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教育

苏州大学:党建工作为高质量教学注入“源头活水”

2022-09-19 08:24 光明日报  

日前,江苏省苏州市大院大所党建联盟揭牌成立。该联盟由苏州大学与大院大所在苏科研机构党组织共同发起,围绕产业创新集群建设等方面,苏州大学将进一步推进与研发机构的党建合作共同体建设,探索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的新路径。

“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全校8个基层党组织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样板支部……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在党建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上,苏州大学交出了一份厚重提气的党建“成绩单”。

党支部建在各类科研平台上

“共聚”“升华”“结晶”“萃取”……这是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党建品牌支部的名字。入选全国标杆院系后,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的9个教工支部更加主动作为,破解党建业务“两张皮”难题,结合材料与化学化工专业特色,纷纷建设出自己的品牌。

持续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高分子系教工党支部的80后教授李耀文,是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的博士生导师。入校12年来,他从一名普通讲师成长为主持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等10余项国家及省部级重大项目的党员教授。2013年,处于事业上升期的他正在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一边是学校的教学工作,一边是研究所的科研任务,但他每一次都先到学校关心指导学生的学习实验,然后利用课余和深夜时间完成自己额外的科研工作。“我首先是一个教育工作者。”李耀文的话朴实无华,却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担当。

一批政治坚定、业务精湛的知识分子党员用“铁肩膀”挑起学校事业发展的“重担子”。在苏州大学,依托重大项目组、课题组、学科组、创新团队、科研平台等设置的教职工党支部比例超过50%;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江苏省教改课题等一批重大项目立项和成果获奖中,党员负责人比例超过85%。越来越多的高层次党员人才出现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战场上。

高知识群体发展党员“双轨”制

中秋月圆夜,苏州大学纳米科学技术学院的实验楼里灯火通明。致力先进负碳技术研究的何乐教授带领团队,正瞄准国家“双碳”目标的重大需求全力试验。自从去年被发展成为预备党员后,何乐感到肩头的责任更重了,必须加快科研的脚步。

“我要做怎样的科研?我能为祖国贡献什么?祖国又需要我做什么?”这是何乐心中时常思考的“初心三问”。多年的海外留学经历和在抗击疫情中感受到的中国担当,让他更加坚定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决心。

学院党委书记吴鹏介绍,学院为高知群体配备学术和思想“双导师”,坚持学术发展与政治进步“双关怀”,实现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双培养”。

在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的过程中,担任学术和思想“双导师”身份的苏州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张晓宏多次与何乐谈心解惑。“张校长鼓励我要做真正解决国家卡脖子技术难题的原创性研究,要让我们的科研创新‘上货架’,而不是将科研成果束之高阁。这番话对我有切实的指导作用。”何乐说。目前,何乐与合作团队在利用纳米科技应对气候变化研究方面提出一种“纳米温室效应”增强的新型催化剂结构,大幅提升了光热催化剂的效率和使用寿命,最新成果由《自然》杂志以《苏州大学开创性纳米研究》为题报道。

近年来,苏州大学积极推行高知识群体发展党员“双轨”机制。据统计,党的十九大以来,学校发展高知识群体党员254名。各类高层次人才和硕博士学位授权点骨干教师中,党员占比均超过50%。

推动党建工作扎根最基层

2020年,作为学校从科研机构选派的援藏教师,唐仲英医学研究院第一支部书记王文洁远赴拉萨师专开展支教工作。

到达藏区后,困难比王文洁想象得要多。“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王文洁的耳畔响起了血液学领军人物阮长耿院士的话语。1981年,阮长耿在科研条件异常艰苦的情况下,创造性地利用有机玻璃自制土设备“烛缸”代替二氧化碳培养箱,培养出中国第一组抗人血小板膜糖蛋白单克隆抗体。多年来,王文洁所在的这个以血液学研究为特色的党支部,坚持以攻坚克难的“烛缸精神”为引领,将理论学习与医学专业相结合,赋予党支部更强的战斗力。

如今,这份“精神氧气”给了王文洁克服困难的强大动力。之后的援藏工作中,她在超额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结合藏区特点开设实验课程,组织野外植物标本采集、制作课程,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生态学知识。

王文洁的行为感召了党支部23名来自4个不同课题组的师生党员。在她的“牵线搭桥”下,党支部与拉萨师专政工联合党支部开展共建,更多党员投身藏区教材编写工作,实现“输血”到“造血”的援藏模式转变。

党建引领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活水”。在首轮建设成效显著的基础上,苏大顺利入选教育部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苏州大学党委书记江涌说:“学校始终把党建工作与‘双一流’建设等重大任务的落实融合起来,把基层党建放在‘国之大者’中去思考和谋划,不断推动基层党建同心发力、同向聚合、同频共振。”(记者 苏雁 通讯员 姚臻)

日前,江苏省苏州市大院大所党建联盟揭牌成立。该联盟由苏州大学与大院大所在苏科研机构党组织共同发起,围绕产业创新集群建设等方面,苏州大学将进一步推进与研发机构的党建合作共同体建设,探索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的新路径。

“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全校8个基层党组织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样板支部……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在党建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上,苏州大学交出了一份厚重提气的党建“成绩单”。

党支部建在各类科研平台上

“共聚”“升华”“结晶”“萃取”……这是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党建品牌支部的名字。入选全国标杆院系后,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的9个教工支部更加主动作为,破解党建业务“两张皮”难题,结合材料与化学化工专业特色,纷纷建设出自己的品牌。

持续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高分子系教工党支部的80后教授李耀文,是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的博士生导师。入校12年来,他从一名普通讲师成长为主持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等10余项国家及省部级重大项目的党员教授。2013年,处于事业上升期的他正在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一边是学校的教学工作,一边是研究所的科研任务,但他每一次都先到学校关心指导学生的学习实验,然后利用课余和深夜时间完成自己额外的科研工作。“我首先是一个教育工作者。”李耀文的话朴实无华,却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担当。

一批政治坚定、业务精湛的知识分子党员用“铁肩膀”挑起学校事业发展的“重担子”。在苏州大学,依托重大项目组、课题组、学科组、创新团队、科研平台等设置的教职工党支部比例超过50%;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江苏省教改课题等一批重大项目立项和成果获奖中,党员负责人比例超过85%。越来越多的高层次党员人才出现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战场上。

高知识群体发展党员“双轨”制

中秋月圆夜,苏州大学纳米科学技术学院的实验楼里灯火通明。致力先进负碳技术研究的何乐教授带领团队,正瞄准国家“双碳”目标的重大需求全力试验。自从去年被发展成为预备党员后,何乐感到肩头的责任更重了,必须加快科研的脚步。

“我要做怎样的科研?我能为祖国贡献什么?祖国又需要我做什么?”这是何乐心中时常思考的“初心三问”。多年的海外留学经历和在抗击疫情中感受到的中国担当,让他更加坚定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决心。

学院党委书记吴鹏介绍,学院为高知群体配备学术和思想“双导师”,坚持学术发展与政治进步“双关怀”,实现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双培养”。

在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的过程中,担任学术和思想“双导师”身份的苏州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张晓宏多次与何乐谈心解惑。“张校长鼓励我要做真正解决国家卡脖子技术难题的原创性研究,要让我们的科研创新‘上货架’,而不是将科研成果束之高阁。这番话对我有切实的指导作用。”何乐说。目前,何乐与合作团队在利用纳米科技应对气候变化研究方面提出一种“纳米温室效应”增强的新型催化剂结构,大幅提升了光热催化剂的效率和使用寿命,最新成果由《自然》杂志以《苏州大学开创性纳米研究》为题报道。

近年来,苏州大学积极推行高知识群体发展党员“双轨”机制。据统计,党的十九大以来,学校发展高知识群体党员254名。各类高层次人才和硕博士学位授权点骨干教师中,党员占比均超过50%。

推动党建工作扎根最基层

2020年,作为学校从科研机构选派的援藏教师,唐仲英医学研究院第一支部书记王文洁远赴拉萨师专开展支教工作。

到达藏区后,困难比王文洁想象得要多。“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王文洁的耳畔响起了血液学领军人物阮长耿院士的话语。1981年,阮长耿在科研条件异常艰苦的情况下,创造性地利用有机玻璃自制土设备“烛缸”代替二氧化碳培养箱,培养出中国第一组抗人血小板膜糖蛋白单克隆抗体。多年来,王文洁所在的这个以血液学研究为特色的党支部,坚持以攻坚克难的“烛缸精神”为引领,将理论学习与医学专业相结合,赋予党支部更强的战斗力。

如今,这份“精神氧气”给了王文洁克服困难的强大动力。之后的援藏工作中,她在超额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结合藏区特点开设实验课程,组织野外植物标本采集、制作课程,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生态学知识。

王文洁的行为感召了党支部23名来自4个不同课题组的师生党员。在她的“牵线搭桥”下,党支部与拉萨师专政工联合党支部开展共建,更多党员投身藏区教材编写工作,实现“输血”到“造血”的援藏模式转变。

党建引领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活水”。在首轮建设成效显著的基础上,苏大顺利入选教育部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苏州大学党委书记江涌说:“学校始终把党建工作与‘双一流’建设等重大任务的落实融合起来,把基层党建放在‘国之大者’中去思考和谋划,不断推动基层党建同心发力、同向聚合、同频共振。”(记者 苏雁 通讯员 姚臻)

(责任编辑:何淼)
分享到:
领导留言板客户端下载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