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08 09:10 大众报业·大众日报
山东坚持机构编制瘦身与健身相结合——
机构职能体系实现系统性重构整体性重塑
机构编制资源是重要的政治资源、执政资源。今天(9月7日)下午,省委宣传部举行“山东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省直部门首场,介绍我省统筹机构编制资源服务保障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情况。
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委编办主任高尚山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全面落实“严控总量、统筹使用、有减有增、动态平衡、保证重点、服务发展”的思路,做到“瘦身”与“健身”相结合,着力优化机构编制资源配置,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提供了坚实保障。
在统筹机构设置方面,按照党中央部署,我省先后顺利完成省市县三级党政机构改革、事业单位改革和镇街体制改革,对各级机构职能体系进行了系统性重构、整体性重塑。突出限额管理,将事业单位承担的行政职能全部划归机关。突出归口管理,加强党政机构职能统筹,将机构编制、公务员工作、新闻出版和电影、民族宗教、侨务等工作归口党委有关职能部门协调管理。突出整合优化,市县普遍设立行政审批服务局、综合行政执法局。突出简约高效,镇街综合设置“七办五中心”组织架构,编制公布镇街职责任务清单2925项。
在统筹编制资源方面,山东省市县三级收回行政编制8400余名,统筹用于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完成全省1336家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收回事业编制1.3万余名。通过整合事业资源,在事业单位间调剂编制2.7万余名。建立事业编制周转使用制度,省级统筹事业编制4.5万名。积极创新人员编制管理方式,探索人员力量统筹措施。在编制分类管理的前提下,我省实行镇街工作人员统筹使用。统筹使用基层执法人员,全省2万余名县级部门执法人员下沉镇街。推行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调配县域内中小学教师。健全完善医疗卫生人才“县管乡用”“乡管村用”管理机制,推动医疗卫生资源和人才下沉。
“作为全国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山东顺利完成了各项改革任务。”高尚山表示。针对部分事业单位资源分散、布局结构不合理等突出问题,大力撤并整合“小散弱”机构,不再保留省级10名、市级7名、县级5名以下事业单位,全省纳入改革范围的事业单位减少9996家,精简33.1%。
在事业单位改革过程中,我省强化政治统领,突出强调事业单位党组织充分发挥好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核定专职党组织书记、副书记、纪委书记等领导职数,选好配强领导班子。强化战略支撑,整合组建省创新发展研究院等新机构;完善黄河口生态环境监测、科研等机构设置;设立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山东健康医疗大数据管理中心等机构。强化瘦身健身,对市县事业单位精简幅度实行“一地一策”,将招商引资、新闻宣传等领域的1300余个跨部门、跨层级单位整合为448个。强化制度供给,以建章立制为根本,抓住政事权限清单、机构职能编制规定、章程管理“三个抓手”不放松。463个省属事业单位、150个省属高校公立医院和市县3.1万个事业单位全部制定机构职能编制规定;3.5万个事业单位制定章程,完善决策议事、民主管理和监督机制;3143个事业单位制定了政事权限清单,划清主管部门与事业单位职责权限,推动主管部门从“办事业”向“管行业”转变。
高尚山介绍,近年来,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聚焦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我省推动机构编制资源同向配置,切实转化为生产力、创新力、落实力。研究组建黄河口国家公园管理机构,省级调剂150名周转编制保障黄三角农高示范区引进高层次人才;深化开发区体制改革,组建4个省级新区管理机构;将省市县三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并入党委农委,调整组建乡村振兴局;在全国率先成立省委科技创新委员会,率先出台《新型研发机构事业单位法人登记管理办法》;明确了53个省级单位252项安全生产任务分工、125个行业安全生产监管部门,为省市县三级应急管理部门核增编制2000余名。
以人民为中心,保民生事业。各级向中小学调剂增加事业编制5.7万余名,其中省级下达周转编制1.12万名。截至2021年底,全省中小学教职工编制以县(市、区)为单位全面达到国家基本编制标准。为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增加事业编制2800余名,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核定事业编制10.8万余名。为省市县文物保护和考古事业单位增加编制1100余名,其中省级为文物大市、文物大县(市、区)下沉107名。累计为镇街增加行政编制2800余名、事业编制3万余名。
积极服务“人才兴鲁”战略,我省建立高层次人才周转编制专户,省级统筹事业编制1万名、16市统筹8000名,支持满编超编事业单位引进高层次人才,目前全省使用周转编制引进高层次人才2800余名。省委编办一级巡视员刘书伟介绍,今年,我省组织实施“优编强才”计划,出台《山东省高层次人才周转编制管理使用办法》。省直单位申请使用周转编制,直接由省委编办核准。市县使用省级周转编制,可根据年度人才引进计划及时申请。对急需紧缺专业的高层次人才,建立用编、入编绿色通道,特事特办、随申随办、限时办结。(刘一颖)
山东坚持机构编制瘦身与健身相结合——
机构职能体系实现系统性重构整体性重塑
机构编制资源是重要的政治资源、执政资源。今天(9月7日)下午,省委宣传部举行“山东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省直部门首场,介绍我省统筹机构编制资源服务保障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情况。
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委编办主任高尚山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全面落实“严控总量、统筹使用、有减有增、动态平衡、保证重点、服务发展”的思路,做到“瘦身”与“健身”相结合,着力优化机构编制资源配置,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提供了坚实保障。
在统筹机构设置方面,按照党中央部署,我省先后顺利完成省市县三级党政机构改革、事业单位改革和镇街体制改革,对各级机构职能体系进行了系统性重构、整体性重塑。突出限额管理,将事业单位承担的行政职能全部划归机关。突出归口管理,加强党政机构职能统筹,将机构编制、公务员工作、新闻出版和电影、民族宗教、侨务等工作归口党委有关职能部门协调管理。突出整合优化,市县普遍设立行政审批服务局、综合行政执法局。突出简约高效,镇街综合设置“七办五中心”组织架构,编制公布镇街职责任务清单2925项。
在统筹编制资源方面,山东省市县三级收回行政编制8400余名,统筹用于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完成全省1336家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收回事业编制1.3万余名。通过整合事业资源,在事业单位间调剂编制2.7万余名。建立事业编制周转使用制度,省级统筹事业编制4.5万名。积极创新人员编制管理方式,探索人员力量统筹措施。在编制分类管理的前提下,我省实行镇街工作人员统筹使用。统筹使用基层执法人员,全省2万余名县级部门执法人员下沉镇街。推行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调配县域内中小学教师。健全完善医疗卫生人才“县管乡用”“乡管村用”管理机制,推动医疗卫生资源和人才下沉。
“作为全国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山东顺利完成了各项改革任务。”高尚山表示。针对部分事业单位资源分散、布局结构不合理等突出问题,大力撤并整合“小散弱”机构,不再保留省级10名、市级7名、县级5名以下事业单位,全省纳入改革范围的事业单位减少9996家,精简33.1%。
在事业单位改革过程中,我省强化政治统领,突出强调事业单位党组织充分发挥好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核定专职党组织书记、副书记、纪委书记等领导职数,选好配强领导班子。强化战略支撑,整合组建省创新发展研究院等新机构;完善黄河口生态环境监测、科研等机构设置;设立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山东健康医疗大数据管理中心等机构。强化瘦身健身,对市县事业单位精简幅度实行“一地一策”,将招商引资、新闻宣传等领域的1300余个跨部门、跨层级单位整合为448个。强化制度供给,以建章立制为根本,抓住政事权限清单、机构职能编制规定、章程管理“三个抓手”不放松。463个省属事业单位、150个省属高校公立医院和市县3.1万个事业单位全部制定机构职能编制规定;3.5万个事业单位制定章程,完善决策议事、民主管理和监督机制;3143个事业单位制定了政事权限清单,划清主管部门与事业单位职责权限,推动主管部门从“办事业”向“管行业”转变。
高尚山介绍,近年来,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聚焦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我省推动机构编制资源同向配置,切实转化为生产力、创新力、落实力。研究组建黄河口国家公园管理机构,省级调剂150名周转编制保障黄三角农高示范区引进高层次人才;深化开发区体制改革,组建4个省级新区管理机构;将省市县三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并入党委农委,调整组建乡村振兴局;在全国率先成立省委科技创新委员会,率先出台《新型研发机构事业单位法人登记管理办法》;明确了53个省级单位252项安全生产任务分工、125个行业安全生产监管部门,为省市县三级应急管理部门核增编制2000余名。
以人民为中心,保民生事业。各级向中小学调剂增加事业编制5.7万余名,其中省级下达周转编制1.12万名。截至2021年底,全省中小学教职工编制以县(市、区)为单位全面达到国家基本编制标准。为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增加事业编制2800余名,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核定事业编制10.8万余名。为省市县文物保护和考古事业单位增加编制1100余名,其中省级为文物大市、文物大县(市、区)下沉107名。累计为镇街增加行政编制2800余名、事业编制3万余名。
积极服务“人才兴鲁”战略,我省建立高层次人才周转编制专户,省级统筹事业编制1万名、16市统筹8000名,支持满编超编事业单位引进高层次人才,目前全省使用周转编制引进高层次人才2800余名。省委编办一级巡视员刘书伟介绍,今年,我省组织实施“优编强才”计划,出台《山东省高层次人才周转编制管理使用办法》。省直单位申请使用周转编制,直接由省委编办核准。市县使用省级周转编制,可根据年度人才引进计划及时申请。对急需紧缺专业的高层次人才,建立用编、入编绿色通道,特事特办、随申随办、限时办结。(刘一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