大海”的从化。于是,一路上特别留意窗外的风景,那映入眼帘漫山遍野的荔枝树,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荔乡从化,名不虚传。
老林已过不惑之年,中等身材,皮肤黝黑,圆脑袋上挂着一副圆眼镜,让我想起知识农民这么一个称呼。我没说错,他毕业于农业大学,虽然读的是水产养殖专业,但却对种果情有独钟,即使当年大学毕业后可以留在大城市的农业部门工作,端起铁饭碗,也还是梦想着用家乡的好山好水种出品质独特的荔枝。
从化的好山好水好荔枝是板上钉钉的事。作为广州市北部生态屏障的从化,拥有100多个湖泊水库,180多万亩青山,近30万亩荔枝林,年产荔枝5万吨左右。那是许多城里人梦中的世外桃源。发源于桂峰山的流溪河蜿蜒流淌,清澈明净宛若少女的眼眸,柳宗元《小石潭记》里所描写的“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在这里并不鲜见。然而,在这片北回归线上的绿洲上,就一定能种好果吗?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看起来简单,做起来难,没有点管理技术,还真不行。”老林摆摆手,板起脸孔说,“要施肥、灌溉、修剪、促花、病虫害防治……”他掰着手指头,像老师一样对着我严肃开讲,“要想品质独特,推陈出新,还要会嫁接培育。”
这些对我这个文科生来说,太难了。在我的脑子里,荔枝就像屋前的野花一样,不用打理,都可以开得很灿烂。
我的家乡在粤东,也是北回归线穿越的地方,村前屋后也有种植荔枝,但印象中只有蝉鸣时节一颗颗令人垂涎三尺的荔枝,还有“日啖荔枝三百颗”“一骑红尘妃子笑”“玉雪肌肤罩绛纱”之类的诗句。至于荔枝树怎么生长、开花和结果,都没放在心上。而且,一直以来还固执地认为天下荔枝一个样,形圆,色红,壳厚,肉白,核大,汁甜。
有一年盛夏,老林约我到他家果园摘荔枝。我惊奇地发现荔枝长着刺,像一只只小刺猬,与我之前所见的荔枝明显不同,而且核很小,甚至无核。他笑了,笑我书呆,读书多,见识少。的确,那是我第一次见到带刺的荔枝。老林慢条斯理地说,这种荔枝叫桂味,土话叫“米枝”。他说我脑子里装着的那种荔枝叫槐枝。同为荔枝,两者从里到外有着诸多不同之处。除了槐枝、桂味,从化的荔枝还有三月红、状元红、妃子笑、黑叶、糯米糍等等上百个品种,名目繁多,数都数不过来。走进从化,就如同走进了荔枝的世界。
不过,老林的果园不是博览园,里面所种的荔枝品种大部分是桂味,少部分是糯米糍。他说这两个品种比较有市场,价钱比较高。
“你这么内行,这些年应该赚了不少钱。”我语气肯定,想拍一下他的马屁。
老林端起茶杯,似笑非笑低头喝了一口茶。他的爱人坐在一旁,黑着脸瞪了他一眼说:“不好意思了吧,你说呀,赚了多少?”
“那个……”老林欲言又止。
老林的爱人跟我说,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嫁到林家,就没少吃苦头,天天在田间地头日晒雨淋不说,钱又赚得不多,要命的是老林沉迷于嫁接培育新品种,其他事管得少。她对着我数了数手指头说:“各种各样的棘手情况几乎都碰到过,落果、病虫害、销售难……有一年还因为荔枝失收,竟然到了没米下锅的地步。可他一点都不紧张,死猪不怕烫。”
老林放下茶杯,起身走到门外。
“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我想,那时他的心境应该是这样的。
后来,老林约我喝酒,几杯下肚,他才唠叨起那天的事。他说爱人不懂他,很多人不懂他,有些东西的价值不能用赚钱多少来衡量。在荔枝树下长大的他自小就梦想着有一天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打响从化荔枝的品牌,让全世界的人都品尝到优质的从化荔枝。可是,世上的路,哪有那么笔直舒坦。老林说,他的父亲参加过解放广州的云台山战役,曾经在这片红色土地上浴血奋战,懂得大无畏革命精神的高贵,更懂得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父亲经常用毛主席的诗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青天”教导他。不怕困难,想方设法战胜困难,才是应有的人生态度。
有梦,然后逐梦前行,老林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追梦人。三十年前的一天,坐在荔枝树下,看着红彤彤的荔枝挂满枝头,他脑子里突然闪出一个问题,是否有一个品种可以集桂味、糯米糍的优点于一身呢?从现在来看,这个问题已经不是问题,但在三十年前,却还是一个问题。
现在家喻户晓的井岗红糯果肉厚,爽脆,味清甜,兼具桂味和糯米糍的优点,它由糯米糍和槐枝杂交而来。上世纪八十年代,井岗红糯在从化区城郊街高埔村被发现,后引种到太平镇井岗村,由于属于糯米糍的一个品类,因而被命名为“井岗红糯”,俗称“假米枝”。其实,最初的井岗红糯品质还比较差,口感与外观均不佳,并不为大多数消费者所接受。近十多年来,经过科研人员和果农的不懈努力,品质才得以大幅度提升。假米枝成了网红,风头劲过真米枝。
这就是老林努力的意义所在。虽然这个品种不能算是老林培育出来的,但他一直参与探索实践,奔走在改良荔枝品质的路上。
如今,年过花甲的老林每天依然穿梭在荔枝林中。他说,世界荔枝看从化,一流的品质,加上快速畅达的物流,让从化荔枝走向世界各地,儿时的梦想实现了,但是科技快速发展,活到老学到老,或许继续钻研,荔枝的品质还可以进一步提升。
时光荏苒,时代变迁,老林的荔枝园变了,荔枝树梢的果子从桂味、糯米糍变成井岗红糯,荔枝树旁的房子从泥砖屋、铁皮房变成小洋楼,荔枝树前的路子从泥土路、沙石路变成柏油路,而始终不变的是他那份对家乡、对荔枝的深厚情怀。
新时代,老林追逐着新的荔枝梦……
老林是我认识的第一个从化人。
二十年前,作为一个外地人,我第一次到从化。那天,我从省城广州市中心的天平架汽车客运站乘坐班车到从化参加工作,因为在从化举目无亲,而且单位没有安排宿舍,广州的亲戚找了他的从化朋友老林帮我租房。坐在广从客运班车上,我很好奇散文家杨朔先生笔下“荔枝树多得像汪洋大海”的从化。于是,一路上特别留意窗外的风景,那映入眼帘漫山遍野的荔枝树,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荔乡从化,名不虚传。
老林已过不惑之年,中等身材,皮肤黝黑,圆脑袋上挂着一副圆眼镜,让我想起知识农民这么一个称呼。我没说错,他毕业于农业大学,虽然读的是水产养殖专业,但却对种果情有独钟,即使当年大学毕业后可以留在大城市的农业部门工作,端起铁饭碗,也还是梦想着用家乡的好山好水种出品质独特的荔枝。
从化的好山好水好荔枝是板上钉钉的事。作为广州市北部生态屏障的从化,拥有100多个湖泊水库,180多万亩青山,近30万亩荔枝林,年产荔枝5万吨左右。那是许多城里人梦中的世外桃源。发源于桂峰山的流溪河蜿蜒流淌,清澈明净宛若少女的眼眸,柳宗元《小石潭记》里所描写的“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在这里并不鲜见。然而,在这片北回归线上的绿洲上,就一定能种好果吗?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看起来简单,做起来难,没有点管理技术,还真不行。”老林摆摆手,板起脸孔说,“要施肥、灌溉、修剪、促花、病虫害防治……”他掰着手指头,像老师一样对着我严肃开讲,“要想品质独特,推陈出新,还要会嫁接培育。”
这些对我这个文科生来说,太难了。在我的脑子里,荔枝就像屋前的野花一样,不用打理,都可以开得很灿烂。
我的家乡在粤东,也是北回归线穿越的地方,村前屋后也有种植荔枝,但印象中只有蝉鸣时节一颗颗令人垂涎三尺的荔枝,还有“日啖荔枝三百颗”“一骑红尘妃子笑”“玉雪肌肤罩绛纱”之类的诗句。至于荔枝树怎么生长、开花和结果,都没放在心上。而且,一直以来还固执地认为天下荔枝一个样,形圆,色红,壳厚,肉白,核大,汁甜。
有一年盛夏,老林约我到他家果园摘荔枝。我惊奇地发现荔枝长着刺,像一只只小刺猬,与我之前所见的荔枝明显不同,而且核很小,甚至无核。他笑了,笑我书呆,读书多,见识少。的确,那是我第一次见到带刺的荔枝。老林慢条斯理地说,这种荔枝叫桂味,土话叫“米枝”。他说我脑子里装着的那种荔枝叫槐枝。同为荔枝,两者从里到外有着诸多不同之处。除了槐枝、桂味,从化的荔枝还有三月红、状元红、妃子笑、黑叶、糯米糍等等上百个品种,名目繁多,数都数不过来。走进从化,就如同走进了荔枝的世界。
不过,老林的果园不是博览园,里面所种的荔枝品种大部分是桂味,少部分是糯米糍。他说这两个品种比较有市场,价钱比较高。
“你这么内行,这些年应该赚了不少钱。”我语气肯定,想拍一下他的马屁。
老林端起茶杯,似笑非笑低头喝了一口茶。他的爱人坐在一旁,黑着脸瞪了他一眼说:“不好意思了吧,你说呀,赚了多少?”
“那个……”老林欲言又止。
老林的爱人跟我说,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嫁到林家,就没少吃苦头,天天在田间地头日晒雨淋不说,钱又赚得不多,要命的是老林沉迷于嫁接培育新品种,其他事管得少。她对着我数了数手指头说:“各种各样的棘手情况几乎都碰到过,落果、病虫害、销售难……有一年还因为荔枝失收,竟然到了没米下锅的地步。可他一点都不紧张,死猪不怕烫。”
老林放下茶杯,起身走到门外。
“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我想,那时他的心境应该是这样的。
后来,老林约我喝酒,几杯下肚,他才唠叨起那天的事。他说爱人不懂他,很多人不懂他,有些东西的价值不能用赚钱多少来衡量。在荔枝树下长大的他自小就梦想着有一天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打响从化荔枝的品牌,让全世界的人都品尝到优质的从化荔枝。可是,世上的路,哪有那么笔直舒坦。老林说,他的父亲参加过解放广州的云台山战役,曾经在这片红色土地上浴血奋战,懂得大无畏革命精神的高贵,更懂得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父亲经常用毛主席的诗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青天”教导他。不怕困难,想方设法战胜困难,才是应有的人生态度。
有梦,然后逐梦前行,老林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追梦人。三十年前的一天,坐在荔枝树下,看着红彤彤的荔枝挂满枝头,他脑子里突然闪出一个问题,是否有一个品种可以集桂味、糯米糍的优点于一身呢?从现在来看,这个问题已经不是问题,但在三十年前,却还是一个问题。
现在家喻户晓的井岗红糯果肉厚,爽脆,味清甜,兼具桂味和糯米糍的优点,它由糯米糍和槐枝杂交而来。上世纪八十年代,井岗红糯在从化区城郊街高埔村被发现,后引种到太平镇井岗村,由于属于糯米糍的一个品类,因而被命名为“井岗红糯”,俗称“假米枝”。其实,最初的井岗红糯品质还比较差,口感与外观均不佳,并不为大多数消费者所接受。近十多年来,经过科研人员和果农的不懈努力,品质才得以大幅度提升。假米枝成了网红,风头劲过真米枝。
这就是老林努力的意义所在。虽然这个品种不能算是老林培育出来的,但他一直参与探索实践,奔走在改良荔枝品质的路上。
如今,年过花甲的老林每天依然穿梭在荔枝林中。他说,世界荔枝看从化,一流的品质,加上快速畅达的物流,让从化荔枝走向世界各地,儿时的梦想实现了,但是科技快速发展,活到老学到老,或许继续钻研,荔枝的品质还可以进一步提升。
时光荏苒,时代变迁,老林的荔枝园变了,荔枝树梢的果子从桂味、糯米糍变成井岗红糯,荔枝树旁的房子从泥砖屋、铁皮房变成小洋楼,荔枝树前的路子从泥土路、沙石路变成柏油路,而始终不变的是他那份对家乡、对荔枝的深厚情怀。
新时代,老林追逐着新的荔枝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