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教育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祖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奉献青春

2022-10-25 08:57 光明日报  

10月25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迎来70周年校庆。

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在这天打响。硝烟弥漫在鸭绿江畔,敌机轰鸣叩击着农村青年王永志的心弦。原想“学生物、提产量”的他猛然意识到,没有稳固的国防,一切都是空谈。与他同届的辽宁同乡戚发轫更是毅然决然将所有志愿都填报为航空院校。

“急需办一所航空大学”,周恩来总理审时度势作出判断。一时间,国内八所院校航空系科的教师会聚一处,全国各地的热血青年奔赴而来。1952年,北京航空学院在抗美援朝纪念日正式宣告成立。为国而生、与国同行,空天报国就此镌刻在北航的基因之中。

传承空天报国红色基因

舞台上,灯光渐暗。歼-15战斗机发动机轰鸣,庆祝着舰复飞成功的人群欢呼雀跃,罗阳却只能听见自己的心跳逐渐微弱。台下,大一新生聚精会神地聆听罗阳的内心独白,有些同学已眼角泛出泪光。“带着北航人的承诺和责任,为祖国的航空航天事业贡献全部的青春和生命,你准备好了吗?”罗阳的发问,在舞台上回响,也回响在北航学子的脑海中。

这是北航学生自演音乐剧《罗阳》的一幕。北航校友、因公殉职的歼-15战机研制现场总指挥罗阳将“爱国奉献、敢为人先、团结拼搏、担当实干”的空天报国红色基因融入生命,激励后来者也绍述着前辈故事。

20世纪50年代,北航定址的北京城区西北郊柏彦庄还是一片萧索的荒地。当时很多课在工棚里上,首届毕业生陈懋章院士回忆:“那时的北京比现在冷多了,半夜从工棚改成的厨房端了元宵回宿舍,没到宿舍就冻上了!”为了尽快建好学校,学生们纷纷参加义务劳动,秋天哼着歌,冬天呵着气,搬砖修路平操场。空天报国的理想激励着他们克服困难、笃志向学。

“当时一些有爱国心的年轻人就想搞飞机设计,将来为祖国设计飞机。我们的毕业设计是北京一号。”1959年,一个地空导弹击落飞机的新闻让沈忠芳知道,要对付敌人的飞机,不是只有造自己的飞机才能做到。“当时大家有一个思想,没有先进的导弹就没有强大的国防,必须要把这东西搞上去。”于是,沈忠芳毅然投入导弹研究之中,成为隐姓埋名的幕后英雄,他第三代防空武器系统总指挥的身份直到2022年才解密。

“我是学航空的,毕业后先去搞导弹,然后搞运载火箭,再后来搞卫星,1992年又让我搞飞船……载人航天,人命关天,当时我已经59岁了。”一次又一次,戚发轫决定服从组织的安排。“跟党走、搞航天”是他锚定一生的坐标。

多年后,王永志、戚发轫分别成长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神舟飞船总设计师,包括二人在内的7名北航首届学生成为院士。70年中,北航培育了25万余名毕业生,走出了89位两院院士。至今,北航每年仍有超过1/2的博士毕业生和1/3的硕士毕业生选择投身国防系统就业。

纵观七十年,党的领导贯彻在北航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成为空天报国最坚实的根基。近年来,北航突出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模范执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2016年,北航党委被党中央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2021年,被党中央、国务院表彰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2022年,获批教育部“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培育创建单位。空天报国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在北航,有太多的“第一”故事值得铭记:中国第一架轻型旅客机“北京一号”、亚洲第一枚探空火箭“北京二号”、中国第一架无人驾驶飞机“北京五号”……每一个故事背后,都是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瞄准世界科技前沿的探索。

进入新时代,北航不断向世界科技前沿发起冲击。2018年5月,世界持续时间最长的“月宫365”实验在北航获得圆满成功。“人-植物-动物-微生物”四生物链环人工闭合生态系统的长期稳定循环运转,对于人类实现在地外长期生存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冬天在零下二三十摄氏度滴水成冰的东北做外场测试,夏天奔波在地表温度六七十摄氏度的科尔沁草原,党的二十大代表、北航苏东林院士带领团队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在祖国的电磁兼容攻关第一线,先后完成30多项重大装备电磁兼容工程任务,多项技术填补国内空白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从疫情模拟预测、感染动态建模到速滑能量模型和减阻优化,北航在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科技自强之路上突出社会责任担当。新世纪以来,北航连续获得15项国家级科技奖励一等奖,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9项,位列全国高校第一。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需要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大团队凝聚人,大项目激励人,大平台锻炼人,大贡献成就人”是北航推行的团队育人模式。苏东林院士团队通过传帮带,鼓励年轻人勇挑重任,培育出了一批青年技术骨干。经过30余年发展,现有谢树果、戴飞等6名核心骨干和吴琦、杨顺川等13名青年人才,团队中4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比72%。

“北航将始终把‘国之大者’刻在心上,将强国使命扛在肩头,自觉将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融合起来,充分发挥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生力军作用,积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努力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奋力谱写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新篇章。”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王云鹏表示。

在科教融合中育时代新人

伴随着助推级固体火箭发动机的轰鸣声,一身橘红色涂装的“北航4号”离弦而出,直入云层。作为北航学生大型综合科创项目,“北航4号”从提出设想到成功飞行,先后有21名博士生、49名硕士生、16名本科生参与到设计、研制和飞行试验中。两破无人机续航世界纪录的“冯如三号”背后是25名来自4个年级、不同专业的本科生,平均年龄不超过20岁。“以无人机原理样机研发为载体,挑战世界纪录为牵引,打造一个创新实践课程平台,培养航空航天领域拔尖创新人才。”这是“冯如三号”团队的愿景。

学生在校园里“做总师”是北航长期坚持的传统。早在1958年,师生共同研制的“北京二号”探空火箭就开创了以综合项目为载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中国航空先驱冯如命名的“冯如杯”科创竞赛在北航已连续举办32年。鼓励创意创新创造,这项“参赛者友好型”竞赛成为本科生人人都可参与、都能出彩的科创“练兵场”,近年来本科生参与率超过90%。北航学子也在近年3次捧得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最高荣誉“挑战杯”。

科教融通、产教融合,是北航推动科研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的重要经验。在70年办学历史上,从以型号研制任务带动人才培养,到把人才培养与科研任务、生产实践、行业需求紧密结合,再到打造卓越工程师培养北航范式,北航探索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的路径一直在延展,但传承红色基因、激发空天报国使命担当的理念始终未曾改变。北航把“以服务国家为最高追求,传承空天报国精神,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领军领导人才”作为新时代人才培养的使命和目标,提出了“厚植情怀、强化基础、突出实践、科教融通”的人才培养方针,把红色基因与时代要求结合起来,努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实现高层次人才自主培养。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加强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服务国家为最高追求,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领军领导人才,奋力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新时代的北航力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书记赵长禄说。

(记者 刘博超 通讯员 王晴)

10月25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迎来70周年校庆。

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在这天打响。硝烟弥漫在鸭绿江畔,敌机轰鸣叩击着农村青年王永志的心弦。原想“学生物、提产量”的他猛然意识到,没有稳固的国防,一切都是空谈。与他同届的辽宁同乡戚发轫更是毅然决然将所有志愿都填报为航空院校。

“急需办一所航空大学”,周恩来总理审时度势作出判断。一时间,国内八所院校航空系科的教师会聚一处,全国各地的热血青年奔赴而来。1952年,北京航空学院在抗美援朝纪念日正式宣告成立。为国而生、与国同行,空天报国就此镌刻在北航的基因之中。

传承空天报国红色基因

舞台上,灯光渐暗。歼-15战斗机发动机轰鸣,庆祝着舰复飞成功的人群欢呼雀跃,罗阳却只能听见自己的心跳逐渐微弱。台下,大一新生聚精会神地聆听罗阳的内心独白,有些同学已眼角泛出泪光。“带着北航人的承诺和责任,为祖国的航空航天事业贡献全部的青春和生命,你准备好了吗?”罗阳的发问,在舞台上回响,也回响在北航学子的脑海中。

这是北航学生自演音乐剧《罗阳》的一幕。北航校友、因公殉职的歼-15战机研制现场总指挥罗阳将“爱国奉献、敢为人先、团结拼搏、担当实干”的空天报国红色基因融入生命,激励后来者也绍述着前辈故事。

20世纪50年代,北航定址的北京城区西北郊柏彦庄还是一片萧索的荒地。当时很多课在工棚里上,首届毕业生陈懋章院士回忆:“那时的北京比现在冷多了,半夜从工棚改成的厨房端了元宵回宿舍,没到宿舍就冻上了!”为了尽快建好学校,学生们纷纷参加义务劳动,秋天哼着歌,冬天呵着气,搬砖修路平操场。空天报国的理想激励着他们克服困难、笃志向学。

“当时一些有爱国心的年轻人就想搞飞机设计,将来为祖国设计飞机。我们的毕业设计是北京一号。”1959年,一个地空导弹击落飞机的新闻让沈忠芳知道,要对付敌人的飞机,不是只有造自己的飞机才能做到。“当时大家有一个思想,没有先进的导弹就没有强大的国防,必须要把这东西搞上去。”于是,沈忠芳毅然投入导弹研究之中,成为隐姓埋名的幕后英雄,他第三代防空武器系统总指挥的身份直到2022年才解密。

“我是学航空的,毕业后先去搞导弹,然后搞运载火箭,再后来搞卫星,1992年又让我搞飞船……载人航天,人命关天,当时我已经59岁了。”一次又一次,戚发轫决定服从组织的安排。“跟党走、搞航天”是他锚定一生的坐标。

多年后,王永志、戚发轫分别成长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神舟飞船总设计师,包括二人在内的7名北航首届学生成为院士。70年中,北航培育了25万余名毕业生,走出了89位两院院士。至今,北航每年仍有超过1/2的博士毕业生和1/3的硕士毕业生选择投身国防系统就业。

纵观七十年,党的领导贯彻在北航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成为空天报国最坚实的根基。近年来,北航突出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模范执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2016年,北航党委被党中央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2021年,被党中央、国务院表彰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2022年,获批教育部“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培育创建单位。空天报国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在北航,有太多的“第一”故事值得铭记:中国第一架轻型旅客机“北京一号”、亚洲第一枚探空火箭“北京二号”、中国第一架无人驾驶飞机“北京五号”……每一个故事背后,都是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瞄准世界科技前沿的探索。

进入新时代,北航不断向世界科技前沿发起冲击。2018年5月,世界持续时间最长的“月宫365”实验在北航获得圆满成功。“人-植物-动物-微生物”四生物链环人工闭合生态系统的长期稳定循环运转,对于人类实现在地外长期生存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冬天在零下二三十摄氏度滴水成冰的东北做外场测试,夏天奔波在地表温度六七十摄氏度的科尔沁草原,党的二十大代表、北航苏东林院士带领团队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在祖国的电磁兼容攻关第一线,先后完成30多项重大装备电磁兼容工程任务,多项技术填补国内空白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从疫情模拟预测、感染动态建模到速滑能量模型和减阻优化,北航在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科技自强之路上突出社会责任担当。新世纪以来,北航连续获得15项国家级科技奖励一等奖,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9项,位列全国高校第一。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需要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大团队凝聚人,大项目激励人,大平台锻炼人,大贡献成就人”是北航推行的团队育人模式。苏东林院士团队通过传帮带,鼓励年轻人勇挑重任,培育出了一批青年技术骨干。经过30余年发展,现有谢树果、戴飞等6名核心骨干和吴琦、杨顺川等13名青年人才,团队中4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比72%。

“北航将始终把‘国之大者’刻在心上,将强国使命扛在肩头,自觉将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融合起来,充分发挥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生力军作用,积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努力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奋力谱写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新篇章。”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王云鹏表示。

在科教融合中育时代新人

伴随着助推级固体火箭发动机的轰鸣声,一身橘红色涂装的“北航4号”离弦而出,直入云层。作为北航学生大型综合科创项目,“北航4号”从提出设想到成功飞行,先后有21名博士生、49名硕士生、16名本科生参与到设计、研制和飞行试验中。两破无人机续航世界纪录的“冯如三号”背后是25名来自4个年级、不同专业的本科生,平均年龄不超过20岁。“以无人机原理样机研发为载体,挑战世界纪录为牵引,打造一个创新实践课程平台,培养航空航天领域拔尖创新人才。”这是“冯如三号”团队的愿景。

学生在校园里“做总师”是北航长期坚持的传统。早在1958年,师生共同研制的“北京二号”探空火箭就开创了以综合项目为载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中国航空先驱冯如命名的“冯如杯”科创竞赛在北航已连续举办32年。鼓励创意创新创造,这项“参赛者友好型”竞赛成为本科生人人都可参与、都能出彩的科创“练兵场”,近年来本科生参与率超过90%。北航学子也在近年3次捧得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最高荣誉“挑战杯”。

科教融通、产教融合,是北航推动科研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的重要经验。在70年办学历史上,从以型号研制任务带动人才培养,到把人才培养与科研任务、生产实践、行业需求紧密结合,再到打造卓越工程师培养北航范式,北航探索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的路径一直在延展,但传承红色基因、激发空天报国使命担当的理念始终未曾改变。北航把“以服务国家为最高追求,传承空天报国精神,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领军领导人才”作为新时代人才培养的使命和目标,提出了“厚植情怀、强化基础、突出实践、科教融通”的人才培养方针,把红色基因与时代要求结合起来,努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实现高层次人才自主培养。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加强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服务国家为最高追求,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领军领导人才,奋力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新时代的北航力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书记赵长禄说。

(记者 刘博超 通讯员 王晴)

(责任编辑:何淼)
分享到:
领导留言板客户端下载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