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文旅·体育

中国体育这十年:体育强国建设全面推进

2022-08-28 08:35 人民网  作者:人民网记者 杨磊

2022年2月和3月,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成功举办,中国向世界奉献了一场简约、安全、精彩的奥运盛会,同时也收获了丰厚的精神财富。群众参与冰雪运动的热情高涨,“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庄严承诺成为现实;中国体育代表团实现冬奥会全项目参赛,创造了冬奥会参赛历史最好成绩;冰雪产业蓬勃发展,我国冰雪产业体系正快步完善。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体育事业蓬勃发展,这十年,是中国体育改革创新的十年、成就波澜壮阔的十年、事业蒸蒸日上的十年。

深化改革、积极创新 不断开创中国体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强调,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十四五”时期,要加快推进体育改革创新步伐,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2014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全民健身上升级为国家战略。《意见》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为根本目标,把体育产业作为绿色产业、朝阳产业培育扶持,开拓了发展体育产业的新思路,使体育产业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图说中国体育这十年:群众体育蓬勃开展

国家体育总局经济司组织编写的《蓬勃发展的中国体育产业》显示,中国体育产业总规模从2015年的17107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29483亿元,涨幅达到72.35%,年均增速达到14.6%;体育产业增加值由2015年的5494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11248亿元,涨幅达到104.72%,年均增速为19.6%,远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以健身休闲和竞赛表演为龙头、高端制造与现代服务融合发展、新技术新模式不断涌现的现代体育产业体系初步建立。

与此同时,优化产业结构、布局,促进融合发展,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宽,“体育+”和“+体育”等复合型产业发展模式成为新潮流。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兴宁区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彭星瑜介绍,兴宁区重点围绕城区“两轴三区四中心”发展格局,依托和整合十里花卉长廊核心片区及昆仑大道沿线丰富的体育与旅游资源,积极推动“体育+旅游+文化”产业深度融合,连续四年成功举办兴宁体育旅游休闲大会,年均吸引游客近10万人次,未来兴宁将继续努力打造特色鲜明的体育旅游文化品牌。

党的十八大以来,体育改革向纵深推进。2015年《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公布,以足球项目为突破口的协会实体化改革稳步推进,助力实现体育强国梦。姚明、刘国梁、张军、周继红、李琰、申雪等一大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专业人士走上单项体育协会主要管理岗位,协会的社会性和专业性得以增强。中国篮球协会组织举办的小篮球联赛参赛人数逐年扩大,由最初的10万人增至今年的25万人,辐射人群300余万人;中国羽毛球协会以积分赛为基础,将自办赛事和各省区市举办的各类赛事都纳入其中,2022年第一批申请的比赛就已经超过200站,预计今后每年进入赛事目录的积分赛将超过1000站。

作为全国最高水平综合性运动会,全运会的改革是体育改革创新的关键点和突破口。2013年第十二届全运会,三大球项目奖牌数量、组别全面调整,让更多年轻运动员在全国最高水平赛场上崭露头角;2017年第十三届全运会,取消金牌榜、奖牌榜和总积分榜排名;2021年第十四届全运会,不仅在设项上与东京奥运会相统一,更对竞赛规程规则进行优化,允许东京奥运会参赛组合和集体项目以完整阵容参加全运会。经过三届赛事的改革与创新,全运会作为我国竞技体育“指挥棒”和“风向标”的地位更加凸显。

做大增量、提升质量 持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竞技体育不断取得辉煌成绩。中国选手在东京奥运会14个项目中收获金牌,夺金项目是境外奥运会参赛历史最多的一次,苏炳添也在此间以9.83秒刷新男子100米亚洲纪录;中国女排以11连胜卫冕世界杯冠军,也是第十次夺取世界排球“三大赛”冠军;中国女足时隔16年重夺亚洲杯冠军;中国队包揽2018年亚运会男、女篮球和男、女三人篮球4枚金牌;中国男排时隔10年再夺亚洲杯冠军;武大靖夺得平昌冬奥会短道速滑男子500米冠军,实现中国冰上男子单人项目冬奥会金牌零的突破;北京冬奥会上,高亭宇摘得中国首枚男子速度滑冰金牌,苏翊鸣成为中国首个单板滑雪冬奥冠军……中国体育健儿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中华体育精神。

2019年2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工作时强调,体育强则国家强,国家强则体育强。发展体育事业不仅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还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凝心聚气的强大精神力量。我们要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弘扬体育道德风尚,推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

中国运动员敢打敢拼、昂扬向上的精神气质,激励了全国人民,振奋了民族精神,也激发了大众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十年来,群众体育事业蓬勃开展。据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副司长高元义介绍,到2020年年底,全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7.2%,比2014年提高了3.3个百分点;国民体质测定标准的合格率,2020年达到90.4%,比上一次提高0.8个百分点;截至2021年年底,获得技术等级证书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已经超过270万人……

图说中国体育这十年:竞技体育亮点纷呈

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对于体育活动的多元化和高质量需求也日益显现,人民是发展体育事业的主体,在体育强国建设进程中,需要做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实际需要出发,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期盼、最现实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体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改革全面深化,持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马拉松赛事由于群众参与度高,入门相对简单,受到大众欢迎。2014年,“取消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审批”后,马拉松赛事迎来井喷式发展。全国注册马拉松赛事从2011年的22场增长为2019年的1828场,赛事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的同时,提升赛事品质也成为马拉松行业健康、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国田径协会近年来陆续出台《中国马拉松及相关运动赛事组织标准》《马拉松运动产业发展规划》《中国马拉松及相关运动赛事运营公司管理办法》等20余项行业规定,为马拉松赛事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作为跑者心中的“国马”,北京马拉松见证了中国马拉松赛事、中国体育产业近十年来的飞速发展。北京马拉松运营方、中奥路跑公司总经理戴启军表示:“北京马拉松从一无所有到‘双金赛事’,从单一竞赛变成集公益、博览会、亲子跑等于一体的赛事品牌,从粗放的运营管理方式到‘将细节做到极致’的精细化运营新时代,北京马拉松的发展,同时也是中国马拉松运动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

伴随着群众体育热潮,中国体育产业迎来更加广阔的空间。十年来,我国体育产业总规模和增加值呈现持续上涨的态势,总规模从2012年的9526亿元增长为2020年的27372亿元,增加值从2012年的3136亿元增长为2020年的10735亿元,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以下简称GDP)比重由2012年的0.60%上升至2020年的1.06%,体育产业对GDP贡献度不断提升。

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虽然影响了赛事举办及体育活动,但大众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居家健身、线上打卡等“互联网+体育”模式的新型健身活动成为全民健身潮流。同时,各地政府积极出台“惠企”“惠民”政策,减免体育企业房屋租金、发放体育消费券,极大激发了体育消费活力。《2020大众健身行为和消费研究报告》显示,大众居家期间的健身行为、体育用品相关消费均有明显提升,疫情期间持续保持健身参与率达到93%,体育用品消费率达到65%。

充分开放、成果共享 中国展现大国风范彰显大国担当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深入实施,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明显改善,全民健身参与程度不断提高,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如今,政府主导、多部门协同、全社会参与、全民共建共享的群众体育格局已初步形成。第十三届全运会首次设立了群众体育项目,广场舞、八段锦、航空航海模型等19个大项的群众体育活动登上了全国最高体育竞技的舞台;第十四届全运会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化改革,选择广场舞、广播体操、健身气功、太极拳等4个项目作为展演项目,不设金银铜牌,而以“等次”的方式对参赛群众进行奖励。全运会群众赛事不断“扩容”,大众积极参与,获得感和幸福感切实提高,全运会真正办成了全国人民的体育盛会。

今年4月,以“开放办赛、共享办赛”为理念的全民健身线上运动会正式启动,目前已设置包括毽球、跳绳、冰壶、棋牌等在内的100余个项目、数百场赛事活动。据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负责人介绍,全民健身线上运动会坚持了体育战线“开门办体育”的一贯原则,主办单位、参与平台保持开放,只设置启动时间,没有明确的结束时间。在“中心协会办”、“人群体协办”、“地方省市办”和“平台自主办”等办赛模式基础上,充分发挥网络赛事的平台功能优势,带动全网、全社会办赛。在办赛过程中充分体现竞技体育成果全民共享,100多位奥运冠军、世界冠军、全国冠军通过宣传海报、线上竞赛、话题互动与挑战等方式引领百姓共同参与。孙一文、苏炳添、全红婵、许昕、张雨霏、武大靖等众多冠军运动员纷纷参与到活动中,和大家一起“云锻炼”。全民健身线上运动会上线两个多月报名参与人数就已超过1000万人,交出了一张亮眼的成绩单。

“开放”理念也深深融入在北京冬奥会筹办和举办全过程。北京冬奥组委选聘37名外国专家、引进207名外籍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到筹办工作中来。英国制冰师马克·卡伦和加拿大制冰师汉斯·乌斯里奇为“冰立方”冰面制造提供大量技术支持;奥地利人哈拉尔德·斯普林菲尔德作为北京冬奥会冰球项目顾问,与团队负责对冰球场馆进行翻修,并在冬奥会期间对场馆进行运营;首席翻译官亚历克斯·波诺马雷夫则为中国与世界搭建起了沟通的桥梁……这些外籍专家与中国团队并肩协作,为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提供了有力保证,也为中国冰雪运动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图说中国体育这十年:体育产业提速发展

坚持“开门办体育”,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参与到体育发展中来,这一体育理念的更新在提高中国竞技体育综合实力过程中不断得到印证。东京奥运会首金得主杨倩所在的清华大学射击队,由清华大学与国家体育总局射击射箭运动管理中心共建;雅加达亚运会上,勇夺金牌的中国三人男篮以“我要上奥运”冠军队伍广东东莞麻涌队为班底组建,队中有广州体育学院的老师、广东工业大学的学生以及文体局的职工;中国男子手球超级联赛不仅由协会和企业合作共建,更创新采用国家队俱乐部直接参赛模式,既提高了联赛观赏性,也为国家队练兵提供了平台。

2022年,一届真正无与伦比的冬奥会在奥林匹克运动历史上留下了珍贵记忆,也为中国人民留下了宝贵的奥运遗产。在北京冬奥会上诞生多个奥运纪录的国家速滑馆,如今成为了游客体验滑冰运动的网红打卡点;国家游泳中心则实现了水上运动和冰上运动同步运营;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国家雪车雪橇中心等场馆设施进行整体规划,冬奥赛区“变身”延庆奥林匹克园区,成为公众休闲旅游度假地……这些“奥运财富”无疑能为中国从冰雪运动大国向冰雪运动强国迈进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丰硕成果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从2014年南京青奥会、2019年武汉世界军人运动会到2022年北京冬奥会,以及羽毛球、田径、体操、乒乓球、男篮等世锦赛和世界杯陆续在中国举行,中国通过承办大型国际体育赛事,贡献中国智慧,全方位向世界展示开放、文明、富强的国家形象,也彰显了中国在国际体育事务中的大国责任。与此同时,国际体育援助已成为中国向世界分享体育发展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20年,我国已与180余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体育友好关系,向缅甸、玻利维亚、汤加、瓦努阿图、牙买加等50多个第三世界国家提供体育技术援助,通过援派教练赴海外执教和接待外国运动队来华训练,帮助外国运动员提高竞技水平,推动当地体育事业发展。

《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将迎来印发3周年。未来,中国体育将坚持以人为本、改革创新、依法治体、协同联动,持续提升体育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大力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更好发挥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重要作用,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努力将体育建设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业。

2022年2月和3月,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成功举办,中国向世界奉献了一场简约、安全、精彩的奥运盛会,同时也收获了丰厚的精神财富。群众参与冰雪运动的热情高涨,“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庄严承诺成为现实;中国体育代表团实现冬奥会全项目参赛,创造了冬奥会参赛历史最好成绩;冰雪产业蓬勃发展,我国冰雪产业体系正快步完善。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体育事业蓬勃发展,这十年,是中国体育改革创新的十年、成就波澜壮阔的十年、事业蒸蒸日上的十年。

深化改革、积极创新 不断开创中国体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强调,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十四五”时期,要加快推进体育改革创新步伐,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2014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全民健身上升级为国家战略。《意见》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为根本目标,把体育产业作为绿色产业、朝阳产业培育扶持,开拓了发展体育产业的新思路,使体育产业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图说中国体育这十年:群众体育蓬勃开展

国家体育总局经济司组织编写的《蓬勃发展的中国体育产业》显示,中国体育产业总规模从2015年的17107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29483亿元,涨幅达到72.35%,年均增速达到14.6%;体育产业增加值由2015年的5494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11248亿元,涨幅达到104.72%,年均增速为19.6%,远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以健身休闲和竞赛表演为龙头、高端制造与现代服务融合发展、新技术新模式不断涌现的现代体育产业体系初步建立。

与此同时,优化产业结构、布局,促进融合发展,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宽,“体育+”和“+体育”等复合型产业发展模式成为新潮流。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兴宁区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彭星瑜介绍,兴宁区重点围绕城区“两轴三区四中心”发展格局,依托和整合十里花卉长廊核心片区及昆仑大道沿线丰富的体育与旅游资源,积极推动“体育+旅游+文化”产业深度融合,连续四年成功举办兴宁体育旅游休闲大会,年均吸引游客近10万人次,未来兴宁将继续努力打造特色鲜明的体育旅游文化品牌。

党的十八大以来,体育改革向纵深推进。2015年《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公布,以足球项目为突破口的协会实体化改革稳步推进,助力实现体育强国梦。姚明、刘国梁、张军、周继红、李琰、申雪等一大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专业人士走上单项体育协会主要管理岗位,协会的社会性和专业性得以增强。中国篮球协会组织举办的小篮球联赛参赛人数逐年扩大,由最初的10万人增至今年的25万人,辐射人群300余万人;中国羽毛球协会以积分赛为基础,将自办赛事和各省区市举办的各类赛事都纳入其中,2022年第一批申请的比赛就已经超过200站,预计今后每年进入赛事目录的积分赛将超过1000站。

作为全国最高水平综合性运动会,全运会的改革是体育改革创新的关键点和突破口。2013年第十二届全运会,三大球项目奖牌数量、组别全面调整,让更多年轻运动员在全国最高水平赛场上崭露头角;2017年第十三届全运会,取消金牌榜、奖牌榜和总积分榜排名;2021年第十四届全运会,不仅在设项上与东京奥运会相统一,更对竞赛规程规则进行优化,允许东京奥运会参赛组合和集体项目以完整阵容参加全运会。经过三届赛事的改革与创新,全运会作为我国竞技体育“指挥棒”和“风向标”的地位更加凸显。

做大增量、提升质量 持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竞技体育不断取得辉煌成绩。中国选手在东京奥运会14个项目中收获金牌,夺金项目是境外奥运会参赛历史最多的一次,苏炳添也在此间以9.83秒刷新男子100米亚洲纪录;中国女排以11连胜卫冕世界杯冠军,也是第十次夺取世界排球“三大赛”冠军;中国女足时隔16年重夺亚洲杯冠军;中国队包揽2018年亚运会男、女篮球和男、女三人篮球4枚金牌;中国男排时隔10年再夺亚洲杯冠军;武大靖夺得平昌冬奥会短道速滑男子500米冠军,实现中国冰上男子单人项目冬奥会金牌零的突破;北京冬奥会上,高亭宇摘得中国首枚男子速度滑冰金牌,苏翊鸣成为中国首个单板滑雪冬奥冠军……中国体育健儿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中华体育精神。

2019年2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工作时强调,体育强则国家强,国家强则体育强。发展体育事业不仅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还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凝心聚气的强大精神力量。我们要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弘扬体育道德风尚,推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

中国运动员敢打敢拼、昂扬向上的精神气质,激励了全国人民,振奋了民族精神,也激发了大众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十年来,群众体育事业蓬勃开展。据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副司长高元义介绍,到2020年年底,全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7.2%,比2014年提高了3.3个百分点;国民体质测定标准的合格率,2020年达到90.4%,比上一次提高0.8个百分点;截至2021年年底,获得技术等级证书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已经超过270万人……

图说中国体育这十年:竞技体育亮点纷呈

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对于体育活动的多元化和高质量需求也日益显现,人民是发展体育事业的主体,在体育强国建设进程中,需要做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实际需要出发,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期盼、最现实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体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改革全面深化,持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马拉松赛事由于群众参与度高,入门相对简单,受到大众欢迎。2014年,“取消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审批”后,马拉松赛事迎来井喷式发展。全国注册马拉松赛事从2011年的22场增长为2019年的1828场,赛事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的同时,提升赛事品质也成为马拉松行业健康、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国田径协会近年来陆续出台《中国马拉松及相关运动赛事组织标准》《马拉松运动产业发展规划》《中国马拉松及相关运动赛事运营公司管理办法》等20余项行业规定,为马拉松赛事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作为跑者心中的“国马”,北京马拉松见证了中国马拉松赛事、中国体育产业近十年来的飞速发展。北京马拉松运营方、中奥路跑公司总经理戴启军表示:“北京马拉松从一无所有到‘双金赛事’,从单一竞赛变成集公益、博览会、亲子跑等于一体的赛事品牌,从粗放的运营管理方式到‘将细节做到极致’的精细化运营新时代,北京马拉松的发展,同时也是中国马拉松运动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

伴随着群众体育热潮,中国体育产业迎来更加广阔的空间。十年来,我国体育产业总规模和增加值呈现持续上涨的态势,总规模从2012年的9526亿元增长为2020年的27372亿元,增加值从2012年的3136亿元增长为2020年的10735亿元,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以下简称GDP)比重由2012年的0.60%上升至2020年的1.06%,体育产业对GDP贡献度不断提升。

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虽然影响了赛事举办及体育活动,但大众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居家健身、线上打卡等“互联网+体育”模式的新型健身活动成为全民健身潮流。同时,各地政府积极出台“惠企”“惠民”政策,减免体育企业房屋租金、发放体育消费券,极大激发了体育消费活力。《2020大众健身行为和消费研究报告》显示,大众居家期间的健身行为、体育用品相关消费均有明显提升,疫情期间持续保持健身参与率达到93%,体育用品消费率达到65%。

充分开放、成果共享 中国展现大国风范彰显大国担当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深入实施,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明显改善,全民健身参与程度不断提高,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如今,政府主导、多部门协同、全社会参与、全民共建共享的群众体育格局已初步形成。第十三届全运会首次设立了群众体育项目,广场舞、八段锦、航空航海模型等19个大项的群众体育活动登上了全国最高体育竞技的舞台;第十四届全运会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化改革,选择广场舞、广播体操、健身气功、太极拳等4个项目作为展演项目,不设金银铜牌,而以“等次”的方式对参赛群众进行奖励。全运会群众赛事不断“扩容”,大众积极参与,获得感和幸福感切实提高,全运会真正办成了全国人民的体育盛会。

今年4月,以“开放办赛、共享办赛”为理念的全民健身线上运动会正式启动,目前已设置包括毽球、跳绳、冰壶、棋牌等在内的100余个项目、数百场赛事活动。据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负责人介绍,全民健身线上运动会坚持了体育战线“开门办体育”的一贯原则,主办单位、参与平台保持开放,只设置启动时间,没有明确的结束时间。在“中心协会办”、“人群体协办”、“地方省市办”和“平台自主办”等办赛模式基础上,充分发挥网络赛事的平台功能优势,带动全网、全社会办赛。在办赛过程中充分体现竞技体育成果全民共享,100多位奥运冠军、世界冠军、全国冠军通过宣传海报、线上竞赛、话题互动与挑战等方式引领百姓共同参与。孙一文、苏炳添、全红婵、许昕、张雨霏、武大靖等众多冠军运动员纷纷参与到活动中,和大家一起“云锻炼”。全民健身线上运动会上线两个多月报名参与人数就已超过1000万人,交出了一张亮眼的成绩单。

“开放”理念也深深融入在北京冬奥会筹办和举办全过程。北京冬奥组委选聘37名外国专家、引进207名外籍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到筹办工作中来。英国制冰师马克·卡伦和加拿大制冰师汉斯·乌斯里奇为“冰立方”冰面制造提供大量技术支持;奥地利人哈拉尔德·斯普林菲尔德作为北京冬奥会冰球项目顾问,与团队负责对冰球场馆进行翻修,并在冬奥会期间对场馆进行运营;首席翻译官亚历克斯·波诺马雷夫则为中国与世界搭建起了沟通的桥梁……这些外籍专家与中国团队并肩协作,为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提供了有力保证,也为中国冰雪运动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图说中国体育这十年:体育产业提速发展

坚持“开门办体育”,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参与到体育发展中来,这一体育理念的更新在提高中国竞技体育综合实力过程中不断得到印证。东京奥运会首金得主杨倩所在的清华大学射击队,由清华大学与国家体育总局射击射箭运动管理中心共建;雅加达亚运会上,勇夺金牌的中国三人男篮以“我要上奥运”冠军队伍广东东莞麻涌队为班底组建,队中有广州体育学院的老师、广东工业大学的学生以及文体局的职工;中国男子手球超级联赛不仅由协会和企业合作共建,更创新采用国家队俱乐部直接参赛模式,既提高了联赛观赏性,也为国家队练兵提供了平台。

2022年,一届真正无与伦比的冬奥会在奥林匹克运动历史上留下了珍贵记忆,也为中国人民留下了宝贵的奥运遗产。在北京冬奥会上诞生多个奥运纪录的国家速滑馆,如今成为了游客体验滑冰运动的网红打卡点;国家游泳中心则实现了水上运动和冰上运动同步运营;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国家雪车雪橇中心等场馆设施进行整体规划,冬奥赛区“变身”延庆奥林匹克园区,成为公众休闲旅游度假地……这些“奥运财富”无疑能为中国从冰雪运动大国向冰雪运动强国迈进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丰硕成果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从2014年南京青奥会、2019年武汉世界军人运动会到2022年北京冬奥会,以及羽毛球、田径、体操、乒乓球、男篮等世锦赛和世界杯陆续在中国举行,中国通过承办大型国际体育赛事,贡献中国智慧,全方位向世界展示开放、文明、富强的国家形象,也彰显了中国在国际体育事务中的大国责任。与此同时,国际体育援助已成为中国向世界分享体育发展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20年,我国已与180余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体育友好关系,向缅甸、玻利维亚、汤加、瓦努阿图、牙买加等50多个第三世界国家提供体育技术援助,通过援派教练赴海外执教和接待外国运动队来华训练,帮助外国运动员提高竞技水平,推动当地体育事业发展。

《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将迎来印发3周年。未来,中国体育将坚持以人为本、改革创新、依法治体、协同联动,持续提升体育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大力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更好发挥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重要作用,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努力将体育建设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业。

(责任编辑:王仁宏)
分享到:
领导留言板客户端下载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