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教育

杨士莪:70载耕耘 始终奋战在水声教育、科研一线

2022-09-08 09:28 人民网-教育频道  作者:人民网记者 何淼

“师者,人之模范也。”2022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名单于日前揭晓,获奖教师涵盖高教、职教、中小学、幼教、特教等各级各类教育。他们潜心育人塑楷模,牢记使命做榜样,成为广大人民教师的优秀代表和杰出典范。值此第38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人民网教育频道特别推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系列报道。

图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杨士莪。

“希望我们的后浪,在国家的支持下,为中国海洋事业、水声事业做出更大贡献。”这是中国水声工程学科创始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杨士莪90岁的生日愿望。

杨士莪扎根教育70载,始终坚持循循善诱、立德于形、春风化雨的言传身教,从1950年初登杏坛到现如今耄耋之年仍奋战教学科研一线。截至目前,他培养了硕士、博士研究生110多名,受教弟子达数千人,多数已经成长为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科研及学术骨干,为中国水声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勇挑重担,开创中国水声新格局

20世纪50年代,水声在国内属于空白学科,需求迫切,国家选派杨士莪到苏联科学院声学所进修。杨士莪发现那里的声呐设计和舰船噪声两个研究室的门对外国人紧闭,这给他留下了一个深刻而强烈的印象——在国防技术的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必须要自力更生,靠别人靠不住,也靠不起,而首要解决的就是人才培养问题。

回国后,杨士莪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创建了中国首个理工结合、覆盖全面的水声专业,开创了中国水声教育的新格局,开辟了中国水声专业新的专业化领域,为中国水声学科建设做出突出贡献。作为中国首批博导,杨士莪参与培养了中国首批水声专业骨干和年轻教师队伍,建立了首批国家重点学科、首个水声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首批国家重点实验室,最先在国内开展水声定位系统研制、主持设计并建造中国首个针对声学研究的“重力式低噪声水洞”、积极推动并领导完成中国首次独立大型深海水声综合考察……

在中国水声科技和教育事业,从初创到蓬勃发展到创新推动走向世界的历史进程中,杨士莪一直是排头兵、带头人,更是我国水声专业第一代教师中的佼佼者和杰出代表。

立德树人,言传身教春风化雨

杨士莪从不坐着给学生上课,也因此被称为“一站到底”的院士。学生们心疼他,在上课前为他搬把椅子,但每次他都把椅子挪开,微笑着说:“从我开始做教员起,就习惯站着讲课了。”

杨士莪与学生之间始终维系着最朴素与浓郁的情谊,时至今日,老先生仍辛勤耕耘于三尺讲台,为莘莘学子授业解惑。他担任着从本科、硕士到博士的课程教学工作,2021年杨士莪还被评为国家首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

在学校举办的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90岁高龄的杨士莪现场为全校师生清唱“唱支山歌给党听”,表达了对党的无限热爱和感恩之情,当场感动了全校师生,作为最生动思政课被国内各大网络媒体转载,一时间成为了全国的网红院士。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首先要学会做人才能更好地做事。”杨士莪提出的“做人、做事、做学问”的理念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水声专业的学生。他强调青年学生首先要注重自我修养,提高个人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开拓视野、站位高远,将自己的人生理想追求与国家需要、时代需求相结合,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胸怀理想、志存高远,投身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并为之奋斗终生。

薪火相传,坚守科研第一线

2018年,当时87岁高龄的杨士莪仍然身体力行亲自参加项目海试,战斗在水声科研的第一线。他几乎参加了由他牵头或主持的科研项目的历次海试。在庞杂烦琐的海试工作中,杨士莪总会事无巨细地亲自过问、现场解决。用团队成员的话来说:“杨教授不是‘指导’,而是全程参与海试的各项工作。”杨士莪却笑称自己是“生命不止,壮心不已”。

对于一项科研任务,杨士莪从不会催促年轻人,而是要求他们按部就班一步步来,因为做科研需要心态平和而不是追求外在耀眼的东西,为年轻人打造了一片最适宜做科研工作的土壤。他带年轻人时常说“没有压力不成材”,而他给年轻人的压力是循序渐进的,从不急于求成。

“杨先生是我终身的老师,他所倡导的工程与物理紧密结合的科研思路,引领学生们走上水声事业发展的康庄大道。”在庆祝杨士莪院士九十华诞论坛上,一位院士深情回顾了50多年前师从杨士莪学习、研究的情景。

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绵弱而微达,似察。上善若水,中国文化的核心精神内化为杨士莪人格构成中不可或缺的性格积淀,杨士莪将这种文化精神潜移默化地传递给更多人,始终坚持一名优秀导师立德树人的担当。他把自己深深嵌入国家成长的年轮,对这个国家的爱永恒而卓远,朴素而有力。

“九十载春秋未老,百万里桃李同芳。”始终辛勤耕耘在水声教育、科研第一线,以“90后”的心态,身先士卒,一丝不苟,尽职尽责……杨士莪用点滴故事,继续书写着特殊教育者的“不平凡”。

图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杨士莪。

“希望我们的后浪,在国家的支持下,为中国海洋事业、水声事业做出更大贡献。”这是中国水声工程学科创始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杨士莪90岁的生日愿望。

杨士莪扎根教育70载,始终坚持循循善诱、立德于形、春风化雨的言传身教,从1950年初登杏坛到现如今耄耋之年仍奋战教学科研一线。截至目前,他培养了硕士、博士研究生110多名,受教弟子达数千人,多数已经成长为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科研及学术骨干,为中国水声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勇挑重担,开创中国水声新格局

20世纪50年代,水声在国内属于空白学科,需求迫切,国家选派杨士莪到苏联科学院声学所进修。杨士莪发现那里的声呐设计和舰船噪声两个研究室的门对外国人紧闭,这给他留下了一个深刻而强烈的印象——在国防技术的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必须要自力更生,靠别人靠不住,也靠不起,而首要解决的就是人才培养问题。

回国后,杨士莪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创建了中国首个理工结合、覆盖全面的水声专业,开创了中国水声教育的新格局,开辟了中国水声专业新的专业化领域,为中国水声学科建设做出突出贡献。作为中国首批博导,杨士莪参与培养了中国首批水声专业骨干和年轻教师队伍,建立了首批国家重点学科、首个水声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首批国家重点实验室,最先在国内开展水声定位系统研制、主持设计并建造中国首个针对声学研究的“重力式低噪声水洞”、积极推动并领导完成中国首次独立大型深海水声综合考察……

在中国水声科技和教育事业,从初创到蓬勃发展到创新推动走向世界的历史进程中,杨士莪一直是排头兵、带头人,更是我国水声专业第一代教师中的佼佼者和杰出代表。

立德树人,言传身教春风化雨

杨士莪从不坐着给学生上课,也因此被称为“一站到底”的院士。学生们心疼他,在上课前为他搬把椅子,但每次他都把椅子挪开,微笑着说:“从我开始做教员起,就习惯站着讲课了。”

杨士莪与学生之间始终维系着最朴素与浓郁的情谊,时至今日,老先生仍辛勤耕耘于三尺讲台,为莘莘学子授业解惑。他担任着从本科、硕士到博士的课程教学工作,2021年杨士莪还被评为国家首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

在学校举办的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90岁高龄的杨士莪现场为全校师生清唱“唱支山歌给党听”,表达了对党的无限热爱和感恩之情,当场感动了全校师生,作为最生动思政课被国内各大网络媒体转载,一时间成为了全国的网红院士。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首先要学会做人才能更好地做事。”杨士莪提出的“做人、做事、做学问”的理念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水声专业的学生。他强调青年学生首先要注重自我修养,提高个人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开拓视野、站位高远,将自己的人生理想追求与国家需要、时代需求相结合,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胸怀理想、志存高远,投身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并为之奋斗终生。

薪火相传,坚守科研第一线

2018年,当时87岁高龄的杨士莪仍然身体力行亲自参加项目海试,战斗在水声科研的第一线。他几乎参加了由他牵头或主持的科研项目的历次海试。在庞杂烦琐的海试工作中,杨士莪总会事无巨细地亲自过问、现场解决。用团队成员的话来说:“杨教授不是‘指导’,而是全程参与海试的各项工作。”杨士莪却笑称自己是“生命不止,壮心不已”。

对于一项科研任务,杨士莪从不会催促年轻人,而是要求他们按部就班一步步来,因为做科研需要心态平和而不是追求外在耀眼的东西,为年轻人打造了一片最适宜做科研工作的土壤。他带年轻人时常说“没有压力不成材”,而他给年轻人的压力是循序渐进的,从不急于求成。

“杨先生是我终身的老师,他所倡导的工程与物理紧密结合的科研思路,引领学生们走上水声事业发展的康庄大道。”在庆祝杨士莪院士九十华诞论坛上,一位院士深情回顾了50多年前师从杨士莪学习、研究的情景。

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绵弱而微达,似察。上善若水,中国文化的核心精神内化为杨士莪人格构成中不可或缺的性格积淀,杨士莪将这种文化精神潜移默化地传递给更多人,始终坚持一名优秀导师立德树人的担当。他把自己深深嵌入国家成长的年轮,对这个国家的爱永恒而卓远,朴素而有力。

“九十载春秋未老,百万里桃李同芳。”始终辛勤耕耘在水声教育、科研第一线,以“90后”的心态,身先士卒,一丝不苟,尽职尽责……杨士莪用点滴故事,继续书写着特殊教育者的“不平凡”。

(责任编辑:何淼)
分享到:
领导留言板客户端下载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