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财经>财经滚动

长城脚下新农村:古栗树的新生机

2022-10-12 08:57 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乡村振兴  

新华社北京电(记者裴剑容、张拓、李德欣)长城脚下的北京市怀柔区渤海镇明清板栗园内,一棵棵栗树在阳光的“召唤”下,撑开枝条上带刺的板栗球果,露出饱满的褐色果实。

树下,农民三五成群,不多会儿就能捡拾满满一大袋栗子。林边凉亭中,一场助农直播正在紧张筹备,即食栗仁、板栗甜点等一字排开,展示着秋天的丰收成果。

北京老栗树聚源德种植专业合作社副理事长李思鹏是名“95后”,网名“栗子队长”,他正和工作人员商量在线直播流程。

“这片林子已经有五六百年历史,我从小就在这一带捡栗子。”李思鹏说。

作为“中国板栗之乡”,怀柔板栗种植历史悠久。渤海镇林业站站长杨兴财介绍,从明代开始,这一带开始大规模种植板栗,因营养丰富、耐储存、方便携带,长城守军将其作为干粮。

巍巍长城守卫一方安宁,也留给百姓独特的自然馈赠。这里的海拔、日照、土壤等条件得天独厚,适合优质板栗生长。长久以来,板栗都是当地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

“我们这儿的农民都对板栗有感情。”李思鹏的父亲、老栗树聚源德合作社理事长李永军回忆道,“计划经济年代,各家的针头线脑、油盐酱醋都是板栗换来的。改革开放后,怀柔板栗价格走高,好多人富了,两年能盖一处房。”

然而,随着市场变化,怀柔板栗产业发展进入瓶颈期。一方面全国板栗种植面积扩大,竞争激烈;另一方面本地板栗种植粗放,销售渠道单一,越来越“卖不上价”。

当地村民王艳丽告诉记者,种栗子是一个“苦活儿”:春天要分叉剪枝,自己忙不过来还要雇人;秋收时每天在地上捡,一天下来腰酸背痛。“我家每年卖四五千斤栗子,刨去雇人成本,也就能挣1万元,赶上市场行情不好的时候,还不如上班挣得多,孩子们都不愿受这个苦。”

如何既能留住乡愁,又能让农民得到实惠?怀柔区相继推出种植技术培训、板栗文化开发、搭建产销对接平台等措施,引导板栗产业逐步升级。

李思鹏看到了其中的机遇。2017年,这个怀柔小伙返乡加入父亲创办的合作社,创立“老栗树”品牌。他希望用新的思维改变传统的板栗种植。

“我们给栗树安装了传感器,建立智能种植系统,整片林区的湿度、温度、病虫害等可实时监控,什么时候该打药、施肥、浇水,都能自动分析。”李思鹏说。

为保证质量,加入合作社的栗农要按照统一的标准种植和采摘,合作社为栗农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改变农民的种植观念并不容易,想让大伙儿跟着自己干,必须让人家得到实惠。”李思鹏说。

在合作社里,69岁的李宝玉和老伴开了1个小时电动三轮车来送栗子。他家在十多公里外的甘涧峪村,舍近求远的原因就是看重这里稳定的销售渠道。

“这里的收购价格比外面的商贩高不少,今天外面的价格是每斤6.6元,这儿是7.5元,我今天拉来900多斤能多卖800多元。”李宝玉说。

塑品牌、深加工、拓渠道,是近两年李思鹏主要的探索方向。即食栗仁、栗蓉、栗子糕点等产品相继开发出来,自有品牌销售的同时,也成为北京稻香村、21cake、鼎泰丰等多个品牌的供应商。

李思鹏介绍,目前合作社深加工占比达到50%左右,带动年产值增至3000万元,年增速达30%。社员的数量从一开始的103户发展到现在的830户,4年来带动栗农增收1000余万元。

“老栗树”逐渐打响名头,也吸引不少青年回乡就业。李思鹏的新团队大部分是“90后”,全是本地的“新农人”。

线上旗舰店、社区团购、直播、短视频……28岁的李雨晨2020年加入“老栗树”。他说:“面对互联网时代的消费者,必须有全新的营销思维和手段。”

“没想到从小吃到大的栗子能成为自己的职业。”1999年出生的徐志伟说,他原本要去离家七八十公里的公司上班,现在工作就在家门口,收入也不低,每天都能陪伴家里老人。

“栗花可以驱蚊,栗蓬可当肥料……”李思鹏对前来参观的客户介绍,“老一辈心中,板栗是心里永远放不下的营生。我们还将依靠板栗生活,只是以新的方式。”

“老栗树”的故事是怀柔板栗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眼下,渤海镇不少民宿都推出了板栗宴,板栗烧肉、栗子面窝头等特色美食备受青睐;青年设计师深挖栗蓬和栗壳染色的价值,开办植物染色艺术馆,吸引大量游客前来体验,实现传统种植业和现代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全镇现有栗树约260万株,涉及5000多家农户,这些年合作社逐渐发展壮大,用技术和渠道优势提高栗农收入,形成良性发展趋势。”杨兴财说。

明清板栗园内,“年龄”最长的一棵古栗树已经904岁,布满沟壑的树干道出它的岁月沧桑。抬头仰望,它依旧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向人们展示着未曾改变的勃勃生机。(参与采写:田晨旭、李春宇)

新华社北京电(记者裴剑容、张拓、李德欣)长城脚下的北京市怀柔区渤海镇明清板栗园内,一棵棵栗树在阳光的“召唤”下,撑开枝条上带刺的板栗球果,露出饱满的褐色果实。

树下,农民三五成群,不多会儿就能捡拾满满一大袋栗子。林边凉亭中,一场助农直播正在紧张筹备,即食栗仁、板栗甜点等一字排开,展示着秋天的丰收成果。

北京老栗树聚源德种植专业合作社副理事长李思鹏是名“95后”,网名“栗子队长”,他正和工作人员商量在线直播流程。

“这片林子已经有五六百年历史,我从小就在这一带捡栗子。”李思鹏说。

作为“中国板栗之乡”,怀柔板栗种植历史悠久。渤海镇林业站站长杨兴财介绍,从明代开始,这一带开始大规模种植板栗,因营养丰富、耐储存、方便携带,长城守军将其作为干粮。

巍巍长城守卫一方安宁,也留给百姓独特的自然馈赠。这里的海拔、日照、土壤等条件得天独厚,适合优质板栗生长。长久以来,板栗都是当地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

“我们这儿的农民都对板栗有感情。”李思鹏的父亲、老栗树聚源德合作社理事长李永军回忆道,“计划经济年代,各家的针头线脑、油盐酱醋都是板栗换来的。改革开放后,怀柔板栗价格走高,好多人富了,两年能盖一处房。”

然而,随着市场变化,怀柔板栗产业发展进入瓶颈期。一方面全国板栗种植面积扩大,竞争激烈;另一方面本地板栗种植粗放,销售渠道单一,越来越“卖不上价”。

当地村民王艳丽告诉记者,种栗子是一个“苦活儿”:春天要分叉剪枝,自己忙不过来还要雇人;秋收时每天在地上捡,一天下来腰酸背痛。“我家每年卖四五千斤栗子,刨去雇人成本,也就能挣1万元,赶上市场行情不好的时候,还不如上班挣得多,孩子们都不愿受这个苦。”

如何既能留住乡愁,又能让农民得到实惠?怀柔区相继推出种植技术培训、板栗文化开发、搭建产销对接平台等措施,引导板栗产业逐步升级。

李思鹏看到了其中的机遇。2017年,这个怀柔小伙返乡加入父亲创办的合作社,创立“老栗树”品牌。他希望用新的思维改变传统的板栗种植。

“我们给栗树安装了传感器,建立智能种植系统,整片林区的湿度、温度、病虫害等可实时监控,什么时候该打药、施肥、浇水,都能自动分析。”李思鹏说。

为保证质量,加入合作社的栗农要按照统一的标准种植和采摘,合作社为栗农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改变农民的种植观念并不容易,想让大伙儿跟着自己干,必须让人家得到实惠。”李思鹏说。

在合作社里,69岁的李宝玉和老伴开了1个小时电动三轮车来送栗子。他家在十多公里外的甘涧峪村,舍近求远的原因就是看重这里稳定的销售渠道。

“这里的收购价格比外面的商贩高不少,今天外面的价格是每斤6.6元,这儿是7.5元,我今天拉来900多斤能多卖800多元。”李宝玉说。

塑品牌、深加工、拓渠道,是近两年李思鹏主要的探索方向。即食栗仁、栗蓉、栗子糕点等产品相继开发出来,自有品牌销售的同时,也成为北京稻香村、21cake、鼎泰丰等多个品牌的供应商。

李思鹏介绍,目前合作社深加工占比达到50%左右,带动年产值增至3000万元,年增速达30%。社员的数量从一开始的103户发展到现在的830户,4年来带动栗农增收1000余万元。

“老栗树”逐渐打响名头,也吸引不少青年回乡就业。李思鹏的新团队大部分是“90后”,全是本地的“新农人”。

线上旗舰店、社区团购、直播、短视频……28岁的李雨晨2020年加入“老栗树”。他说:“面对互联网时代的消费者,必须有全新的营销思维和手段。”

“没想到从小吃到大的栗子能成为自己的职业。”1999年出生的徐志伟说,他原本要去离家七八十公里的公司上班,现在工作就在家门口,收入也不低,每天都能陪伴家里老人。

“栗花可以驱蚊,栗蓬可当肥料……”李思鹏对前来参观的客户介绍,“老一辈心中,板栗是心里永远放不下的营生。我们还将依靠板栗生活,只是以新的方式。”

“老栗树”的故事是怀柔板栗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眼下,渤海镇不少民宿都推出了板栗宴,板栗烧肉、栗子面窝头等特色美食备受青睐;青年设计师深挖栗蓬和栗壳染色的价值,开办植物染色艺术馆,吸引大量游客前来体验,实现传统种植业和现代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全镇现有栗树约260万株,涉及5000多家农户,这些年合作社逐渐发展壮大,用技术和渠道优势提高栗农收入,形成良性发展趋势。”杨兴财说。

明清板栗园内,“年龄”最长的一棵古栗树已经904岁,布满沟壑的树干道出它的岁月沧桑。抬头仰望,它依旧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向人们展示着未曾改变的勃勃生机。(参与采写:田晨旭、李春宇)

(责任编辑:王震)
分享到:
领导留言板客户端下载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