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四川>本地新闻联播

自贡富顺:优化体制机制保障 助力现代农业园区发展

2023-07-24 14:19   

近年来,自贡市富顺县委编办立足富顺农业大县、人口大县的实际,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乡村振兴为主线,以机构编制资源为要素,助力现代农业园区发展。

高位统筹,重构体制机制强“筋骨”。成立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的县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以县委书记为农业园区“总园长”、县政府县长和分管副县长分别为创建国家级和省级园区“执行园长”的工作推进机制,编制完成“一规划两方案”,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聚焦柑橘、再生稻等县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创新设立正科级县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促进中心,核定编制12名,实行“园区管委会+促进中心+国资平台”工作推进体系,及时优化调整园区管理机构,调整设置乡村振兴中心,以“小阵地”整合“大资源”服务园区发展,践行“以园区建设推进全域乡村振兴”理念。目前已成功创建省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1个(苗仙湖柑桔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龙贯山稻粱园区正在创建省级园区。

科学保障,补强服务链条活“经络”。聚焦服务园区建设能力再提升,健全履职机制,厘清县委农办、县农业农村局、县乡村振兴局职责边界,调整设置县乡村振兴局、县乡村振兴中心、乡镇(街道)乡村振兴办。聚焦现代农业园区功能定位,增设县促进中心副主任1名,增核4名事业编制用于专业人才引进,提升编制使用效益。乡镇(街道)统一设置负责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发展、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的机构,重点保障行政编制85名、事业编制340名,在苗仙湖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龙贯山稻粱园区等部分乡镇设置旅游服务机构,明确职能职责,加快农旅融合发展。强化园区科技支撑,探索组建县级农业科研机构,协调推进再生稻产研基地建设、再生稻品牌创建等工作。

靶向支撑,做好人才引育补“气血”。着力完善农业人才服务体系,设立县乡村人才服务中心,集中服务管理4万余名乡村生产经营、实用技术、电商营销等人才,依托县农广校、农民夜校等培训机构,积极开展园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有效激发乡村人才队伍活力。加强农业方面高层次和紧缺人才招引力度,支持农业系统参加高校行招聘专业人才,近三年保障涉农干部用编近400名。聚焦省级稻梁园区的核心乡镇需求,统筹调剂7名编制助力代寺镇推进园区建设,已完成稻粱农耕博物馆、稻粱文化展示中心等农旅融合项目。深化与四川农业大学、湖南隆平种业等科研院校(企)产学研合作,实施“百名博士下基层”活动,设立博士工作站,组建再生稻生产专家大院,园区现有正高级专家6名、副高级专家24名、新型职业农民1680名。(刘瑞、许鹏)

近年来,自贡市富顺县委编办立足富顺农业大县、人口大县的实际,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乡村振兴为主线,以机构编制资源为要素,助力现代农业园区发展。

高位统筹,重构体制机制强“筋骨”。成立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的县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以县委书记为农业园区“总园长”、县政府县长和分管副县长分别为创建国家级和省级园区“执行园长”的工作推进机制,编制完成“一规划两方案”,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聚焦柑橘、再生稻等县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创新设立正科级县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促进中心,核定编制12名,实行“园区管委会+促进中心+国资平台”工作推进体系,及时优化调整园区管理机构,调整设置乡村振兴中心,以“小阵地”整合“大资源”服务园区发展,践行“以园区建设推进全域乡村振兴”理念。目前已成功创建省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1个(苗仙湖柑桔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龙贯山稻粱园区正在创建省级园区。

科学保障,补强服务链条活“经络”。聚焦服务园区建设能力再提升,健全履职机制,厘清县委农办、县农业农村局、县乡村振兴局职责边界,调整设置县乡村振兴局、县乡村振兴中心、乡镇(街道)乡村振兴办。聚焦现代农业园区功能定位,增设县促进中心副主任1名,增核4名事业编制用于专业人才引进,提升编制使用效益。乡镇(街道)统一设置负责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发展、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的机构,重点保障行政编制85名、事业编制340名,在苗仙湖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龙贯山稻粱园区等部分乡镇设置旅游服务机构,明确职能职责,加快农旅融合发展。强化园区科技支撑,探索组建县级农业科研机构,协调推进再生稻产研基地建设、再生稻品牌创建等工作。

靶向支撑,做好人才引育补“气血”。着力完善农业人才服务体系,设立县乡村人才服务中心,集中服务管理4万余名乡村生产经营、实用技术、电商营销等人才,依托县农广校、农民夜校等培训机构,积极开展园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有效激发乡村人才队伍活力。加强农业方面高层次和紧缺人才招引力度,支持农业系统参加高校行招聘专业人才,近三年保障涉农干部用编近400名。聚焦省级稻梁园区的核心乡镇需求,统筹调剂7名编制助力代寺镇推进园区建设,已完成稻粱农耕博物馆、稻粱文化展示中心等农旅融合项目。深化与四川农业大学、湖南隆平种业等科研院校(企)产学研合作,实施“百名博士下基层”活动,设立博士工作站,组建再生稻生产专家大院,园区现有正高级专家6名、副高级专家24名、新型职业农民1680名。(刘瑞、许鹏)

(责任编辑:章华维)
分享到:

查看全部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