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17 09:18 湖南日报
创新能力稳居全国第一方阵,技术交易合同额增幅居全国万亿俱乐部城市第一……9月16日,长沙市召开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专场新闻发布会。
10年成绩单显示,聚焦“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奋力实施“强省会”战略,加快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长沙市走出了一条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城市强的创新发展之路。
实力攀升:创新能力连续3年位列全国第八
10年来,长沙科技事业蓬勃发展,湘江新区、自贸试验区长沙片区、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平台成为科技创新主力军。长沙先后获评首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全国创新驱动示范市、“科创中国”试点城市。长沙创新能力连续3年在国家创新型城市评价中排名第八,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持续攀升的数据是振奋人心的发展信号。2012年至今,科技创新关键指标实现7个倍增:全社会研发经费从134.44亿元提升到367.1亿元,增长1.7倍。科技创新平台数量从300余家增长到1532家,增长4.1倍,其中技术创新类基地数量在全国创新型城市中排第二。全市人才总量从50万增长到280万,增长4.6倍,其中2021年中高端人才净流入率位居全国前三,“人才吸引力指数”跃居中部第一。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从11.08件增长到47.9件,增长3.3倍。技术交易合同额从20亿元左右增长到533亿元,增长25.7倍,增幅居全国万亿俱乐部城市第一。高新技术企业数从825家增长到5218家,增长5.3倍。2021年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突破1.2万亿元,产业增加值从1218亿元增长到3821亿元,增长2.1倍。
10年来,长沙把知识产权作为创新发展的核心要素,从跻身首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发展成为国家营商环境评价知识产权指标标杆城市。截至今年7月,全市有效发明专利4.9万件、有效商标注册45万件、拥有有效专利的企业达1.3万家,10年分别增长6.3倍、8.4倍、7.8倍;累计获得中国专利金奖13项。
技术攻关:重大科技成果产出捷报频传
10年间,长沙重大科技成果产出捷报频传——
天河超级计算机、北斗卫星、“京华号”超大直径盾构机等“大国重器”展现长沙担当;
通用64位微处理器、高性能GPU芯片、固态存储控制芯片打破垄断,为信息安全装上“中国芯”;
第三代杂交稻不断刷新水稻产量世界纪录……
数据显示,2012年以来,长沙累计获国家科技奖149项,近两年获奖数均位列全国创新型城市前4名。实现了大型掘进机主轴、量子点激光器、高性能嵌入式GPU芯片等420多项“卡脖子”技术及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10年来,长沙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日臻完善,建成3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19家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占全省73%);成立“市校创新发展联盟”;与中科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数十家知名高校建立深度合作关系。
未来,长沙将瞄准北斗导航、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未来新兴产业,大力培育创新主体、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科技金融服务,力争到2026年,实现高新技术企业900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35%。
作为长沙实施“强省会”战略、打造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的重大战略平台,岳麓山大科城聚焦科技成果转化这一重大难题,在探索中创新,5年多来新增市级及以上重点科技创新平台53个,其中1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中南大学科技园(研发)总部;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31个;完成技术合同交易额61.82亿元;新增技术合同登记4719件;新增科技成果转化1525件,科技成果转化的质量和效率日益提升。
平台培育:建成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94家
10年来,长沙科技创新平台量质双升。获批建成的1532家科技创新平台中,国家级平台有94家。
长沙以10个重大科技创新标志性项目为统领,加快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培育战略科技力量,构筑支撑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创新矩阵。先后获批建设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湖南)。积极参与建设的岳麓山实验室、岳麓山工业创新中心(实验室)、湘江实验室、芙蓉实验室等“四大实验室”,对标国家实验室,着力打造种业、工业“五基”等领域战略科技力量。目前,四大实验室进入全面建设阶段。
长沙以重大科创项目为牵引,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实力整体跃升。计算与数字经济研究院、汽车创新研究院、半导体技术与应用创新研究院等7家新型研发机构6家已完成组建。
10年来,长沙孵化平台培育能力加速提升,全市共有经认定的众创空间和科技企业孵化器216家,其中国家级49家。近5年累计孵化企业1.1万家,现有在孵企业近5000家。
人才集聚:以“头雁效应”激发“雁群活力”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目前在长院士58人。2017年以来,长沙入选各类人才计划的科技人才突破1200人,全市研发人员突破11万,科技人才成为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
从坚持面向产业重点培育领军型将才,到着眼未来发展支持青年英才,再到针对技术短板引进海外俊才,长沙以“头雁效应”激发“雁群活力”,在高新技术和重点产业领域认定218名对长沙市产业发展具有重大促进作用的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挖掘培养119名具有发展潜力的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实现多项0到1的突破;支持500余名掌握先进技术,具有明显创新潜力的海外人才来长创新创业;A类外国高端人才在近3年内实现人数翻倍。
科技人才的集聚效应得益于日益优化的科技创新生态。在全国营商环境测评中,长沙“包容普惠创新”指标连续两年获评全国优异;2021年,长沙在国家营商环境评价中知识产权指标排名第八,成为标杆城市。近10年市科技发展专项资金累计超40亿元,累计争取国家、省级科技资金超600亿元。市财政科学技术支出达68.79亿元,10年增长3倍。(记者 张颐佳)
创新能力稳居全国第一方阵,技术交易合同额增幅居全国万亿俱乐部城市第一……9月16日,长沙市召开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专场新闻发布会。
10年成绩单显示,聚焦“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奋力实施“强省会”战略,加快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长沙市走出了一条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城市强的创新发展之路。
实力攀升:创新能力连续3年位列全国第八
10年来,长沙科技事业蓬勃发展,湘江新区、自贸试验区长沙片区、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平台成为科技创新主力军。长沙先后获评首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全国创新驱动示范市、“科创中国”试点城市。长沙创新能力连续3年在国家创新型城市评价中排名第八,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持续攀升的数据是振奋人心的发展信号。2012年至今,科技创新关键指标实现7个倍增:全社会研发经费从134.44亿元提升到367.1亿元,增长1.7倍。科技创新平台数量从300余家增长到1532家,增长4.1倍,其中技术创新类基地数量在全国创新型城市中排第二。全市人才总量从50万增长到280万,增长4.6倍,其中2021年中高端人才净流入率位居全国前三,“人才吸引力指数”跃居中部第一。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从11.08件增长到47.9件,增长3.3倍。技术交易合同额从20亿元左右增长到533亿元,增长25.7倍,增幅居全国万亿俱乐部城市第一。高新技术企业数从825家增长到5218家,增长5.3倍。2021年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突破1.2万亿元,产业增加值从1218亿元增长到3821亿元,增长2.1倍。
10年来,长沙把知识产权作为创新发展的核心要素,从跻身首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发展成为国家营商环境评价知识产权指标标杆城市。截至今年7月,全市有效发明专利4.9万件、有效商标注册45万件、拥有有效专利的企业达1.3万家,10年分别增长6.3倍、8.4倍、7.8倍;累计获得中国专利金奖13项。
技术攻关:重大科技成果产出捷报频传
10年间,长沙重大科技成果产出捷报频传——
天河超级计算机、北斗卫星、“京华号”超大直径盾构机等“大国重器”展现长沙担当;
通用64位微处理器、高性能GPU芯片、固态存储控制芯片打破垄断,为信息安全装上“中国芯”;
第三代杂交稻不断刷新水稻产量世界纪录……
数据显示,2012年以来,长沙累计获国家科技奖149项,近两年获奖数均位列全国创新型城市前4名。实现了大型掘进机主轴、量子点激光器、高性能嵌入式GPU芯片等420多项“卡脖子”技术及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10年来,长沙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日臻完善,建成3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19家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占全省73%);成立“市校创新发展联盟”;与中科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数十家知名高校建立深度合作关系。
未来,长沙将瞄准北斗导航、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未来新兴产业,大力培育创新主体、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科技金融服务,力争到2026年,实现高新技术企业900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35%。
作为长沙实施“强省会”战略、打造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的重大战略平台,岳麓山大科城聚焦科技成果转化这一重大难题,在探索中创新,5年多来新增市级及以上重点科技创新平台53个,其中1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中南大学科技园(研发)总部;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31个;完成技术合同交易额61.82亿元;新增技术合同登记4719件;新增科技成果转化1525件,科技成果转化的质量和效率日益提升。
平台培育:建成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94家
10年来,长沙科技创新平台量质双升。获批建成的1532家科技创新平台中,国家级平台有94家。
长沙以10个重大科技创新标志性项目为统领,加快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培育战略科技力量,构筑支撑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创新矩阵。先后获批建设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湖南)。积极参与建设的岳麓山实验室、岳麓山工业创新中心(实验室)、湘江实验室、芙蓉实验室等“四大实验室”,对标国家实验室,着力打造种业、工业“五基”等领域战略科技力量。目前,四大实验室进入全面建设阶段。
长沙以重大科创项目为牵引,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实力整体跃升。计算与数字经济研究院、汽车创新研究院、半导体技术与应用创新研究院等7家新型研发机构6家已完成组建。
10年来,长沙孵化平台培育能力加速提升,全市共有经认定的众创空间和科技企业孵化器216家,其中国家级49家。近5年累计孵化企业1.1万家,现有在孵企业近5000家。
人才集聚:以“头雁效应”激发“雁群活力”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目前在长院士58人。2017年以来,长沙入选各类人才计划的科技人才突破1200人,全市研发人员突破11万,科技人才成为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
从坚持面向产业重点培育领军型将才,到着眼未来发展支持青年英才,再到针对技术短板引进海外俊才,长沙以“头雁效应”激发“雁群活力”,在高新技术和重点产业领域认定218名对长沙市产业发展具有重大促进作用的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挖掘培养119名具有发展潜力的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实现多项0到1的突破;支持500余名掌握先进技术,具有明显创新潜力的海外人才来长创新创业;A类外国高端人才在近3年内实现人数翻倍。
科技人才的集聚效应得益于日益优化的科技创新生态。在全国营商环境测评中,长沙“包容普惠创新”指标连续两年获评全国优异;2021年,长沙在国家营商环境评价中知识产权指标排名第八,成为标杆城市。近10年市科技发展专项资金累计超40亿元,累计争取国家、省级科技资金超600亿元。市财政科学技术支出达68.79亿元,10年增长3倍。(记者 张颐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