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湖北>产业财经

为高水平工程科技提供交流平台(科技视点·加快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

2023-09-04 07:19 人民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谷业凯

《工程(英文)》编辑在讨论期刊选题方案。
周海川摄

近期出版的《工程(英文)》期刊。
周海川摄

科技期刊传承人类文明,荟萃科学发现,引领科技发展,直接体现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从出台《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到推出“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我国加快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夯实进军世界科技强国的科技与文化基础。

着力打造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取得哪些成果?如何进一步办好科技期刊?科技版即日起推出“加快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系列调研报道,敬请关注。

——编 者

《工程(英文)》是中国工程院2015年创办的全球发布、开放获取的工程科技综合性期刊。近年来,《工程(英文)》持续强化期刊学术品牌建设,努力将期刊搭建为高水平工程科技交流平台,推动期刊质量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工程(英文)》的影响因子从2018年的2.667提高到2022年的12.8,在世界工程科技综合期刊中名列前茅,先后入选“中国科技期刊登峰计划”以及“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领军期刊。这些成绩是如何取得的?记者进行了采访。

中国工程院坚持全院办刊,提升期刊学术凝聚力和学术影响力

2015年7月,中国工程院组织15位院士开了一次研讨会,主题是“如何办一份世界一流的中国学术期刊”。彼时,刚刚面世的中国工程院院刊主刊——《工程(英文)》创刊号以“机器人和3D打印”为专题,刊发了一批国际一流水平的文章,获得了海内外工程科技人员的好评。

“只有约到高水平的论文,期刊的影响力才能得到提升,形成良性循环”“不妨采取‘专题约稿’的方式,在全球范围内寻找特定主题的好稿”“要努力做大做强自己的品牌”“中英文同步出版,方便我国工程科技工作者以母语阅读和理解工程技术的先进成果,对促进国际学术交流具有推动作用”……那次会议上,周济、郝吉明、陈赛娟等多位院士专家为这本刚刚诞生的科技期刊献计献策。

“我国工程科技成果水平和影响力不断提升,部分领域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迫切需要高质量的科技期刊来发布创新成果、推动学术交流,我国工程科技界有实力也有能力创办一流的工程类综合性学术期刊。”《工程(英文)》执行副主编、《中国工程科学》杂志社社长延建林表示。

起步阶段,针对办刊时间较短、影响力不强等问题,中国工程院坚持全院办刊,提升学术凝聚力和学术影响力。“中国工程院先后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术期刊工作的意见》《中国工程院院刊发展规划》,加大办刊资源支持,发动全院9个学部的院士力量,广泛吸引国内外优质稿件,共同支持期刊快速发展。”延建林介绍。

276名学科编委,来自22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各国工程/科学院院士164人;组织出版60余个前沿热点专题,形成9个常设专题,60%以上稿件来自国际顶尖团队;读者覆盖全球150余个国家和地区;期刊出版周期从季刊、双月刊缩短到月刊,年度发文量从70篇增加至300篇……

8年过去,许多院士专家的期待正一步步变成现实。

面向全球工程前沿策划专题出版,提供内容知识的“增值服务”

期刊出版环节多,除了选题策划、邀稿组稿、同行评议、编校加工、印刷出版等内容生产步骤,还包括文献推广、信息服务、品牌运营等。吴向是《工程(英文)》的执行副主编之一。8年来,每周一次的主编例会和学科主编月度工作会议,几乎是他雷打不动的工作安排。“特别是选题方向,真正的前沿、热点在哪里,是我们尤其关注的。”吴向说。

把握科技前沿、策划专题出版,是综合性期刊实现高水平办刊、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式。2017年以来,《工程(英文)》每年依托中国工程院“全球工程前沿研究”项目,通过对专利、文献、报告进行大数据分析,结合专家研判,筛选全球工程研究和技术开发前沿,梳理形成期刊重点选题、组稿方向,超前部署专题。

“我们每年遴选约10个前沿热点作为专题进行组稿,并针对高影响力专题进行‘滚动’组稿,如人工智能、清洁能源、深地物质等,每个专题由国内外专家单独组成编委会,研讨各前沿领域课题。”吴向说。

特色栏目集中反映科技期刊的办刊定位、方向和风格,《工程(英文)》非常注重特色栏目建设。比如,“新闻热点”关注工程科技最新进展,“观点述评”表达学术新观点,“工程成就”每年发布“全球十大工程成就”。特色栏目不仅丰富了期刊内容,也使得《工程(英文)》成为涵盖工程科技各领域,融工程研究、实践、科普为一体的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

优化出版流程方面,《工程(英文)》在编辑初筛、外审修回、在线出版等环节都设置了“控制节点”,提高审稿效率、确保稿件质量。“同时,为提高出版效率、保障出版进度,编辑部还明确学科编辑岗位的‘主线—副线—快线’工作任务,每位编辑负责1至2个学科,做好编委和作者团队服务,提升稿件处理时效,提高出版水平。”延建林表示。

在延建林看来,完成文章发表只是走完了“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提供内容知识的“增值服务”。“要得到学术共同体的认可,需要期刊提供便捷化的内容知识服务、体系化的推广支撑。”

近年来,《工程(英文)》加快建设知识服务平台,构建起数据平台合作、多媒体传播等多元化文献推广体系。《工程(英文)》还坚持“刊会联动”,涵养期刊学术“生态圈”。吴向举例说:“文章发表后,相关专题编委会经常组织小规模的学术论坛,把‘小同行’科学家召集起来,让作者介绍研究成果。此外,还依托学科编委和青年通讯专家举办前沿论坛、青年前沿论坛等学术活动,让科学知识实现更广泛的传播,产生积极的学术影响。”

高标准建设系列期刊集群,把中国工程科技期刊推向更广泛的国际学术群体

2017年以来,中国工程院与高等教育出版社等出版机构以及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联合,按照中国工程院9个学部每个学部建设一份本学科领域顶尖科技期刊的架构,高标准建设系列期刊集群,推动科技期刊集群化发展。

由中国工程院联合清华大学与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同主办的《环境科学与工程前沿(英文)》是《工程(英文)》的子刊之一。期刊编辑部主任、清华大学教授王慧认为:“在环境领域,国内外的研究问题有很大不同,高水平科技期刊既能反映我国相关学科的发展水平,也有利于引导我国科研人员聚焦细分专业领域,真正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我们通过积极参与国际会议,加强与学会、协会合作等方式,努力将期刊推向更广泛的国际学术群体。期刊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文章的质量,如何吸引更多重要原创性成果发表在期刊上,是我们持续努力的方向。”《环境科学与工程前沿(英文)》编辑张姣说。

科技进步离不开开放合作的学术平台支撑。《工程(英文)》自创刊起,就主动加强与世界主要国家工程院、相关国际组织以及国际知名科学家的合作。目前,期刊国际编委比例超过50%,国际作者比例达到60%,每篇论文至少有一个审稿意见来自国际学术同行。

“除了要创办一流科技期刊,我们还要打造一流出版平台,提升科技数据资源的竞争力。”延建林认为,推动科技期刊集群化发展,要建设一流出版平台。吴向表示,随着科研方式的变革,科技数据重要性日益凸显。要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文献和数据平台,提供高水准的信息服务。

“办好一本高水平的学术期刊需要长时间的积累,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延建林表示,“我们将继续依靠科学家办刊,切实为科研人员提供服务,推动《工程(英文)》系列期刊质量稳步提升,影响力持续扩大。”

(于小俪参与采写)

《 人民日报 》( 2023年09月04日 19 版)

《工程(英文)》编辑在讨论期刊选题方案。
周海川摄

近期出版的《工程(英文)》期刊。
周海川摄

科技期刊传承人类文明,荟萃科学发现,引领科技发展,直接体现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从出台《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到推出“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我国加快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夯实进军世界科技强国的科技与文化基础。

着力打造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取得哪些成果?如何进一步办好科技期刊?科技版即日起推出“加快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系列调研报道,敬请关注。

——编 者

《工程(英文)》是中国工程院2015年创办的全球发布、开放获取的工程科技综合性期刊。近年来,《工程(英文)》持续强化期刊学术品牌建设,努力将期刊搭建为高水平工程科技交流平台,推动期刊质量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工程(英文)》的影响因子从2018年的2.667提高到2022年的12.8,在世界工程科技综合期刊中名列前茅,先后入选“中国科技期刊登峰计划”以及“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领军期刊。这些成绩是如何取得的?记者进行了采访。

中国工程院坚持全院办刊,提升期刊学术凝聚力和学术影响力

2015年7月,中国工程院组织15位院士开了一次研讨会,主题是“如何办一份世界一流的中国学术期刊”。彼时,刚刚面世的中国工程院院刊主刊——《工程(英文)》创刊号以“机器人和3D打印”为专题,刊发了一批国际一流水平的文章,获得了海内外工程科技人员的好评。

“只有约到高水平的论文,期刊的影响力才能得到提升,形成良性循环”“不妨采取‘专题约稿’的方式,在全球范围内寻找特定主题的好稿”“要努力做大做强自己的品牌”“中英文同步出版,方便我国工程科技工作者以母语阅读和理解工程技术的先进成果,对促进国际学术交流具有推动作用”……那次会议上,周济、郝吉明、陈赛娟等多位院士专家为这本刚刚诞生的科技期刊献计献策。

“我国工程科技成果水平和影响力不断提升,部分领域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迫切需要高质量的科技期刊来发布创新成果、推动学术交流,我国工程科技界有实力也有能力创办一流的工程类综合性学术期刊。”《工程(英文)》执行副主编、《中国工程科学》杂志社社长延建林表示。

起步阶段,针对办刊时间较短、影响力不强等问题,中国工程院坚持全院办刊,提升学术凝聚力和学术影响力。“中国工程院先后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术期刊工作的意见》《中国工程院院刊发展规划》,加大办刊资源支持,发动全院9个学部的院士力量,广泛吸引国内外优质稿件,共同支持期刊快速发展。”延建林介绍。

276名学科编委,来自22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各国工程/科学院院士164人;组织出版60余个前沿热点专题,形成9个常设专题,60%以上稿件来自国际顶尖团队;读者覆盖全球150余个国家和地区;期刊出版周期从季刊、双月刊缩短到月刊,年度发文量从70篇增加至300篇……

8年过去,许多院士专家的期待正一步步变成现实。

面向全球工程前沿策划专题出版,提供内容知识的“增值服务”

期刊出版环节多,除了选题策划、邀稿组稿、同行评议、编校加工、印刷出版等内容生产步骤,还包括文献推广、信息服务、品牌运营等。吴向是《工程(英文)》的执行副主编之一。8年来,每周一次的主编例会和学科主编月度工作会议,几乎是他雷打不动的工作安排。“特别是选题方向,真正的前沿、热点在哪里,是我们尤其关注的。”吴向说。

把握科技前沿、策划专题出版,是综合性期刊实现高水平办刊、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式。2017年以来,《工程(英文)》每年依托中国工程院“全球工程前沿研究”项目,通过对专利、文献、报告进行大数据分析,结合专家研判,筛选全球工程研究和技术开发前沿,梳理形成期刊重点选题、组稿方向,超前部署专题。

“我们每年遴选约10个前沿热点作为专题进行组稿,并针对高影响力专题进行‘滚动’组稿,如人工智能、清洁能源、深地物质等,每个专题由国内外专家单独组成编委会,研讨各前沿领域课题。”吴向说。

特色栏目集中反映科技期刊的办刊定位、方向和风格,《工程(英文)》非常注重特色栏目建设。比如,“新闻热点”关注工程科技最新进展,“观点述评”表达学术新观点,“工程成就”每年发布“全球十大工程成就”。特色栏目不仅丰富了期刊内容,也使得《工程(英文)》成为涵盖工程科技各领域,融工程研究、实践、科普为一体的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

优化出版流程方面,《工程(英文)》在编辑初筛、外审修回、在线出版等环节都设置了“控制节点”,提高审稿效率、确保稿件质量。“同时,为提高出版效率、保障出版进度,编辑部还明确学科编辑岗位的‘主线—副线—快线’工作任务,每位编辑负责1至2个学科,做好编委和作者团队服务,提升稿件处理时效,提高出版水平。”延建林表示。

在延建林看来,完成文章发表只是走完了“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提供内容知识的“增值服务”。“要得到学术共同体的认可,需要期刊提供便捷化的内容知识服务、体系化的推广支撑。”

近年来,《工程(英文)》加快建设知识服务平台,构建起数据平台合作、多媒体传播等多元化文献推广体系。《工程(英文)》还坚持“刊会联动”,涵养期刊学术“生态圈”。吴向举例说:“文章发表后,相关专题编委会经常组织小规模的学术论坛,把‘小同行’科学家召集起来,让作者介绍研究成果。此外,还依托学科编委和青年通讯专家举办前沿论坛、青年前沿论坛等学术活动,让科学知识实现更广泛的传播,产生积极的学术影响。”

高标准建设系列期刊集群,把中国工程科技期刊推向更广泛的国际学术群体

2017年以来,中国工程院与高等教育出版社等出版机构以及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联合,按照中国工程院9个学部每个学部建设一份本学科领域顶尖科技期刊的架构,高标准建设系列期刊集群,推动科技期刊集群化发展。

由中国工程院联合清华大学与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同主办的《环境科学与工程前沿(英文)》是《工程(英文)》的子刊之一。期刊编辑部主任、清华大学教授王慧认为:“在环境领域,国内外的研究问题有很大不同,高水平科技期刊既能反映我国相关学科的发展水平,也有利于引导我国科研人员聚焦细分专业领域,真正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我们通过积极参与国际会议,加强与学会、协会合作等方式,努力将期刊推向更广泛的国际学术群体。期刊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文章的质量,如何吸引更多重要原创性成果发表在期刊上,是我们持续努力的方向。”《环境科学与工程前沿(英文)》编辑张姣说。

科技进步离不开开放合作的学术平台支撑。《工程(英文)》自创刊起,就主动加强与世界主要国家工程院、相关国际组织以及国际知名科学家的合作。目前,期刊国际编委比例超过50%,国际作者比例达到60%,每篇论文至少有一个审稿意见来自国际学术同行。

“除了要创办一流科技期刊,我们还要打造一流出版平台,提升科技数据资源的竞争力。”延建林认为,推动科技期刊集群化发展,要建设一流出版平台。吴向表示,随着科研方式的变革,科技数据重要性日益凸显。要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文献和数据平台,提供高水准的信息服务。

“办好一本高水平的学术期刊需要长时间的积累,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延建林表示,“我们将继续依靠科学家办刊,切实为科研人员提供服务,推动《工程(英文)》系列期刊质量稳步提升,影响力持续扩大。”

(于小俪参与采写)

《 人民日报 》( 2023年09月04日 19 版)

(责任编辑:周雯)
分享到:
领导留言板客户端下载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