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四川>本地新闻联播

雅安石棉:“双语接访队”为同胞“送”去监督

2023-07-24 13:42   作者:王凡

石棉县纪委监委“双语流动接访队”为少数民族群众送“访”上门。石棉县纪委监委供图

“卡沙沙哦,终于喝上自来水了,我们再也不用靠天喝水了!”在雅安市石棉县新棉街道岩子社区王家老屋脊,彝族群众倪某某拉着纪委监委回访干部的手连声感谢。

这温馨的一幕,要从石棉县纪委监委建立的“双语流动接访队”说起。石棉是少数民族县,彝族藏族聚居乡镇达40%,高山区的少数民族同胞大多不懂汉语,加之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少数民族乡镇监督往往存在沟通“障碍”。

为了打破语言“壁垒”,拓宽民族地区监督渠道,跑好基层监督执纪“第一棒”,去年以来石棉县纪委监委精心挑选熟悉少数民族语言、群众工作经验丰富的纪检监察干部23名,创新成立了全市首个“双语流动接访队”。通过定期对队员开展专题培训,轮流参与少数群众的接访、回访工作,努力培养锻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接地气的双语接访小队。

“携‘翻译’,走村寨,拉家常,收诉求。两周一次的双语流动接访已成为我们工作常态。”石棉县纪委监委信访室主任刘顺利介绍,“通过以少数民族群众听得懂、易接受的工作方式,深入基层,掌握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直接面对群众、直接掌握诉求、直接核实问题、直接化解矛盾。”

不久前,“双语流动接访队”一行来到王家老屋脊,“摆摊设点”开展信访宣传工作。刚把“摊子”支好,一名年过六旬的彝族老人胡某某闻声而来,拄着拐杖,握住接访队员的手,急切地用彝语说着什么。

一旁的双语接访员罗中约他听到后,立刻向身边的同事翻译道:“这位老人是胡阿伯,他刚才反映了这里长期没自来水喝,要么靠打井要么到远处挑水,煮饭洗菜洗澡这样的日常小事都特别麻烦的问题。”

“老人家,慢慢讲,有什么困难尽管向我们反映。”

“同声翻译”罗中约他一边听群众倾诉,一边答复反馈,不一会儿就把胡阿伯反映的问题了解清楚了。

原来,王家老屋脊海拔较高,地势陡峭,6户56名彝族群众居住地在半山腰,供水管道埋设距离长、难度大,以至于多年来,当地彝族同胞的庄稼靠天吃饭,饮水靠骡马驼,严重影响了生产生活。

掌握情况后,接访队将问题反馈至新棉街道党工委,并牵头督导水利部门会同街道党工委分析研判,对王家老屋脊村民饮水困局进行“把脉会诊”,确定了由县水利局牵头,统筹资金和政策,街道党工委和岩子社区积极落实,在铜场沟取水,建设小型集中供水工程,管网延伸至王家老屋脊的施工方案,对村民“挑水喝”问题进行“开方”整改。

经过翻山越岭的寻找水源,从海拔约1700多米的铜场沟开口,投入资金3万元,彝族群众主动投工投劳,仅用20多天,就建起了蓄水池、接通了3000多米的引水管,从根本上解决彝族同胞生活用水问题。

为让少数民族群众都享受双语接访“套餐”,石棉县纪委监委举一反三,督促当地乡镇党委政府和县级相关部门加强对少数民族聚集区群众生产生活问题的收集和处理,同时加强工作调度,对进度慢、效果差的及时约谈提醒,对群众合理诉求未解决的重新退回办理,有效保障了督办质效。

此外,为了让群众能够更便捷、更及时反映问题和困难,石棉县纪委监委精心制作藏汉、彝汉双语“纪群连心卡”,开通纪检监察“码上举报”双语专栏,让少数民族群众足不出户就能反映问题和困难。

没有了语言隔阂,监督更清,也更近了。“双语流动接访队”成立以来,开展流动接访54次,覆盖草科藏族乡、栗子坪彝族乡、蟹螺藏族乡等7个乡镇(街道)40余个村(社区),接访少数民族同胞信访125人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90余件。

“‘双语接访队’真正实现为少数民族同胞提供‘清清楚楚的监督’,能够更大程序提高少数民族县乡镇的监督质效。”石棉县纪委监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健全完善双语流动接访制度,‘身’入村落、‘心’系群众。同时持续推广‘双语纪群连心卡’,提升群众知晓度,不断提高对信访举报受理、研判、处置、反馈速度,让群众真切感受到‘民之所呼,必有所应’。”

石棉县纪委监委“双语流动接访队”为少数民族群众送“访”上门。石棉县纪委监委供图

“卡沙沙哦,终于喝上自来水了,我们再也不用靠天喝水了!”在雅安市石棉县新棉街道岩子社区王家老屋脊,彝族群众倪某某拉着纪委监委回访干部的手连声感谢。

这温馨的一幕,要从石棉县纪委监委建立的“双语流动接访队”说起。石棉是少数民族县,彝族藏族聚居乡镇达40%,高山区的少数民族同胞大多不懂汉语,加之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少数民族乡镇监督往往存在沟通“障碍”。

为了打破语言“壁垒”,拓宽民族地区监督渠道,跑好基层监督执纪“第一棒”,去年以来石棉县纪委监委精心挑选熟悉少数民族语言、群众工作经验丰富的纪检监察干部23名,创新成立了全市首个“双语流动接访队”。通过定期对队员开展专题培训,轮流参与少数群众的接访、回访工作,努力培养锻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接地气的双语接访小队。

“携‘翻译’,走村寨,拉家常,收诉求。两周一次的双语流动接访已成为我们工作常态。”石棉县纪委监委信访室主任刘顺利介绍,“通过以少数民族群众听得懂、易接受的工作方式,深入基层,掌握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直接面对群众、直接掌握诉求、直接核实问题、直接化解矛盾。”

不久前,“双语流动接访队”一行来到王家老屋脊,“摆摊设点”开展信访宣传工作。刚把“摊子”支好,一名年过六旬的彝族老人胡某某闻声而来,拄着拐杖,握住接访队员的手,急切地用彝语说着什么。

一旁的双语接访员罗中约他听到后,立刻向身边的同事翻译道:“这位老人是胡阿伯,他刚才反映了这里长期没自来水喝,要么靠打井要么到远处挑水,煮饭洗菜洗澡这样的日常小事都特别麻烦的问题。”

“老人家,慢慢讲,有什么困难尽管向我们反映。”

“同声翻译”罗中约他一边听群众倾诉,一边答复反馈,不一会儿就把胡阿伯反映的问题了解清楚了。

原来,王家老屋脊海拔较高,地势陡峭,6户56名彝族群众居住地在半山腰,供水管道埋设距离长、难度大,以至于多年来,当地彝族同胞的庄稼靠天吃饭,饮水靠骡马驼,严重影响了生产生活。

掌握情况后,接访队将问题反馈至新棉街道党工委,并牵头督导水利部门会同街道党工委分析研判,对王家老屋脊村民饮水困局进行“把脉会诊”,确定了由县水利局牵头,统筹资金和政策,街道党工委和岩子社区积极落实,在铜场沟取水,建设小型集中供水工程,管网延伸至王家老屋脊的施工方案,对村民“挑水喝”问题进行“开方”整改。

经过翻山越岭的寻找水源,从海拔约1700多米的铜场沟开口,投入资金3万元,彝族群众主动投工投劳,仅用20多天,就建起了蓄水池、接通了3000多米的引水管,从根本上解决彝族同胞生活用水问题。

为让少数民族群众都享受双语接访“套餐”,石棉县纪委监委举一反三,督促当地乡镇党委政府和县级相关部门加强对少数民族聚集区群众生产生活问题的收集和处理,同时加强工作调度,对进度慢、效果差的及时约谈提醒,对群众合理诉求未解决的重新退回办理,有效保障了督办质效。

此外,为了让群众能够更便捷、更及时反映问题和困难,石棉县纪委监委精心制作藏汉、彝汉双语“纪群连心卡”,开通纪检监察“码上举报”双语专栏,让少数民族群众足不出户就能反映问题和困难。

没有了语言隔阂,监督更清,也更近了。“双语流动接访队”成立以来,开展流动接访54次,覆盖草科藏族乡、栗子坪彝族乡、蟹螺藏族乡等7个乡镇(街道)40余个村(社区),接访少数民族同胞信访125人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90余件。

“‘双语接访队’真正实现为少数民族同胞提供‘清清楚楚的监督’,能够更大程序提高少数民族县乡镇的监督质效。”石棉县纪委监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健全完善双语流动接访制度,‘身’入村落、‘心’系群众。同时持续推广‘双语纪群连心卡’,提升群众知晓度,不断提高对信访举报受理、研判、处置、反馈速度,让群众真切感受到‘民之所呼,必有所应’。”

(责任编辑:章华维)
分享到:

查看全部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