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04 09:21 人民网 作者:木笔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十年,有绘不尽的壮丽画卷,也有讲不完的精彩故事。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艺是时代的号角。为充分展示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共同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人民网与中国作家协会联合举办“圆梦新时代”主题征文活动,面向社会各界征集作品,用文学形式讲述新时代故事。目前,活动已收到大量投稿,自今日起,本网将陆续刊发其中的优秀作品。
丫口,两个很普通的字,普通得含义都那么的简单明了,仅仅是指两座山中间凹下去的部分。再有一个“山口”的别名,笔画也只有寥寥几笔。也许正是名字的简单土俗,往往被民间用来作为地名。人们或许没有想过这个时候“丫口”两个字就变得丰富起来,有了故事,有了人情味,有了历史,有了文化。
倚象镇大寨坝子通往思茅的山丫口处有个小小的寨子,因为其所处的位置而得名。本来一个很平常的山丫口,自从有了人居住便开始有了烟火味道,但那过去几百年的烟火味都没有现在的香甜。
丫口在倚象坝子的西边,倚象坝的地势西高东低,水从西边流向东边,丫口就成了倚象坝的龙头。丫口寨子后面的山顶有一个水塘,名为“石蚌塘”。塘水终年不干涸,但无论干季还是雨季从不溢漫。在很多年前,人们可能认为这就是神龙生活的地方,于是,在石蚌塘下面的那个山箐里时常举行祭龙求雨的活动,这条山箐就有一个震撼的名字“祭龙箐”。但这个龙头只是空有名气,任凭人们怎么祭拜,箐里流出的水一直都只有一根细小的银链子,还不够丫口寨子的人使用。
祭龙箐里流不出水来,人们又在山丫口的地方建了一座大庙,没有特殊的名字,就地取材叫做“丫口大庙”。听老人们讲,庙里有一棵奇怪的树,用手去抚摸树身,树上的叶子就会合拢。谁也说不清其中的道理,也说不出这树叫什么名字,都把它叫做“哈痒树”。逢到庙会的时候,“哈痒树”就成了小孩们取乐的活宝。“哈痒树”的叶子不可能随时开合,当叶子闭合的时候,小孩们便在树下玩各种游戏。忽然间,有人惊呼:“‘哈痒树’的叶子开了!”于是,大伙一起跑去抚摸树身,“哈痒树”的叶子纷纷闭合。这一天里,“哈痒树”就被顽皮的孩子们逗得惊惶不安,叶片时而打开时而闭合。
人们费钱费时地祈求,希望神能够保大寨坝子平安幸福。结果是龙无法改变大寨坝子没有河水浇灌的事实,神也是无可奈。大寨坝子的人们,几辈子都挣扎在三年一涝五年一旱的灾难之中。
1964年端午时节,大寨坝子的一个大队小文书和一个回乡养病的县政府领导坐在田埂上,看着干枯的农田,突发奇想要在山那边筑坝蓄水,让水像火车钻洞一样来到大寨坝子灌溉农田。这个话说出来,被一些不明事理的人说成是“做梦”。在两人的努力下,筑坝工程得到了上级的认可,当年就着手规划,第二年便开工。在上级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大寨人民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终于把两人的睡梦变成了美梦。1976年,大草地水库清幽幽的“龙水”在丫口大庙那儿冲出沟渠,欢快的流进了大寨坝子的农田,一个靠天吃饭的干坝子终于成了绿洲。
有了流水,大寨坝子的农田总是能在第一时间栽插,稻田里从来不会缺水。丫口社的粮食也是年年高产,成了名副其实的龙头,还多次得到政府的嘉奖。每一个丰收年,生产队长都会戴着大红花把打谷机或拖拉机搬回寨子。
芝麻开花节节高,人民的生活越过越红火。
改革开放,脱贫攻坚,丫口的老百姓和全国人民一起迎来了一个又一个美丽的春天。
时间向前走,社会在发展,城市的大手拂去了大寨坝子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生活方式,那种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农民霎时一片迷茫,他们不知自己该干什么。是党委政府及时给农民指出了前进的方向,找准了生活的路子。农户们根据各家的具体情况,有山地的种茶;劳力富裕的经过劳务培训外出打工;交通方便庭院宽敞厨艺好的开起了农家乐。
丫口寨子地处思茅到大寨坝子的入口处,占了交通方便的地理条件,政府倡导家家户户开农家乐,把大寨坝子餐饮服务的龙头甩起来。开始的时候,只有政府挂钩的人员隔三差五的带着自己的家人或三朋四友来嗨上一顿,那点微小的利润还不及柴火费。一些耐不住“熬”的急性子人家就关门大吉,操持自己一亩三分茶地去了。耐心好,慢性子的人家熬着熬着知名度有了提高,慢慢的有了客人,生意就做起来了。现在,丫口农家乐的名声在思茅城里可是响当当的有名呢。只要一说谁要请客吃饭,朋友必问“去丫口吗?”
在丫口寨子路口,一块醒目的大招牌,上面钉满了密密麻麻的路标,却很清楚的标注着每一个农家乐的方向。不论何方慕名而来的客人,谁都不会走错门。
每年夏季,在炎热的天气和雨水的催化下,山里的各种野生菌轰轰烈烈的冲出地面,各地的吃货蜂拥而来,丫口农家乐的“春天”又到了。脆脆的“羊肝菌”,脆脆的“牛肝菌”,香香的“奶浆菌”,又香又甜的“大红菌煮鸡”,迎来络绎不绝的客人,似乎来吃免费的大餐一般,挡都挡不住。大小的车辆塞满农家乐的场院;塞满了寨子会议室前那片妇女们跳广场舞的小广场;塞满了孩子们娱乐的球场;串寨路上,只要能错车的地方都成了停车场。农家乐里挤满了人,座无虚席这个成语都不够形容了,因为门口还有站着等桌子的客人,用接踵摩肩来夸张一下一点都不为过。
吃菌的季节,丫口38个饭店家家有客。他们捶着酸疼的身子说看到客人喜欢吃自己炒的菜,这是他们最大的幸福,就算累断了腰也是一种快乐。
林子大了,鸟儿爱搭窝。丫口饭店的名声响起来后,不仅散客来得多,那些结婚、过生日、办升学宴的也来了。庭院宽敞的饭店,常年张灯结彩,鞭炮震天,祝贺声连绵不断。
多年的坚持和努力终于有了汇报,丫口寨子的餐饮服务业结出了诱人的硕果,现在年均人纯收入已达16850元人民币,大寨坝子的龙头在新时代里高高的摆了起来。
丫口,两个很普通的字,普通得含义都那么的简单明了,仅仅是指两座山中间凹下去的部分。再有一个“山口”的别名,笔画也只有寥寥几笔。也许正是名字的简单土俗,往往被民间用来作为地名。人们或许没有想过这个时候“丫口”两个字就变得丰富起来,有了故事,有了人情味,有了历史,有了文化。
倚象镇大寨坝子通往思茅的山丫口处有个小小的寨子,因为其所处的位置而得名。本来一个很平常的山丫口,自从有了人居住便开始有了烟火味道,但那过去几百年的烟火味都没有现在的香甜。
丫口在倚象坝子的西边,倚象坝的地势西高东低,水从西边流向东边,丫口就成了倚象坝的龙头。丫口寨子后面的山顶有一个水塘,名为“石蚌塘”。塘水终年不干涸,但无论干季还是雨季从不溢漫。在很多年前,人们可能认为这就是神龙生活的地方,于是,在石蚌塘下面的那个山箐里时常举行祭龙求雨的活动,这条山箐就有一个震撼的名字“祭龙箐”。但这个龙头只是空有名气,任凭人们怎么祭拜,箐里流出的水一直都只有一根细小的银链子,还不够丫口寨子的人使用。
祭龙箐里流不出水来,人们又在山丫口的地方建了一座大庙,没有特殊的名字,就地取材叫做“丫口大庙”。听老人们讲,庙里有一棵奇怪的树,用手去抚摸树身,树上的叶子就会合拢。谁也说不清其中的道理,也说不出这树叫什么名字,都把它叫做“哈痒树”。逢到庙会的时候,“哈痒树”就成了小孩们取乐的活宝。“哈痒树”的叶子不可能随时开合,当叶子闭合的时候,小孩们便在树下玩各种游戏。忽然间,有人惊呼:“‘哈痒树’的叶子开了!”于是,大伙一起跑去抚摸树身,“哈痒树”的叶子纷纷闭合。这一天里,“哈痒树”就被顽皮的孩子们逗得惊惶不安,叶片时而打开时而闭合。
人们费钱费时地祈求,希望神能够保大寨坝子平安幸福。结果是龙无法改变大寨坝子没有河水浇灌的事实,神也是无可奈。大寨坝子的人们,几辈子都挣扎在三年一涝五年一旱的灾难之中。
1964年端午时节,大寨坝子的一个大队小文书和一个回乡养病的县政府领导坐在田埂上,看着干枯的农田,突发奇想要在山那边筑坝蓄水,让水像火车钻洞一样来到大寨坝子灌溉农田。这个话说出来,被一些不明事理的人说成是“做梦”。在两人的努力下,筑坝工程得到了上级的认可,当年就着手规划,第二年便开工。在上级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大寨人民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终于把两人的睡梦变成了美梦。1976年,大草地水库清幽幽的“龙水”在丫口大庙那儿冲出沟渠,欢快的流进了大寨坝子的农田,一个靠天吃饭的干坝子终于成了绿洲。
有了流水,大寨坝子的农田总是能在第一时间栽插,稻田里从来不会缺水。丫口社的粮食也是年年高产,成了名副其实的龙头,还多次得到政府的嘉奖。每一个丰收年,生产队长都会戴着大红花把打谷机或拖拉机搬回寨子。
芝麻开花节节高,人民的生活越过越红火。
改革开放,脱贫攻坚,丫口的老百姓和全国人民一起迎来了一个又一个美丽的春天。
时间向前走,社会在发展,城市的大手拂去了大寨坝子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生活方式,那种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农民霎时一片迷茫,他们不知自己该干什么。是党委政府及时给农民指出了前进的方向,找准了生活的路子。农户们根据各家的具体情况,有山地的种茶;劳力富裕的经过劳务培训外出打工;交通方便庭院宽敞厨艺好的开起了农家乐。
丫口寨子地处思茅到大寨坝子的入口处,占了交通方便的地理条件,政府倡导家家户户开农家乐,把大寨坝子餐饮服务的龙头甩起来。开始的时候,只有政府挂钩的人员隔三差五的带着自己的家人或三朋四友来嗨上一顿,那点微小的利润还不及柴火费。一些耐不住“熬”的急性子人家就关门大吉,操持自己一亩三分茶地去了。耐心好,慢性子的人家熬着熬着知名度有了提高,慢慢的有了客人,生意就做起来了。现在,丫口农家乐的名声在思茅城里可是响当当的有名呢。只要一说谁要请客吃饭,朋友必问“去丫口吗?”
在丫口寨子路口,一块醒目的大招牌,上面钉满了密密麻麻的路标,却很清楚的标注着每一个农家乐的方向。不论何方慕名而来的客人,谁都不会走错门。
每年夏季,在炎热的天气和雨水的催化下,山里的各种野生菌轰轰烈烈的冲出地面,各地的吃货蜂拥而来,丫口农家乐的“春天”又到了。脆脆的“羊肝菌”,脆脆的“牛肝菌”,香香的“奶浆菌”,又香又甜的“大红菌煮鸡”,迎来络绎不绝的客人,似乎来吃免费的大餐一般,挡都挡不住。大小的车辆塞满农家乐的场院;塞满了寨子会议室前那片妇女们跳广场舞的小广场;塞满了孩子们娱乐的球场;串寨路上,只要能错车的地方都成了停车场。农家乐里挤满了人,座无虚席这个成语都不够形容了,因为门口还有站着等桌子的客人,用接踵摩肩来夸张一下一点都不为过。
吃菌的季节,丫口38个饭店家家有客。他们捶着酸疼的身子说看到客人喜欢吃自己炒的菜,这是他们最大的幸福,就算累断了腰也是一种快乐。
林子大了,鸟儿爱搭窝。丫口饭店的名声响起来后,不仅散客来得多,那些结婚、过生日、办升学宴的也来了。庭院宽敞的饭店,常年张灯结彩,鞭炮震天,祝贺声连绵不断。
多年的坚持和努力终于有了汇报,丫口寨子的餐饮服务业结出了诱人的硕果,现在年均人纯收入已达16850元人民币,大寨坝子的龙头在新时代里高高的摆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