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13 15:28 人民网-吉林频道
人民网长春12月13日电 (马俊华)2022年,吉林省粮食总产量达到816.16亿斤,创历史新高。在去年首次登上800亿斤新台阶基础上,增产8.32亿斤,净增量居东北三省第一位。全省粮食单产940.52斤/亩,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1.58%,在全国粮食主产省份中位列第一。
吉林省是农业大省,始终把保障粮食安全重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粮食产量连续两年跨上800亿斤台阶,吉林省已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压舱石”。
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奋力夺取全年粮食丰收
“备春耕时期,我们按照保面积、保物资、保人力、保进度、保安全的总体要求,全力打通难点堵点,推进农资及时下摆入户,转送30多万农民返乡春耕,在适播期内完成春耕播种,夺取较好苗情,为全年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吉林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管理处处长王永煜介绍,在备春耕关键时刻,吉林省委、省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推动备春耕工作,切实做到“农时一天不耽误、农户一户不落下、农田一亩不撂荒”。
增加粮食播种面积,大力推广绿色高质高效技术。今年,吉林省粮食播种面积达到8677.65万亩,比上年增加95.7万亩;大豆播种面积464.81万亩,比上年增加85.7万亩;重点推广农业主推技术58项、主导品种120个,线上线下开展科技培训127.9万人次;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3283万亩,增长12.4%,稳居全国第一位;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298万亩。
面对春季局地阶段性不利天气影响,吉林省农业农村厅积极应对派出“干部+专家”模式的技术包保指导组、成立15个驻县排涝指导小分队,全省派出技术指导人员19.2万人次,排出田间积水277.86万亩,喷施速效肥料和植物生长调节剂225.91万亩,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有效确保了作物安全成熟。同时,加强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防控,开展重大病虫害飞防作业5053万亩次、绿色防控面积4721万亩。
秋收期间,吉林省农业农村厅组织9个秋收指导服务组,指导各地科学有序推进秋收。发挥农机主体装备作用,努力扩大机收面积,提高收获质量和效率,确保应收尽收、颗粒归仓,实现由“丰收在田”转为“丰收在手”。
保护“耕地中的大熊猫”,开创黑土地保护新局面
“全面加强组织领导、突出强化法治保障、持续完善政策体系、认真总结推广‘梨树模式’、切实强化科技支撑。”吉林省将黑土地保护作为巩固和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核心基础摆上重要位置,加强战略谋划,完善政策举措,突出科技引领,抓实成果应用,不断开创黑土地保护工作新局面。
“今年,全省继续在46个县(市、区)推广保护性耕作‘梨树模式’,推广面积达到3283万亩,位居东北第一位,整体推进县保持15个,实现适宜区域全面实施。”吉林省农业农村厅黑土地保护管理处处长刘彦佐介绍,在推广梨树模式基础上,吉林省进一步拓展保护模式,初步构建东部固土保肥、中部提质增肥、西部改良培肥等保护路径,探索建立了黑土地保护10大模式,并在不同区域、因地制宜加大示范推广力度。
在黑土地保护工作上,吉林省成立了省委书记、省长任“双组长”的省粮食安全工作暨黑土地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出台、制定了《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总体规划(2021-2025年)》《吉林省黑土地保护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试行)》《吉林省黑土地保护督察办法(试行)》《2022年吉林省黑土地保护工作要点》等政策文件。
强化科技支撑,吉林省携手中国科学院共同实施“黑土粮仓”科技会战,探索用科技力量实现黑土地保护与粮食产能双协同、双提升;启动实施了“3453”行动计划,集成推广黑土地保护治理技术和模式;分别设立省级黑土地保护重点专项和黑土先导A类专项,累计启动100多项课题;启动实施“百千万”引领提升行动,开展黑土地保护技术示范。
“我们将坚持用养结合,综合施策,真正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全力建设环境友好、土壤肥沃、永续利用的吉林绿色大粮仓,为吉林实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000亿斤水平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刘彦佐说。
良策良技保障良种,推动种业振兴高质量发展
守护好种子,丰收有底气。近两年,吉林省先后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现代种业创新发展的意见》《关于落实国家种业振兴行动的实施意见》《关于扶优做强种业企业政策措施的意见》等政策文件,在政策层面强有力支撑了种业加快发展。
“今年,我省审定通过完成试验程序的主要农作物新品种269个。‘十三五’以来我省累计通过国审和省审的主要农作物新品种达到1677个。市场上可推广的主要农作物品种3600多个,玉米品种2660个,水稻554个,大豆397个,为农业生产提供充足的品种。”吉林省农业农村厅种业管理处处长郑清介绍,吉林省完善玉米、水稻品种审定标准,引领主要作物品种选育方向。每年受理各渠道参试品种2000个次以上,组建作物育种联盟,支持科研院校和种业企业利用生物技术开展突破性新品种选育联合攻关。
在加强种业企业扶优培育方面,吉林省先后利用种业发展基金为4家企业投资4800万元,与省农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续签“强种贷”业务合作协议,推荐贷款企业71家次,累计担保贴息贷款4.391亿元;利用制种政策保险为制种企业承保4万亩制种面积提供风险金3789万元,支持种业企业发展壮大。
不仅如此,吉林省先后争取到2个国家级现代种业产业园、2个国家级制种大县、1个国家级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认定7个省级种子(苗)繁育基地,强化种子繁育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科研院校和企业在海南建立近6000亩科研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全力保障育制种工作开展。每年种业企业在省内和省外建立制种面积近40万亩,生产加工种子近4亿斤,有效满足全省农业生产用种需求。
因地制宜分区施策,高标准农田建设提档升级
坚持把粮食生产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吉林省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保护区和大中型灌区为重点,坚持高标准农田质量和数量双轮驱动,围绕“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吉林省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因地制宜分区施策。
“我省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400万亩,占全省永久基本农田53%。今年,我省新建高标准农田550万亩,创历史新高,为今年粮食大丰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吉林省农业农村厅农田建设管理处处长赵雷说。
为了逐步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和质量,今年,吉林省农业农村厅采取有针对性的技术措施,在全省不同区域打造了四种类型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即长白山林农区打造“绿色生态型”,东部低山丘陵区打造“浅山宜机型”,中部台地平原区打造“智慧高产型”,西部冲积平原区打造“节水高效型”,建设内容重点围绕“田、土、水、路、林、电、技、管”8个方面,创建数量10个,建设规模15万亩,亩均投资标准达到3500元以上,引领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提档升级,真正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生态友好。
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今年,吉林省粮食总产量再创新高,又迎来了粮满囤、米满仓的丰收之年。白山松水间,希望田野上,吉林让“中国饭碗”装得更满,端得更牢,成色更足。
人民网长春12月13日电 (马俊华)2022年,吉林省粮食总产量达到816.16亿斤,创历史新高。在去年首次登上800亿斤新台阶基础上,增产8.32亿斤,净增量居东北三省第一位。全省粮食单产940.52斤/亩,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1.58%,在全国粮食主产省份中位列第一。
吉林省是农业大省,始终把保障粮食安全重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粮食产量连续两年跨上800亿斤台阶,吉林省已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压舱石”。
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奋力夺取全年粮食丰收
“备春耕时期,我们按照保面积、保物资、保人力、保进度、保安全的总体要求,全力打通难点堵点,推进农资及时下摆入户,转送30多万农民返乡春耕,在适播期内完成春耕播种,夺取较好苗情,为全年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吉林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管理处处长王永煜介绍,在备春耕关键时刻,吉林省委、省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推动备春耕工作,切实做到“农时一天不耽误、农户一户不落下、农田一亩不撂荒”。
增加粮食播种面积,大力推广绿色高质高效技术。今年,吉林省粮食播种面积达到8677.65万亩,比上年增加95.7万亩;大豆播种面积464.81万亩,比上年增加85.7万亩;重点推广农业主推技术58项、主导品种120个,线上线下开展科技培训127.9万人次;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3283万亩,增长12.4%,稳居全国第一位;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298万亩。
面对春季局地阶段性不利天气影响,吉林省农业农村厅积极应对派出“干部+专家”模式的技术包保指导组、成立15个驻县排涝指导小分队,全省派出技术指导人员19.2万人次,排出田间积水277.86万亩,喷施速效肥料和植物生长调节剂225.91万亩,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有效确保了作物安全成熟。同时,加强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防控,开展重大病虫害飞防作业5053万亩次、绿色防控面积4721万亩。
秋收期间,吉林省农业农村厅组织9个秋收指导服务组,指导各地科学有序推进秋收。发挥农机主体装备作用,努力扩大机收面积,提高收获质量和效率,确保应收尽收、颗粒归仓,实现由“丰收在田”转为“丰收在手”。
保护“耕地中的大熊猫”,开创黑土地保护新局面
“全面加强组织领导、突出强化法治保障、持续完善政策体系、认真总结推广‘梨树模式’、切实强化科技支撑。”吉林省将黑土地保护作为巩固和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核心基础摆上重要位置,加强战略谋划,完善政策举措,突出科技引领,抓实成果应用,不断开创黑土地保护工作新局面。
“今年,全省继续在46个县(市、区)推广保护性耕作‘梨树模式’,推广面积达到3283万亩,位居东北第一位,整体推进县保持15个,实现适宜区域全面实施。”吉林省农业农村厅黑土地保护管理处处长刘彦佐介绍,在推广梨树模式基础上,吉林省进一步拓展保护模式,初步构建东部固土保肥、中部提质增肥、西部改良培肥等保护路径,探索建立了黑土地保护10大模式,并在不同区域、因地制宜加大示范推广力度。
在黑土地保护工作上,吉林省成立了省委书记、省长任“双组长”的省粮食安全工作暨黑土地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出台、制定了《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总体规划(2021-2025年)》《吉林省黑土地保护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试行)》《吉林省黑土地保护督察办法(试行)》《2022年吉林省黑土地保护工作要点》等政策文件。
强化科技支撑,吉林省携手中国科学院共同实施“黑土粮仓”科技会战,探索用科技力量实现黑土地保护与粮食产能双协同、双提升;启动实施了“3453”行动计划,集成推广黑土地保护治理技术和模式;分别设立省级黑土地保护重点专项和黑土先导A类专项,累计启动100多项课题;启动实施“百千万”引领提升行动,开展黑土地保护技术示范。
“我们将坚持用养结合,综合施策,真正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全力建设环境友好、土壤肥沃、永续利用的吉林绿色大粮仓,为吉林实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000亿斤水平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刘彦佐说。
良策良技保障良种,推动种业振兴高质量发展
守护好种子,丰收有底气。近两年,吉林省先后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现代种业创新发展的意见》《关于落实国家种业振兴行动的实施意见》《关于扶优做强种业企业政策措施的意见》等政策文件,在政策层面强有力支撑了种业加快发展。
“今年,我省审定通过完成试验程序的主要农作物新品种269个。‘十三五’以来我省累计通过国审和省审的主要农作物新品种达到1677个。市场上可推广的主要农作物品种3600多个,玉米品种2660个,水稻554个,大豆397个,为农业生产提供充足的品种。”吉林省农业农村厅种业管理处处长郑清介绍,吉林省完善玉米、水稻品种审定标准,引领主要作物品种选育方向。每年受理各渠道参试品种2000个次以上,组建作物育种联盟,支持科研院校和种业企业利用生物技术开展突破性新品种选育联合攻关。
在加强种业企业扶优培育方面,吉林省先后利用种业发展基金为4家企业投资4800万元,与省农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续签“强种贷”业务合作协议,推荐贷款企业71家次,累计担保贴息贷款4.391亿元;利用制种政策保险为制种企业承保4万亩制种面积提供风险金3789万元,支持种业企业发展壮大。
不仅如此,吉林省先后争取到2个国家级现代种业产业园、2个国家级制种大县、1个国家级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认定7个省级种子(苗)繁育基地,强化种子繁育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科研院校和企业在海南建立近6000亩科研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全力保障育制种工作开展。每年种业企业在省内和省外建立制种面积近40万亩,生产加工种子近4亿斤,有效满足全省农业生产用种需求。
因地制宜分区施策,高标准农田建设提档升级
坚持把粮食生产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吉林省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保护区和大中型灌区为重点,坚持高标准农田质量和数量双轮驱动,围绕“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吉林省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因地制宜分区施策。
“我省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400万亩,占全省永久基本农田53%。今年,我省新建高标准农田550万亩,创历史新高,为今年粮食大丰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吉林省农业农村厅农田建设管理处处长赵雷说。
为了逐步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和质量,今年,吉林省农业农村厅采取有针对性的技术措施,在全省不同区域打造了四种类型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即长白山林农区打造“绿色生态型”,东部低山丘陵区打造“浅山宜机型”,中部台地平原区打造“智慧高产型”,西部冲积平原区打造“节水高效型”,建设内容重点围绕“田、土、水、路、林、电、技、管”8个方面,创建数量10个,建设规模15万亩,亩均投资标准达到3500元以上,引领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提档升级,真正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生态友好。
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今年,吉林省粮食总产量再创新高,又迎来了粮满囤、米满仓的丰收之年。白山松水间,希望田野上,吉林让“中国饭碗”装得更满,端得更牢,成色更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