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辽宁>要闻>要闻

沈阳:建“圈”强“圈” 引领振兴

2022-09-13 06:30 辽宁日报  作者:金晓玲

题记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解决发展不平衡的一把金钥匙。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指出,要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加强重点区域和重点领域合作。辽宁牢记嘱托,加快构建以沈阳、大连“双核”为牵引的“一圈一带两区”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加快形成各得其所、各展所长、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发展局面,推动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取得新突破。作为“一圈一带两区”的核心板块,近两年来,沈阳现代化都市圈七市一区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部署,充分发挥城市组团集聚辐射、产业协同和同城化效应,着力建设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打造东北振兴发展重要增长极,“一圈”建设不断提质增效,一体化发展格局加快形成。

在我国东北地区南部、辽宁中部,以沈阳为中心,包括鞍山、抚顺、本溪、阜新、辽阳、铁岭、沈抚改革创新示范区共七市一区密集排布。

这里,长白山余脉绵延在侧,辽河水系穿境而过,自然资源富集,产业基础雄厚,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工业文化厚重且一脉相承……如此地缘相接、人缘相亲的城市群,放眼全国,亦不多见。

正因如此,几个地区一直谋求协同发展、携手共进,为推进区域一体化打基础、探路径。

在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频频落子,各大都市圈、城市群建设风起云涌的背景之下,在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进入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几个地区又被赋予了新的使命——

在辽宁省委十二届十四次全会上,省委主要领导提出,要加快建设沈阳现代化都市圈。进一步发挥城市组团的集聚辐射、产业协同和同城化效应,项目化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布局分工协作、公共服务一体高效、生态文明共建共享,打造新型工业化示范区、东北振兴发展重要增长极。

省级层面高位推动,顶层设计快速布局;各地区同心而行、同向发力,一批高质量项目、重大工程迅速启动……交通网越织越密,人流物流信息流等要素活跃流动,生活、生态、产业联系愈加深入。

谋后而定,行且坚毅,“一圈”建设成势见效——

2021年,沈阳现代化都市圈经济总量达1.3万亿元,占全省经济总量近“半壁江山”,城镇化率接近76%。今年上半年,都市圈经济总量增长1.7%,高于全省0.2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8%,高于全省2.8个百分点;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增长31.6%,占全省总额的48.9%。

辽宁大地上,正续写新的共赢故事:七市一区,建“圈”强“圈”,挺进未来!

布 局

放眼全国,都市圈建设持续升温。尤其今年以来,长株潭、西安、重庆等都市圈发展规划相继获得批复,我国国家级都市圈增至6席,引发新一轮热议。目前,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发展规划已编制完成并正式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有望年底前获得批复实施。

火热背后,各地争相建设发展的都市圈有何重大意义?常常被一并提及的城市群又指什么?

国家发展改革委2019年年初发布的《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城市群是新型城镇化主体形态,是支撑全国经济增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重要平台;都市圈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

从都市圈到城市群,从集聚到集群,渐成中国城市发展新态势。建“圈”组“群”、抱团发展,成为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切入点和发力点。

关于区域协调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按照客观经济规律调整完善区域政策体系,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指出,要科学统筹精准施策,构建协调发展新格局。要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

变蓝图为现实,辽宁全盘统筹、潜心布局。

取势,谋事。2020年年底,《中共辽宁省委关于制定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加快建设以沈阳为中心的现代化都市圈,沈阳要提高集聚、辐射和带动能力,围绕“打造新型工业化示范区、东北振兴发展重要增长极”的目标,增强都市圈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2021年4月,“建设沈阳现代化都市圈”被写入辽宁省“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国家亦寄予厚望。2021年9月,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建设纳入国务院批复的《东北全面振兴“十四五”实施方案》。

谋事,致远。今年2月,《辽宁省推进“一圈一带两区”区域协调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印发,进一步明确沈阳现代化都市圈战略定位:建设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我国北方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现代化都市圈协同创新样板区,打造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引领区。

透过定位不难看出,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建“圈”强“圈”使命尤巨、迫在眉睫。

审视自身,都市圈成员中多为资源型城市,建“圈”强“圈”将优势互补、形成合力,解决单个城市难以突破的转型瓶颈。

置身辽宁,都市圈区位优势明显——北接东北腹地,南连京津冀,毗邻日韩,地处东北亚交通几何中心。建“圈”强“圈”有利于辽宁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从而更深入、更有力地融入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

放之全国,都市圈拥有一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产业,兼具产业安全、农业安全及生态安全保障之责,建“圈”强“圈”将支撑辽宁更好履行维护国家“五大安全”政治使命。

时至,谋定。辽宁高起点大手笔密集发力推动,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建设扎实起步、御风而行。

落 子

秋日清晨,沈阳。位于浑南区的一间办公室里,来自都市圈各市地的工作人员陆续到岗。“面对面办公,比打电话、发邮件更直接更高效。”联合办公人员之一、沈阳市发改委地区经济处处长范立刚说。

实体化、常态化、集中式办公,是沈阳现代化都市圈以突破之举推进建设的一个创举。都市圈如何建,无模板,亦无定式。但实践证明,加快一体化进程必须从全盘谋划、从细处着眼、从根上突破,才能汇智聚力,运筹好协调发展的大棋局。

这就要求各地区跳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把发展需要和现实能力、长远目标和近期工作统筹考虑,真正树立“一盘棋”思想,切实形成同心同向的发展合力。

为冲破禁锢提供支撑,为形成合力提供保障,省委、省政府科学统筹,精准施策,夯基垒石,立柱架梁。

强化省级统筹,成立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省推进“一圈一带两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建省委常委任组长的区域专项推进组;强化顶层设计,围绕“三年行动方案”加强资金、要素保障,谋划推进一批改革创新举措。

去年10月,我省召开加快建设沈阳现代化都市圈推进会,进一步统一思想、理清思路,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推进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建设。

对标国家中心城市,沈阳全力当好辽宁振兴的“跳高队”,加快建设国家现代综合枢纽、国家先进制造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区域性文化创意中心“一枢纽、四中心”,着力提升城市核心功能,以自身的“提质强核”,增强对整个都市圈的辐射、带动和示范作用。今年上半年,沈阳地区生产总值增长2.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3%、利用外资增长6.8倍,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同时,沈阳会同都市圈各地区,成立都市圈书记市长联席会议,建立四级工作机制,促进规划共绘、交通共联、产业共链、平台共享、生态共治、文旅共建,培育连接、聚合、扩散能力。各地区迅速制定行动方案,扎实推进今年102项重点任务,推动都市圈建设提质增效。

去年2月,全国首条连接两个城市的有轨电车正式通车,每天早5时30分发车、晚9时后收车,为沈抚两地居民通勤、休闲活动留足时间;眼下,沈白高铁项目正在加紧施工,通车后,沈阳北站到抚顺北站最快只需8分钟……依托良好的同城化基础,抚顺加紧全面入圈,构筑圈内最紧密的核心区域。

沈抚连接带上,因改革而生、以创新为魂的沈抚改革创新示范区,正着力探索跨行政区划的区域管理模式,努力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首创经验。在示范区的数字经济产业园内,以西门子、360为代表的120余家数字经济企业已经在此扎根,为辽宁、东北产业升级、加速振兴插上“数字翅膀”。

奔跑在绿色转型道路上的阜新大做“风光”文章。“阜新经济体量不大,但近年来发展势头很好,立足优势,愿为都市圈打造产业配套、农产品供应基地和生态安全屏障。”阜新市发改委主任王旭坦言,“同时,也希望能得到更多承接科研成果转化的机会。阜新有丰富的应用场景,正努力将先进的科技能力为我所用,共享都市圈红利。”

“辽北粮仓”铁岭,立足打造都市圈绿色能源基地,积极推进辽宁(铁岭)大数据中心、风光火电储一体化示范等项目建设,大力推动铁岭—沈阳长距离输热项目落地。铁岭市发改委副主任郭宏伟对此充满期待,“在‘双碳’目标和供热向清洁低碳转型升级背景下,该项目在都市圈成功实施,具有深远的示范意义”。

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沈阳现代化都市圈模式突破、产业突围协同共进,七市一区打开更广阔的合作共赢空间。

成 势

有专家认为,都市圈、城市群,都是“市场”和“政策”双重因素共同驱动的产物。

近两年来,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借政策之力加速布局、形彰势显,如今新动能蓬勃生长、新局面不断开创,市场驱动的力量更加清晰而强劲。

一小时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初步建成。在本溪高新区,沈阳小伙邢飞每天乘坐城际大巴来这里上班,沈阳一侧无缝接驳地铁,本溪一侧“零距离”换乘公交。邢飞说:“早上7点半从家出发,在本溪上班和在沈阳市内上班没区别。”同城化便捷可触可感,让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把跨市通勤视作择业障碍,“都是‘圈里人’,生活工作两不误”渐成共识。

各类要素加速流动。在铁岭市腰堡镇,辽宁和泰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的大院内,挂着辽A、辽M牌照的车辆整齐停放。去年企业增建了生产线,现在车间24小时生产,产品每天发货。即便这样,总经理吴有庆依然很焦虑。他说:“我们缺人才,宿舍都建好了,就盼着人来。”

市场主体盼着的事,政府已经着手办。中国沈阳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与铁岭市已多次对接,即将推动深入合作。而在整个都市圈内,一系列大动作也即将推出:推动建立有序、开放的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信息共享、协调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整合各地区就业企业政策、岗位需求等信息,推动就业创业公共服务标准统一,促进人力资源优化配置……

创新赋能,探索不辍。辽阳市政府在沈阳设立飞地研发中心,为辽阳企业创新发展提供助力。两年多来已入驻企业9家,引进人才82人,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效益9531.8万元。入驻企业铭朗科技负责人表示,现有的6名研发人员都来自沈阳本地,研发成果转化后取得良好收益,未来几年争取吸引更多高端人才,推出更多创新产品投入市场。

不仅如此,位于沈阳的枢纽型技术交易市场、科技综合服务平台——东北科技大市场,面向都市圈开展全链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并在本溪、沈抚示范区等多地建设分市场……从“虹吸”到共赢,沈阳人才、创新、公共服务等资源外溢效能正逐步释放。越来越多市场主体不再囿于一隅,而是科学考量各地所长,因需制宜展开研发、生产、市场布局。

乘势而上,奋进不息。依托各地区的资源禀赋和发展特色,都市圈成员各展所长、接续攻坚、协同共进的发展局面正在扩大。

沈阳与本溪、铁岭、阜新合作建设的辽宁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区、航空产业园、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初具规模;鞍山与本溪共建国家级综合性钢铁产业基地、与辽阳共建世界级菱镁产业基地稳步推进;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以华晨宝马和通用北盛为核心的3000亿级汽车产业集群、以鞍本钢为核心的5000亿级冶金及新材料产业集群集聚效应日益呈现……

都市圈的本质是生活圈。七市一区以群众最关心、感受最直接的民生服务为切入点,扩大公共产品跨市供给,推动公共服务同城同标,让群众办事更便捷、就业更舒心、就医更暖心、教育更优质、环境更优良……

“一圈”建强,“一带”“两区”同向发力,辽宁高质量发展的区域板块支撑体系和动力系统初步形成,立足辽宁、服务国家战略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全面推开。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圈”跃未来,引领振兴。

题记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解决发展不平衡的一把金钥匙。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指出,要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加强重点区域和重点领域合作。辽宁牢记嘱托,加快构建以沈阳、大连“双核”为牵引的“一圈一带两区”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加快形成各得其所、各展所长、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发展局面,推动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取得新突破。作为“一圈一带两区”的核心板块,近两年来,沈阳现代化都市圈七市一区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部署,充分发挥城市组团集聚辐射、产业协同和同城化效应,着力建设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打造东北振兴发展重要增长极,“一圈”建设不断提质增效,一体化发展格局加快形成。

在我国东北地区南部、辽宁中部,以沈阳为中心,包括鞍山、抚顺、本溪、阜新、辽阳、铁岭、沈抚改革创新示范区共七市一区密集排布。

这里,长白山余脉绵延在侧,辽河水系穿境而过,自然资源富集,产业基础雄厚,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工业文化厚重且一脉相承……如此地缘相接、人缘相亲的城市群,放眼全国,亦不多见。

正因如此,几个地区一直谋求协同发展、携手共进,为推进区域一体化打基础、探路径。

在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频频落子,各大都市圈、城市群建设风起云涌的背景之下,在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进入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几个地区又被赋予了新的使命——

在辽宁省委十二届十四次全会上,省委主要领导提出,要加快建设沈阳现代化都市圈。进一步发挥城市组团的集聚辐射、产业协同和同城化效应,项目化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布局分工协作、公共服务一体高效、生态文明共建共享,打造新型工业化示范区、东北振兴发展重要增长极。

省级层面高位推动,顶层设计快速布局;各地区同心而行、同向发力,一批高质量项目、重大工程迅速启动……交通网越织越密,人流物流信息流等要素活跃流动,生活、生态、产业联系愈加深入。

谋后而定,行且坚毅,“一圈”建设成势见效——

2021年,沈阳现代化都市圈经济总量达1.3万亿元,占全省经济总量近“半壁江山”,城镇化率接近76%。今年上半年,都市圈经济总量增长1.7%,高于全省0.2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8%,高于全省2.8个百分点;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增长31.6%,占全省总额的48.9%。

辽宁大地上,正续写新的共赢故事:七市一区,建“圈”强“圈”,挺进未来!

布 局

放眼全国,都市圈建设持续升温。尤其今年以来,长株潭、西安、重庆等都市圈发展规划相继获得批复,我国国家级都市圈增至6席,引发新一轮热议。目前,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发展规划已编制完成并正式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有望年底前获得批复实施。

火热背后,各地争相建设发展的都市圈有何重大意义?常常被一并提及的城市群又指什么?

国家发展改革委2019年年初发布的《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城市群是新型城镇化主体形态,是支撑全国经济增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重要平台;都市圈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

从都市圈到城市群,从集聚到集群,渐成中国城市发展新态势。建“圈”组“群”、抱团发展,成为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切入点和发力点。

关于区域协调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按照客观经济规律调整完善区域政策体系,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指出,要科学统筹精准施策,构建协调发展新格局。要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

变蓝图为现实,辽宁全盘统筹、潜心布局。

取势,谋事。2020年年底,《中共辽宁省委关于制定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加快建设以沈阳为中心的现代化都市圈,沈阳要提高集聚、辐射和带动能力,围绕“打造新型工业化示范区、东北振兴发展重要增长极”的目标,增强都市圈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2021年4月,“建设沈阳现代化都市圈”被写入辽宁省“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国家亦寄予厚望。2021年9月,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建设纳入国务院批复的《东北全面振兴“十四五”实施方案》。

谋事,致远。今年2月,《辽宁省推进“一圈一带两区”区域协调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印发,进一步明确沈阳现代化都市圈战略定位:建设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我国北方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现代化都市圈协同创新样板区,打造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引领区。

透过定位不难看出,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建“圈”强“圈”使命尤巨、迫在眉睫。

审视自身,都市圈成员中多为资源型城市,建“圈”强“圈”将优势互补、形成合力,解决单个城市难以突破的转型瓶颈。

置身辽宁,都市圈区位优势明显——北接东北腹地,南连京津冀,毗邻日韩,地处东北亚交通几何中心。建“圈”强“圈”有利于辽宁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从而更深入、更有力地融入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

放之全国,都市圈拥有一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产业,兼具产业安全、农业安全及生态安全保障之责,建“圈”强“圈”将支撑辽宁更好履行维护国家“五大安全”政治使命。

时至,谋定。辽宁高起点大手笔密集发力推动,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建设扎实起步、御风而行。

落 子

秋日清晨,沈阳。位于浑南区的一间办公室里,来自都市圈各市地的工作人员陆续到岗。“面对面办公,比打电话、发邮件更直接更高效。”联合办公人员之一、沈阳市发改委地区经济处处长范立刚说。

实体化、常态化、集中式办公,是沈阳现代化都市圈以突破之举推进建设的一个创举。都市圈如何建,无模板,亦无定式。但实践证明,加快一体化进程必须从全盘谋划、从细处着眼、从根上突破,才能汇智聚力,运筹好协调发展的大棋局。

这就要求各地区跳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把发展需要和现实能力、长远目标和近期工作统筹考虑,真正树立“一盘棋”思想,切实形成同心同向的发展合力。

为冲破禁锢提供支撑,为形成合力提供保障,省委、省政府科学统筹,精准施策,夯基垒石,立柱架梁。

强化省级统筹,成立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省推进“一圈一带两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建省委常委任组长的区域专项推进组;强化顶层设计,围绕“三年行动方案”加强资金、要素保障,谋划推进一批改革创新举措。

去年10月,我省召开加快建设沈阳现代化都市圈推进会,进一步统一思想、理清思路,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推进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建设。

对标国家中心城市,沈阳全力当好辽宁振兴的“跳高队”,加快建设国家现代综合枢纽、国家先进制造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区域性文化创意中心“一枢纽、四中心”,着力提升城市核心功能,以自身的“提质强核”,增强对整个都市圈的辐射、带动和示范作用。今年上半年,沈阳地区生产总值增长2.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3%、利用外资增长6.8倍,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同时,沈阳会同都市圈各地区,成立都市圈书记市长联席会议,建立四级工作机制,促进规划共绘、交通共联、产业共链、平台共享、生态共治、文旅共建,培育连接、聚合、扩散能力。各地区迅速制定行动方案,扎实推进今年102项重点任务,推动都市圈建设提质增效。

去年2月,全国首条连接两个城市的有轨电车正式通车,每天早5时30分发车、晚9时后收车,为沈抚两地居民通勤、休闲活动留足时间;眼下,沈白高铁项目正在加紧施工,通车后,沈阳北站到抚顺北站最快只需8分钟……依托良好的同城化基础,抚顺加紧全面入圈,构筑圈内最紧密的核心区域。

沈抚连接带上,因改革而生、以创新为魂的沈抚改革创新示范区,正着力探索跨行政区划的区域管理模式,努力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首创经验。在示范区的数字经济产业园内,以西门子、360为代表的120余家数字经济企业已经在此扎根,为辽宁、东北产业升级、加速振兴插上“数字翅膀”。

奔跑在绿色转型道路上的阜新大做“风光”文章。“阜新经济体量不大,但近年来发展势头很好,立足优势,愿为都市圈打造产业配套、农产品供应基地和生态安全屏障。”阜新市发改委主任王旭坦言,“同时,也希望能得到更多承接科研成果转化的机会。阜新有丰富的应用场景,正努力将先进的科技能力为我所用,共享都市圈红利。”

“辽北粮仓”铁岭,立足打造都市圈绿色能源基地,积极推进辽宁(铁岭)大数据中心、风光火电储一体化示范等项目建设,大力推动铁岭—沈阳长距离输热项目落地。铁岭市发改委副主任郭宏伟对此充满期待,“在‘双碳’目标和供热向清洁低碳转型升级背景下,该项目在都市圈成功实施,具有深远的示范意义”。

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沈阳现代化都市圈模式突破、产业突围协同共进,七市一区打开更广阔的合作共赢空间。

成 势

有专家认为,都市圈、城市群,都是“市场”和“政策”双重因素共同驱动的产物。

近两年来,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借政策之力加速布局、形彰势显,如今新动能蓬勃生长、新局面不断开创,市场驱动的力量更加清晰而强劲。

一小时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初步建成。在本溪高新区,沈阳小伙邢飞每天乘坐城际大巴来这里上班,沈阳一侧无缝接驳地铁,本溪一侧“零距离”换乘公交。邢飞说:“早上7点半从家出发,在本溪上班和在沈阳市内上班没区别。”同城化便捷可触可感,让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把跨市通勤视作择业障碍,“都是‘圈里人’,生活工作两不误”渐成共识。

各类要素加速流动。在铁岭市腰堡镇,辽宁和泰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的大院内,挂着辽A、辽M牌照的车辆整齐停放。去年企业增建了生产线,现在车间24小时生产,产品每天发货。即便这样,总经理吴有庆依然很焦虑。他说:“我们缺人才,宿舍都建好了,就盼着人来。”

市场主体盼着的事,政府已经着手办。中国沈阳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与铁岭市已多次对接,即将推动深入合作。而在整个都市圈内,一系列大动作也即将推出:推动建立有序、开放的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信息共享、协调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整合各地区就业企业政策、岗位需求等信息,推动就业创业公共服务标准统一,促进人力资源优化配置……

创新赋能,探索不辍。辽阳市政府在沈阳设立飞地研发中心,为辽阳企业创新发展提供助力。两年多来已入驻企业9家,引进人才82人,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效益9531.8万元。入驻企业铭朗科技负责人表示,现有的6名研发人员都来自沈阳本地,研发成果转化后取得良好收益,未来几年争取吸引更多高端人才,推出更多创新产品投入市场。

不仅如此,位于沈阳的枢纽型技术交易市场、科技综合服务平台——东北科技大市场,面向都市圈开展全链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并在本溪、沈抚示范区等多地建设分市场……从“虹吸”到共赢,沈阳人才、创新、公共服务等资源外溢效能正逐步释放。越来越多市场主体不再囿于一隅,而是科学考量各地所长,因需制宜展开研发、生产、市场布局。

乘势而上,奋进不息。依托各地区的资源禀赋和发展特色,都市圈成员各展所长、接续攻坚、协同共进的发展局面正在扩大。

沈阳与本溪、铁岭、阜新合作建设的辽宁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区、航空产业园、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初具规模;鞍山与本溪共建国家级综合性钢铁产业基地、与辽阳共建世界级菱镁产业基地稳步推进;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以华晨宝马和通用北盛为核心的3000亿级汽车产业集群、以鞍本钢为核心的5000亿级冶金及新材料产业集群集聚效应日益呈现……

都市圈的本质是生活圈。七市一区以群众最关心、感受最直接的民生服务为切入点,扩大公共产品跨市供给,推动公共服务同城同标,让群众办事更便捷、就业更舒心、就医更暖心、教育更优质、环境更优良……

“一圈”建强,“一带”“两区”同向发力,辽宁高质量发展的区域板块支撑体系和动力系统初步形成,立足辽宁、服务国家战略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全面推开。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圈”跃未来,引领振兴。

(责任编辑:王斯文)
分享到:
领导留言板客户端下载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