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深圳>经济

深圳市海洋总产值去年突破3000亿元

2023-05-08 08:46 深圳商报  

图为盐田港。深圳商报记者 廖万育 通讯员 李宇 摄

坐拥1145平方公里海域面积、260.5公里海岸线。深圳,依海而生、向海而兴。那一片片蔚蓝,早已不只是自然地理形态,更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

2022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突破3000亿元,同比增长3.9%,占GDP比重9.7%,涉海企业增加至近3万家,其中涉海上市企业达49家。

耕耘海洋牧场

“蓝色粮仓”建设提速

去年,《深圳市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深圳市培育发展海洋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2-2025年)》等政策相继出台,启动蓝色经济发展新引擎,推动深圳加快建设具有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的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奋力谱写海洋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临海则渔,海阔鱼丰。深圳做强现代渔业产业,“蓝色粮仓”建设不断提速。

作为远洋渔业发展的主力军,深圳远洋渔船数量和产值已占全省总额约六成。去年,深圳市政府与中国农业发展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协议落地后,深圳远洋渔船规模将达到500多艘,占全省总量的95%,占全国20%,位居全国首位。深圳国家远洋渔业基地正加快建设,力争在2025年建成;大铲湾国际金枪鱼交易中心第一阶段建设也已启动,预计今年挂牌运营。项目有望加速深圳远洋渔业向产业链高价值环节跃升、提升远洋渔业全球资源配置能力。

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取得重要进展。2022年8月,深圳公示首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选址位置,定于大鹏湾海域,以超49公顷的用海面积建设人工鱼礁。大鹏湾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为资源养护+渔旅综合型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该示范区引入广东海洋大学研究院开展管理运营、日常监测和生态修复工作,保障水生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耕海牧渔,离不开科技支撑,水产良种、渔业装备都是发力的重点。深圳正探索组建中国蓝色种业研究院(深圳),推进育种创新和示范应用;在珠江东岸,4艘10万吨级深远海大型智能化养殖工船正在规划建设。这些庞然大物可以比喻成一个超大的浮动网箱,船体能深入普通养殖网箱无法到达的深海区,从而极大拓展深海养殖的空间范围,项目2025年建成后,预计年产量可达2.2万吨、年产值可达18亿元。

掘金海洋力场

关键技术不断突破

深圳涉海企业中,交通运输业占比最高。在盐田港远眺,一艘艘远洋货轮集聚在锚地,等待引航进港;临近的港区堆场内,满载着“深圳制造”的数万个集装箱静候出海;“新奥普陀号”在大鹏LNG码头给自己补液后,开往港区为靠泊的集装箱船加注……发达的航运业已经成为深圳海洋经济的一张“金字招牌”,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连续多年全球排名第四,2022年达到3003.56万标箱,深圳也已成为全球第四个、华南首个具备LNG加注服务能力的枢纽港。

除了航运这一优势产业,深圳海洋油气开发已颇具规模,海洋工程与装备制造、海洋电子信息、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等新兴产业也迅速发展壮大。深圳海洋工业日益彰显力量,吸引更多深企加速掘金。

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平台“海基一号”,于去年10月在中国海油深圳分公司的南海东部油田投用,开辟我国深水油气资源开发新模式。2022年,中国海油驻深企业年产油气首次突破2000万吨,实现工业总产值800多亿元,工业增加值700多亿元,同比增长分别超50%、80%,我国海上第二大油气生产基地作用更加凸显。

中集集团、招商局重工、研祥智能、汇川技术、海斯比、潜行创新、吉影科技、金航深海矿产开发集团、邦彦技术、震兑工业等一批涉海龙头骨干企业聚集鹏城,推动深圳海洋经济在高端装备制造、船舶电子电气、海洋观测和探测、海洋通信和海洋电子元器件、以及海洋信息系统与信息技术服务等方面不断取得关键技术突破。下潜至7000米“蛟龙”号上的计算机、成功试采可燃冰的“蓝鲸1号”、海洋石油钻井平台钻机电控系统上的“中国芯”、水下无线数字通信设备“水声通信机”、中国首座绿色功能型移动浮岛“圆周号”都是深圳企业的手笔。有分析指出,当前,虽然深圳涉海高端装备制造、新兴产业企业数量仍然相对较少,但是企业规模相对较大且成长迅速,创新能力强,已成为推动深圳市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打造海洋秀场

擦亮蓝色经济名片

3月23日,深圳大鹏大亚湾水域上,百舸竞逐。当天,第十四届中国杯帆船赛正式开赛。来自世界各国的参赛者组成100支帆船队,在湛蓝的海面上劈波斩浪,尽情竞速。创办于2007年的这场赛事现已发展成知名度、影响力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大帆船赛事,也是我国水上运动第一精品赛事,并作为唯一体育品牌写入了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实施方案。据初步统计,2023年深圳要举办的水上运动赛事多达50余项。

随着对海洋经济的重视和扶持,以及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深圳海洋运动、海洋旅游等相关产业蓬勃发展。大小梅沙、海上田园、海上世界等丰富的海洋主题景区,以及东部盐田滨海栈道,西部深圳湾滨海休闲带等适合休闲慢行的滨海栈道吸引市民游客频繁打卡,以梅沙京基洲际、佳兆业万豪、桔钓沙莱华等为代表的国际化、高品质滨海旅游酒店和较场尾、大鹏等地的亲海民宿群规模日益庞大。深圳实施多项举措助力滨海旅游市场消费,持续推进深圳海洋博物馆、深圳歌剧院等新时代十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海洋体育“一中心三基地”。

海洋文体旅游无疑是弘扬海洋文化的最佳“舞台”,除此之外,深圳蓝色产业还有另外的高阶“秀”场。

5月11日,首届深圳国际渔业博览会将在深圳会展中心启幕。展会将吸引国际渔业组织、国内外龙头企业、行业领袖、技术专家和科研人员广泛参与,推动湾区渔业上下游产业和资源的快速集聚。未来深圳计划将其打造为面向全球、集聚高端商贸与科技资源的世界级旗帜性渔业盛会,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渔业产业链圈层融合、资源整合的共享合作平台,成长为中国的“深蓝样板”和“圳品”特色渔业名片。此前,我国唯一的国家级海洋经济展会——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已经落地深圳3年,成为促进国内外海洋经济领域合作交流、推进海洋新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重要平台。

  培育海洋科研场

科技“蓝”助推海洋蓝

深圳坝光,以海滨湿地和百年银叶树闻名。而今在这个片区,深圳海洋大学、深海科考中心、海洋博物馆的一体建设进展牵动人心。最新消息是,海洋大学“一体化”项目将分3期建设,项目一期有望上半年开建。未来这里将形成一所国际化、高水平的新型研究型海洋大学,打造全球海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海洋科技创新高地以及全球海洋发展高端智库。

以海洋大学为代表,深圳海洋学科建设正不断提速。深圳大学成立海洋信息系统研究中心、启动共建大鹏新区海洋研究院,其与盐田区人民政府共建的深圳国际海事研究院已经揭牌;清华大学国际研究生院海洋生态与人因测评技术创新中心已经获批;南方科技大学自主设置的目录外二级学科“海洋地球物理学”也已获批。

涉海创新载体建设也在加快。目前,全市已建74个涉海创新载体,包括4个国家级载体、22个省级载体和48个市级载体,涵盖海洋电子信息、海洋工程装备、海洋能源、海洋生物、海洋资源勘探和深海技术等重点领域。此外,深圳提出要打造海洋领域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加快编制海洋综合试验场建设方案,建设面向产业、陆海统筹、开放共享的海洋试验场。

在空间布局方面,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透露,深圳规划布局11处海洋发展重点片区,已建6个、规划新增9个海洋科技产业园区,高质量培育海洋产业集群。

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多元主体协同创新,以此为基础,深圳海洋产业“基础研究+技术攻关+ 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体系正在不断完善。(记者 肖晗 苑伟斌)

图为盐田港。深圳商报记者 廖万育 通讯员 李宇 摄

坐拥1145平方公里海域面积、260.5公里海岸线。深圳,依海而生、向海而兴。那一片片蔚蓝,早已不只是自然地理形态,更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

2022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突破3000亿元,同比增长3.9%,占GDP比重9.7%,涉海企业增加至近3万家,其中涉海上市企业达49家。

耕耘海洋牧场

“蓝色粮仓”建设提速

去年,《深圳市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深圳市培育发展海洋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2-2025年)》等政策相继出台,启动蓝色经济发展新引擎,推动深圳加快建设具有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的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奋力谱写海洋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临海则渔,海阔鱼丰。深圳做强现代渔业产业,“蓝色粮仓”建设不断提速。

作为远洋渔业发展的主力军,深圳远洋渔船数量和产值已占全省总额约六成。去年,深圳市政府与中国农业发展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协议落地后,深圳远洋渔船规模将达到500多艘,占全省总量的95%,占全国20%,位居全国首位。深圳国家远洋渔业基地正加快建设,力争在2025年建成;大铲湾国际金枪鱼交易中心第一阶段建设也已启动,预计今年挂牌运营。项目有望加速深圳远洋渔业向产业链高价值环节跃升、提升远洋渔业全球资源配置能力。

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取得重要进展。2022年8月,深圳公示首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选址位置,定于大鹏湾海域,以超49公顷的用海面积建设人工鱼礁。大鹏湾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为资源养护+渔旅综合型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该示范区引入广东海洋大学研究院开展管理运营、日常监测和生态修复工作,保障水生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耕海牧渔,离不开科技支撑,水产良种、渔业装备都是发力的重点。深圳正探索组建中国蓝色种业研究院(深圳),推进育种创新和示范应用;在珠江东岸,4艘10万吨级深远海大型智能化养殖工船正在规划建设。这些庞然大物可以比喻成一个超大的浮动网箱,船体能深入普通养殖网箱无法到达的深海区,从而极大拓展深海养殖的空间范围,项目2025年建成后,预计年产量可达2.2万吨、年产值可达18亿元。

掘金海洋力场

关键技术不断突破

深圳涉海企业中,交通运输业占比最高。在盐田港远眺,一艘艘远洋货轮集聚在锚地,等待引航进港;临近的港区堆场内,满载着“深圳制造”的数万个集装箱静候出海;“新奥普陀号”在大鹏LNG码头给自己补液后,开往港区为靠泊的集装箱船加注……发达的航运业已经成为深圳海洋经济的一张“金字招牌”,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连续多年全球排名第四,2022年达到3003.56万标箱,深圳也已成为全球第四个、华南首个具备LNG加注服务能力的枢纽港。

除了航运这一优势产业,深圳海洋油气开发已颇具规模,海洋工程与装备制造、海洋电子信息、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等新兴产业也迅速发展壮大。深圳海洋工业日益彰显力量,吸引更多深企加速掘金。

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平台“海基一号”,于去年10月在中国海油深圳分公司的南海东部油田投用,开辟我国深水油气资源开发新模式。2022年,中国海油驻深企业年产油气首次突破2000万吨,实现工业总产值800多亿元,工业增加值700多亿元,同比增长分别超50%、80%,我国海上第二大油气生产基地作用更加凸显。

中集集团、招商局重工、研祥智能、汇川技术、海斯比、潜行创新、吉影科技、金航深海矿产开发集团、邦彦技术、震兑工业等一批涉海龙头骨干企业聚集鹏城,推动深圳海洋经济在高端装备制造、船舶电子电气、海洋观测和探测、海洋通信和海洋电子元器件、以及海洋信息系统与信息技术服务等方面不断取得关键技术突破。下潜至7000米“蛟龙”号上的计算机、成功试采可燃冰的“蓝鲸1号”、海洋石油钻井平台钻机电控系统上的“中国芯”、水下无线数字通信设备“水声通信机”、中国首座绿色功能型移动浮岛“圆周号”都是深圳企业的手笔。有分析指出,当前,虽然深圳涉海高端装备制造、新兴产业企业数量仍然相对较少,但是企业规模相对较大且成长迅速,创新能力强,已成为推动深圳市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打造海洋秀场

擦亮蓝色经济名片

3月23日,深圳大鹏大亚湾水域上,百舸竞逐。当天,第十四届中国杯帆船赛正式开赛。来自世界各国的参赛者组成100支帆船队,在湛蓝的海面上劈波斩浪,尽情竞速。创办于2007年的这场赛事现已发展成知名度、影响力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大帆船赛事,也是我国水上运动第一精品赛事,并作为唯一体育品牌写入了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实施方案。据初步统计,2023年深圳要举办的水上运动赛事多达50余项。

随着对海洋经济的重视和扶持,以及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深圳海洋运动、海洋旅游等相关产业蓬勃发展。大小梅沙、海上田园、海上世界等丰富的海洋主题景区,以及东部盐田滨海栈道,西部深圳湾滨海休闲带等适合休闲慢行的滨海栈道吸引市民游客频繁打卡,以梅沙京基洲际、佳兆业万豪、桔钓沙莱华等为代表的国际化、高品质滨海旅游酒店和较场尾、大鹏等地的亲海民宿群规模日益庞大。深圳实施多项举措助力滨海旅游市场消费,持续推进深圳海洋博物馆、深圳歌剧院等新时代十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海洋体育“一中心三基地”。

海洋文体旅游无疑是弘扬海洋文化的最佳“舞台”,除此之外,深圳蓝色产业还有另外的高阶“秀”场。

5月11日,首届深圳国际渔业博览会将在深圳会展中心启幕。展会将吸引国际渔业组织、国内外龙头企业、行业领袖、技术专家和科研人员广泛参与,推动湾区渔业上下游产业和资源的快速集聚。未来深圳计划将其打造为面向全球、集聚高端商贸与科技资源的世界级旗帜性渔业盛会,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渔业产业链圈层融合、资源整合的共享合作平台,成长为中国的“深蓝样板”和“圳品”特色渔业名片。此前,我国唯一的国家级海洋经济展会——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已经落地深圳3年,成为促进国内外海洋经济领域合作交流、推进海洋新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重要平台。

  培育海洋科研场

科技“蓝”助推海洋蓝

深圳坝光,以海滨湿地和百年银叶树闻名。而今在这个片区,深圳海洋大学、深海科考中心、海洋博物馆的一体建设进展牵动人心。最新消息是,海洋大学“一体化”项目将分3期建设,项目一期有望上半年开建。未来这里将形成一所国际化、高水平的新型研究型海洋大学,打造全球海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海洋科技创新高地以及全球海洋发展高端智库。

以海洋大学为代表,深圳海洋学科建设正不断提速。深圳大学成立海洋信息系统研究中心、启动共建大鹏新区海洋研究院,其与盐田区人民政府共建的深圳国际海事研究院已经揭牌;清华大学国际研究生院海洋生态与人因测评技术创新中心已经获批;南方科技大学自主设置的目录外二级学科“海洋地球物理学”也已获批。

涉海创新载体建设也在加快。目前,全市已建74个涉海创新载体,包括4个国家级载体、22个省级载体和48个市级载体,涵盖海洋电子信息、海洋工程装备、海洋能源、海洋生物、海洋资源勘探和深海技术等重点领域。此外,深圳提出要打造海洋领域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加快编制海洋综合试验场建设方案,建设面向产业、陆海统筹、开放共享的海洋试验场。

在空间布局方面,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透露,深圳规划布局11处海洋发展重点片区,已建6个、规划新增9个海洋科技产业园区,高质量培育海洋产业集群。

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多元主体协同创新,以此为基础,深圳海洋产业“基础研究+技术攻关+ 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体系正在不断完善。(记者 肖晗 苑伟斌)

(责任编辑:李语)
分享到:
领导留言板客户端下载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