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文旅·体育

奋斗者·正青春| 艺术赋能 历时8个多月美院教授让传统村落再现和谐之美

2022-09-16 07:57 人民网  作者:人民网记者 杨虞波罗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奋斗是青春最美的底色,广大青年在拼搏的青春中成就事业的华章。

2016年,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吕品晶带领团队来到贵州省大山深处的布依族村寨板万村,从打通乡村道路到重建排水系统,从扶正传统吊脚楼到统一村落整体风貌,他们用了8个多月的时间,让这座乡村重现自然之美和传统之美,也为乡村振兴打下更为坚实的文化根基。

吕品晶回忆道,面对这座保存完好、却因青壮年流失而褪色的布依族传统村寨,“守住传统、留住乡愁”这8个字成为了改造的核心思路。

因此,他们的改造不是通常人们想象中的“建新楼、盖新房”,而是将村里的建筑与周围的自然环境以更加和谐的方式有机融合,体现着对传统文化的修复,提升村民对家园的自信心和归属感。

吕品晶表示,希望通过改造让村民对传统的风俗和生活方式有更好的传承。

板万村乡土博物馆。受访者供图

“在改造过程中,我们尤其重视对小学的改造,因为孩子愿意待在村里的话,对于家长的吸引力也会更强。”吕品晶介绍,除了对条件简陋的学校进行改造之外,也把那些废弃的农具、家具都收集起来,放在小学的乡土教室里面,也作为乡土博物馆的陈列方式。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能自然地感受到这种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近年来,数字化、信息化加速融入乡村生活场景,也让更多新业态在乡村涌现。

在去年回访板万村时,吕品晶认识了一位从上海返乡创业的年轻人何勇。借助在农村普及的通信网络,他立志要做推广布依族传统文化的网络平台,通过数字平台的建设,带动当地的土布、刺绣等特产等在线上销售。

“文化修复也在吸引年轻人回乡建设。”据吕品晶说。

近年来,吕品晶和他的团队立志于用艺术赋能乡村,通过“修旧如旧”的乡村改造让当地村民重新找回对自有传统文化和传统技艺的认同与信心。

吕品晶认为,艺术的赋能“既为乡村塑形,也为乡村铸魂”,在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激活乡村未来发展的双重动力。

2016年,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吕品晶带领团队来到贵州省大山深处的布依族村寨板万村,从打通乡村道路到重建排水系统,从扶正传统吊脚楼到统一村落整体风貌,他们用了8个多月的时间,让这座乡村重现自然之美和传统之美,也为乡村振兴打下更为坚实的文化根基。

吕品晶回忆道,面对这座保存完好、却因青壮年流失而褪色的布依族传统村寨,“守住传统、留住乡愁”这8个字成为了改造的核心思路。

因此,他们的改造不是通常人们想象中的“建新楼、盖新房”,而是将村里的建筑与周围的自然环境以更加和谐的方式有机融合,体现着对传统文化的修复,提升村民对家园的自信心和归属感。

吕品晶表示,希望通过改造让村民对传统的风俗和生活方式有更好的传承。

板万村乡土博物馆。受访者供图

“在改造过程中,我们尤其重视对小学的改造,因为孩子愿意待在村里的话,对于家长的吸引力也会更强。”吕品晶介绍,除了对条件简陋的学校进行改造之外,也把那些废弃的农具、家具都收集起来,放在小学的乡土教室里面,也作为乡土博物馆的陈列方式。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能自然地感受到这种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近年来,数字化、信息化加速融入乡村生活场景,也让更多新业态在乡村涌现。

在去年回访板万村时,吕品晶认识了一位从上海返乡创业的年轻人何勇。借助在农村普及的通信网络,他立志要做推广布依族传统文化的网络平台,通过数字平台的建设,带动当地的土布、刺绣等特产等在线上销售。

“文化修复也在吸引年轻人回乡建设。”据吕品晶说。

近年来,吕品晶和他的团队立志于用艺术赋能乡村,通过“修旧如旧”的乡村改造让当地村民重新找回对自有传统文化和传统技艺的认同与信心。

吕品晶认为,艺术的赋能“既为乡村塑形,也为乡村铸魂”,在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激活乡村未来发展的双重动力。

(责任编辑:杨虞波罗)
分享到:
领导留言板客户端下载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