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安徽>新闻列表

乡村振兴的“长乐答卷”

2022-09-19 17:32 芜湖日报  

十多年前,一对农村夫妇“几十年如一日”义务守护扬子鳄的事迹,曾让长乐这个小村庄引发众多媒体关注,一时名声大噪。如今,在长乐,“人与鳄鱼”的故事有了续集,并在乡村振兴中注入了新的内涵。

“灵魂”之问:要保护还是要发展?

“越保护,发展越受制约,我们也越穷。国家花那么大力气保护扬子鳄,跟我们生活好起来有什么关系?”长乐村第一书记邢毅至今还记得刚驻村时被村民堵在路边的“灵魂”一问。

地处南陵县籍山镇东部的长乐村是一个以水稻、小麦种植业为主产业的典型江南村庄。境内的野生扬子鳄栖息地于1985年被确定为国家级保护区,是13个此类保护区中唯一的水源达标1类区,也是国内野生扬子鳄栖息密度最大的保护区。

然而,一直以来,也正因为保护区的存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得不到有效利用,反而制约了村集体经济发展。2014年,长乐村因集体经济收入几乎为“零”,被识别为国家级建档立卡贫困村。

一边是严苛的环保“红线”,一边是百姓对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求。如何兼顾二者,更好地走出一条适合村情的乡村振兴发展之路?经过反复调查论证,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很快达成共识:长乐的唯一出路,就是坚定不移走生态绿色发展之路。为此,村里及时关停了一些村民的粮食加工厂、养猪场、家禽养殖场和家庭农场;同时,积极引进环保产业项目,并与安徽省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协调,争取项目在保护区“绝对红线”外落地。“那个短暂的‘忍痛割爱’阶段,我们的压力很大,一夜间仿佛成了阻碍他们发展的罪人。很多老百姓认为自己好不容易找到的一些发展路子,还被我们堵死了。”邢毅笑着说。但令他欣慰的是,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珍稀食用菌项目很快顺利落户长乐。他们赚到了发展的“第一桶金”,村集体经济当年就实现大突破。截至2021年底,该村集体经济已增加至近40万元。

悄然之变:保护扬子鳄就是保护“钱袋子”

金秋九月,在村口的大棚中,长乐村菌菇种植专业合作社承包经营人胡根生与工人们正忙着冲洗菌菇棒上的隔热沙。“野生扬子鳄这张牌子把我的菇子都带火了。大家都知道我们的食用菌生长环境好,菇子也好卖不少。”胡根生高兴地告诉记者,自己承包的34个大棚已成为村级特色产业帮扶基地,2021年实现产值120余万元。

“菇子好卖”只是生态发展惠利于民的一个生动缩影。前些年,瞄准国内高端农产品市场需求,长乐大力推广绿色无公害稻米种植。项目引进了,农药残值低的好稻米如何才能卖出好价钱?瞅准“野生扬子鳄”这一活品牌,村里开始谋划“长乐鳄”地理商标注册工作。2020年11月,包括稻米、食品、饲料等在内的6个“长乐鳄”系列子品牌商标全部获批,成为全市首个成功申请具有村域特色的地理标志。商标注册成功后,他们又精准发力,加大无公害稻米宣传力度,在市农展会上凭借“粒粒安全,原国家级贫困村的庄严承诺”“扬子鳄栖息地对人类的珍贵馈赠”这两句推广语,长乐村生产的稻米很快获得消费者的青睐,成为“爆款”。

同样享受到生态发展带来厚实获得感的还有脱贫户徐良胜。徐良胜因病致贫,家庭经济一度不堪重负。而如今,靠着流转的80余亩稻田,加上政府的扶持政策以及村里提供的公益性岗位补贴,日子过得有声有色。“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现在,我们的稻米比其他地方卖得价格都要高些哩!”徐良胜满意地说。

几年间,从最初的不理解到今天的全力支持,保护扬子鳄已然成为长乐人的自觉行为。大家都说,“保护扬子鳄就是保护‘钱袋子’。”切身感受到这一变化莫过于保护区的巡护员张晟。张晟的爷爷就是当年义务守护扬子鳄的张金银,作为土生土长的长乐人,他见证了身边的变化。张晟告诉记者,一开始接手巡护工作时,压力很大,有时遇到村民捕鸟、偷钓,自己上前制止,还经常得罪人。近两年来,这类现象明显少了很多。工作之余,张晟也会把自己的工作日常发到微信和网络平台,身体力行地做好保护扬子鳄的宣传。

和张晟有着同样感受的还有在长乐村驻点实践的河海大学博士生吴迪。小吴被长乐村“稻鳄共生”的发展模式吸引慕名而来。“我比较关注乡村发展过程中人与野生动物的关系。长乐村通过发展生态农业构建村民与扬子鳄关系的模式值得研究。”吴迪说。

“长乐答卷”:构建“人鳄共生”生态圈

只有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才能最大限度调动百姓保护的积极性,助力乡村振兴。尝到绿色发展甜头的长乐村没有就此止步,而是围绕生态保护,厚植绿色发展底蕴,努力构建“人鳄共生”生态圈。

水面连绵,野草丛生。白露时节,站在籍山镇长乐大堤上眺望扬子鳄核心栖息地,不经当地人介绍,你很容易将眼前的一片错当成抛荒地。“2019年开始,我们扭转了800余亩土地修复成原生态地貌,模拟野生扬子鳄的生活环境,目前这里面已生活有扬子鳄140条左右。”邢毅说。与此同时,长乐进一步放大生态资源优势,发展“稻鳄共生”绿色生态农业,村党委领办的合作社成功引进浙江一家公司入驻,首期流转了520余亩土地,以“理念+管理”“资金+资源”的形式发展“长乐鳄”牌精品粮,计划在未来2-3年内,将长乐6795亩土地全部流转到合作社名下,实现集中管理,统一经营,规模性生产。同时,他们还积极联合扬子鳄管理局申请到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青山计划”专项基金50万元,用于“长乐鳄”牌生态农产品及生长环境检测、绿色品牌宣传、个性包装设计等,进一步带动村集体和村民共同受益。“在我们野生扬子鳄保护区长乐片区的11个村中,长乐一直给我以积极探索的印象。他们做了很多尝试后选择走生态农业这条路,应该说是十分契合村情也是正确的路子。”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南陵保护站站长涂根军认为。长乐的绿色发展模式也得到扬子鳄管理局的肯定。通过合作,他们决定将长乐作为自己17000多条扬子鳄的饲料生产基地之一。

此外,长乐还在探索打造特色载体,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筹建国内首个村级扬子鳄微博馆(科普馆),同时积极争取与扬子鳄微博馆(科普馆)配套的“扬子鳄野性驯化基地”项目落户长乐。“未来五年,长乐将围绕科普教育、科研繁殖、研学旅游、生态农业等,着力打造‘美好乡村+微博馆(科普馆)+驯化基地+长乐鳄牌农副产品’的特色经济强村。”老邢信心满满,再也不用担心被村民堵在路边“灵魂”发问了。(记者 韩万春 戴卿)

记者手记

乡村振兴,重在因地制宜

从“因鳄受困”到“借鳄而兴”,长乐村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绿色发展之路。

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应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立足乡村发展实际,综合考量眼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等多层关系。既要严守生态保护底线,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更要擅长发挥比较优势,变“劣”为“优”,化“生态优势”为“发展优势”,充分利用好资源禀赋,坚持精准发力,做优做大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产业。今年上半年,芜湖市印发《芜湖市乡村生态振兴实施方案》,明确了要分类建设生态振兴试点镇、试点村,形成各具特色的建设模式,一幅业兴、民富、村美的乡村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诚然,一路走来,长乐的绿色发展有其独特性。但其因地制宜,立足村情坚持走生态振兴之路的成功做法对于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十多年前,一对农村夫妇“几十年如一日”义务守护扬子鳄的事迹,曾让长乐这个小村庄引发众多媒体关注,一时名声大噪。如今,在长乐,“人与鳄鱼”的故事有了续集,并在乡村振兴中注入了新的内涵。

“灵魂”之问:要保护还是要发展?

“越保护,发展越受制约,我们也越穷。国家花那么大力气保护扬子鳄,跟我们生活好起来有什么关系?”长乐村第一书记邢毅至今还记得刚驻村时被村民堵在路边的“灵魂”一问。

地处南陵县籍山镇东部的长乐村是一个以水稻、小麦种植业为主产业的典型江南村庄。境内的野生扬子鳄栖息地于1985年被确定为国家级保护区,是13个此类保护区中唯一的水源达标1类区,也是国内野生扬子鳄栖息密度最大的保护区。

然而,一直以来,也正因为保护区的存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得不到有效利用,反而制约了村集体经济发展。2014年,长乐村因集体经济收入几乎为“零”,被识别为国家级建档立卡贫困村。

一边是严苛的环保“红线”,一边是百姓对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求。如何兼顾二者,更好地走出一条适合村情的乡村振兴发展之路?经过反复调查论证,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很快达成共识:长乐的唯一出路,就是坚定不移走生态绿色发展之路。为此,村里及时关停了一些村民的粮食加工厂、养猪场、家禽养殖场和家庭农场;同时,积极引进环保产业项目,并与安徽省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协调,争取项目在保护区“绝对红线”外落地。“那个短暂的‘忍痛割爱’阶段,我们的压力很大,一夜间仿佛成了阻碍他们发展的罪人。很多老百姓认为自己好不容易找到的一些发展路子,还被我们堵死了。”邢毅笑着说。但令他欣慰的是,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珍稀食用菌项目很快顺利落户长乐。他们赚到了发展的“第一桶金”,村集体经济当年就实现大突破。截至2021年底,该村集体经济已增加至近40万元。

悄然之变:保护扬子鳄就是保护“钱袋子”

金秋九月,在村口的大棚中,长乐村菌菇种植专业合作社承包经营人胡根生与工人们正忙着冲洗菌菇棒上的隔热沙。“野生扬子鳄这张牌子把我的菇子都带火了。大家都知道我们的食用菌生长环境好,菇子也好卖不少。”胡根生高兴地告诉记者,自己承包的34个大棚已成为村级特色产业帮扶基地,2021年实现产值120余万元。

“菇子好卖”只是生态发展惠利于民的一个生动缩影。前些年,瞄准国内高端农产品市场需求,长乐大力推广绿色无公害稻米种植。项目引进了,农药残值低的好稻米如何才能卖出好价钱?瞅准“野生扬子鳄”这一活品牌,村里开始谋划“长乐鳄”地理商标注册工作。2020年11月,包括稻米、食品、饲料等在内的6个“长乐鳄”系列子品牌商标全部获批,成为全市首个成功申请具有村域特色的地理标志。商标注册成功后,他们又精准发力,加大无公害稻米宣传力度,在市农展会上凭借“粒粒安全,原国家级贫困村的庄严承诺”“扬子鳄栖息地对人类的珍贵馈赠”这两句推广语,长乐村生产的稻米很快获得消费者的青睐,成为“爆款”。

同样享受到生态发展带来厚实获得感的还有脱贫户徐良胜。徐良胜因病致贫,家庭经济一度不堪重负。而如今,靠着流转的80余亩稻田,加上政府的扶持政策以及村里提供的公益性岗位补贴,日子过得有声有色。“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现在,我们的稻米比其他地方卖得价格都要高些哩!”徐良胜满意地说。

几年间,从最初的不理解到今天的全力支持,保护扬子鳄已然成为长乐人的自觉行为。大家都说,“保护扬子鳄就是保护‘钱袋子’。”切身感受到这一变化莫过于保护区的巡护员张晟。张晟的爷爷就是当年义务守护扬子鳄的张金银,作为土生土长的长乐人,他见证了身边的变化。张晟告诉记者,一开始接手巡护工作时,压力很大,有时遇到村民捕鸟、偷钓,自己上前制止,还经常得罪人。近两年来,这类现象明显少了很多。工作之余,张晟也会把自己的工作日常发到微信和网络平台,身体力行地做好保护扬子鳄的宣传。

和张晟有着同样感受的还有在长乐村驻点实践的河海大学博士生吴迪。小吴被长乐村“稻鳄共生”的发展模式吸引慕名而来。“我比较关注乡村发展过程中人与野生动物的关系。长乐村通过发展生态农业构建村民与扬子鳄关系的模式值得研究。”吴迪说。

“长乐答卷”:构建“人鳄共生”生态圈

只有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才能最大限度调动百姓保护的积极性,助力乡村振兴。尝到绿色发展甜头的长乐村没有就此止步,而是围绕生态保护,厚植绿色发展底蕴,努力构建“人鳄共生”生态圈。

水面连绵,野草丛生。白露时节,站在籍山镇长乐大堤上眺望扬子鳄核心栖息地,不经当地人介绍,你很容易将眼前的一片错当成抛荒地。“2019年开始,我们扭转了800余亩土地修复成原生态地貌,模拟野生扬子鳄的生活环境,目前这里面已生活有扬子鳄140条左右。”邢毅说。与此同时,长乐进一步放大生态资源优势,发展“稻鳄共生”绿色生态农业,村党委领办的合作社成功引进浙江一家公司入驻,首期流转了520余亩土地,以“理念+管理”“资金+资源”的形式发展“长乐鳄”牌精品粮,计划在未来2-3年内,将长乐6795亩土地全部流转到合作社名下,实现集中管理,统一经营,规模性生产。同时,他们还积极联合扬子鳄管理局申请到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青山计划”专项基金50万元,用于“长乐鳄”牌生态农产品及生长环境检测、绿色品牌宣传、个性包装设计等,进一步带动村集体和村民共同受益。“在我们野生扬子鳄保护区长乐片区的11个村中,长乐一直给我以积极探索的印象。他们做了很多尝试后选择走生态农业这条路,应该说是十分契合村情也是正确的路子。”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南陵保护站站长涂根军认为。长乐的绿色发展模式也得到扬子鳄管理局的肯定。通过合作,他们决定将长乐作为自己17000多条扬子鳄的饲料生产基地之一。

此外,长乐还在探索打造特色载体,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筹建国内首个村级扬子鳄微博馆(科普馆),同时积极争取与扬子鳄微博馆(科普馆)配套的“扬子鳄野性驯化基地”项目落户长乐。“未来五年,长乐将围绕科普教育、科研繁殖、研学旅游、生态农业等,着力打造‘美好乡村+微博馆(科普馆)+驯化基地+长乐鳄牌农副产品’的特色经济强村。”老邢信心满满,再也不用担心被村民堵在路边“灵魂”发问了。(记者 韩万春 戴卿)

记者手记

乡村振兴,重在因地制宜

从“因鳄受困”到“借鳄而兴”,长乐村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绿色发展之路。

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应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立足乡村发展实际,综合考量眼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等多层关系。既要严守生态保护底线,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更要擅长发挥比较优势,变“劣”为“优”,化“生态优势”为“发展优势”,充分利用好资源禀赋,坚持精准发力,做优做大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产业。今年上半年,芜湖市印发《芜湖市乡村生态振兴实施方案》,明确了要分类建设生态振兴试点镇、试点村,形成各具特色的建设模式,一幅业兴、民富、村美的乡村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诚然,一路走来,长乐的绿色发展有其独特性。但其因地制宜,立足村情坚持走生态振兴之路的成功做法对于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责任编辑:关飞)
分享到:
领导留言板客户端下载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