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云南>社会

云南梁河那勐村:乡村振兴走出新“稻”路

2023-12-08 10:00 人民网-云南频道  作者:程浩 李艳琼

虽已是冬季,可地处滇西的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芒东镇那勐村白天的气温仍“轻松”突破20℃。广袤农田里,一辆辆拖拉机来回穿梭旋耕土地,田间地头到处是忙碌的景象。再过个把月,又到烤烟种植季,农户们得早作安排。

那勐村三千多人,九成以上是傣族。这些年,在党委政府领导下,勤劳聪慧的傣家儿女摸索出“烤烟+水稻+稻田养殖(鱼虾蟹)”的种养殖模式,并借助稻香鱼肥的优势,与时俱进地将农文旅融合,助推一二三产共同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村子一角。人民网记者 程浩摄

梁河县芒东镇那勐村一角。人民网记者 程浩摄

“不用吃菜,也能吃两碗米饭”

那勐村处在一个叫萝卜坝的平坝子里。“之所以叫萝卜坝,就是字面意思,坝子长得像萝卜。我们村就在‘萝卜头’的位置。”那勐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克成武介绍。

坝子上,一条小河蜿蜒流过,当地人取名“萝卜坝河”。因为有这条河,加上雨水充沛,那勐村种植水稻的历史悠久。具体有多久,克成武讲不出来,只知道今年全村的水稻种植面积有4600余亩。按亩产四五百公斤、每公斤三块多钱算,仅水稻的产值就有七百万元左右。

这两年,德宏州推广水稻新品种,那勐村农户试着种植,产出的大米香、软、糯,外地游客称赞“不用吃菜,也能吃两碗米饭”,这让那勐村的大米知名度越来越高,产值也是水涨船高。

再说到稻田养鱼养虾,虽说时间不是太长,但也有二十年左右。克成武介绍,当秧苗在稻田里扎稳根,村民们便把鱼或虾放到稻田,一般一亩稻田放三四十公斤鱼苗或2000尾虾苗。收获时,鱼能卖到七八百块;虾的价值更高,能卖到两千块左右。“今年,村里稻田养鱼面积1000亩左右,稻田养虾面积100亩左右。”克成武说。

村里种烤烟的历史有十多年,在云南香料烟有限责任公司指导下,今年全村种植烤烟2880亩,涉及农户330户,占了总户数的近一半。

47岁的村民龚云帮今年种烟15亩,烤烟收完种水稻,2亩稻田放了鱼苗,田里所有毛收入加起来超过10万元,刨除地租、化肥等成本,纯收入也有五六万元。他还是当地一家合作社的烤烟技术员,每月扣除保险,拿到手里也有两千多块。

田里正在进行农机演示。人民网记者 程浩摄

田里正在进行农机演示。人民网记者 程浩摄

新“稻”路 新“丰”景

相比一些村民的小富即安,当地党委政府希望让“烤烟+水稻+稻田养殖(鱼虾蟹)”的种养殖模式发挥更大作用,并积极引导村里投入实践,让老百姓从中获利更多。

怎么让这种模式发挥更大作用,得让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先说二产。前些年,村里和县里一家粮油企业合作,在村里建了家大米加工厂。加工厂自主经营大米品牌,农户将大米加工成米酒、米醋、米线、饵丝、米糕等米制品,然后批发或零售,进而增加收入。

再说三产。每年秋天,稻谷成熟时,萝卜坝便披上“金色的衣裳”,甚是好看。在党委政府引导下,村里走农文旅融合的路子,推进旅游观光、休闲体验,解锁稻田丰收新玩法,提升稻田附加值。

此后,每年稻谷丰收季,金灿灿的稻田便迎来大批游客,沉甸甸的稻穗弯腰相迎,阵阵稻香令人心旷神怡。与此同时,游客们卷起裤脚,赤脚下田抓鱼,欢声笑语溢满丰收的田野。

每每此时,商机便来了,村民们摆摊设点,卖傣家菜、卖烤鱼,常常忙得“头都没时间抬”。

龚云帮曾在稻谷丰收季摆摊卖过烤鱼。“每晚少的话毛收入有七八百元,多的话有两千多元。”他说,一家人常忙到次日凌晨4点左右,收拾完东西回家,一挨枕头就能睡着。

坐在一旁的克成武听着笑起来,他为龚云帮高兴,也为村里更多像龚云帮一样,靠着一二三产融合而把日子过好的村民们高兴。在那勐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态势已形成,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的美好画卷正在这一傣族寨子里缓缓铺开。

虽已是冬季,可地处滇西的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芒东镇那勐村白天的气温仍“轻松”突破20℃。广袤农田里,一辆辆拖拉机来回穿梭旋耕土地,田间地头到处是忙碌的景象。再过个把月,又到烤烟种植季,农户们得早作安排。

那勐村三千多人,九成以上是傣族。这些年,在党委政府领导下,勤劳聪慧的傣家儿女摸索出“烤烟+水稻+稻田养殖(鱼虾蟹)”的种养殖模式,并借助稻香鱼肥的优势,与时俱进地将农文旅融合,助推一二三产共同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村子一角。人民网记者 程浩摄

梁河县芒东镇那勐村一角。人民网记者 程浩摄

“不用吃菜,也能吃两碗米饭”

那勐村处在一个叫萝卜坝的平坝子里。“之所以叫萝卜坝,就是字面意思,坝子长得像萝卜。我们村就在‘萝卜头’的位置。”那勐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克成武介绍。

坝子上,一条小河蜿蜒流过,当地人取名“萝卜坝河”。因为有这条河,加上雨水充沛,那勐村种植水稻的历史悠久。具体有多久,克成武讲不出来,只知道今年全村的水稻种植面积有4600余亩。按亩产四五百公斤、每公斤三块多钱算,仅水稻的产值就有七百万元左右。

这两年,德宏州推广水稻新品种,那勐村农户试着种植,产出的大米香、软、糯,外地游客称赞“不用吃菜,也能吃两碗米饭”,这让那勐村的大米知名度越来越高,产值也是水涨船高。

再说到稻田养鱼养虾,虽说时间不是太长,但也有二十年左右。克成武介绍,当秧苗在稻田里扎稳根,村民们便把鱼或虾放到稻田,一般一亩稻田放三四十公斤鱼苗或2000尾虾苗。收获时,鱼能卖到七八百块;虾的价值更高,能卖到两千块左右。“今年,村里稻田养鱼面积1000亩左右,稻田养虾面积100亩左右。”克成武说。

村里种烤烟的历史有十多年,在云南香料烟有限责任公司指导下,今年全村种植烤烟2880亩,涉及农户330户,占了总户数的近一半。

47岁的村民龚云帮今年种烟15亩,烤烟收完种水稻,2亩稻田放了鱼苗,田里所有毛收入加起来超过10万元,刨除地租、化肥等成本,纯收入也有五六万元。他还是当地一家合作社的烤烟技术员,每月扣除保险,拿到手里也有两千多块。

田里正在进行农机演示。人民网记者 程浩摄

田里正在进行农机演示。人民网记者 程浩摄

新“稻”路 新“丰”景

相比一些村民的小富即安,当地党委政府希望让“烤烟+水稻+稻田养殖(鱼虾蟹)”的种养殖模式发挥更大作用,并积极引导村里投入实践,让老百姓从中获利更多。

怎么让这种模式发挥更大作用,得让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先说二产。前些年,村里和县里一家粮油企业合作,在村里建了家大米加工厂。加工厂自主经营大米品牌,农户将大米加工成米酒、米醋、米线、饵丝、米糕等米制品,然后批发或零售,进而增加收入。

再说三产。每年秋天,稻谷成熟时,萝卜坝便披上“金色的衣裳”,甚是好看。在党委政府引导下,村里走农文旅融合的路子,推进旅游观光、休闲体验,解锁稻田丰收新玩法,提升稻田附加值。

此后,每年稻谷丰收季,金灿灿的稻田便迎来大批游客,沉甸甸的稻穗弯腰相迎,阵阵稻香令人心旷神怡。与此同时,游客们卷起裤脚,赤脚下田抓鱼,欢声笑语溢满丰收的田野。

每每此时,商机便来了,村民们摆摊设点,卖傣家菜、卖烤鱼,常常忙得“头都没时间抬”。

龚云帮曾在稻谷丰收季摆摊卖过烤鱼。“每晚少的话毛收入有七八百元,多的话有两千多元。”他说,一家人常忙到次日凌晨4点左右,收拾完东西回家,一挨枕头就能睡着。

坐在一旁的克成武听着笑起来,他为龚云帮高兴,也为村里更多像龚云帮一样,靠着一二三产融合而把日子过好的村民们高兴。在那勐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态势已形成,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的美好画卷正在这一傣族寨子里缓缓铺开。

(责任编辑:木胜玉)
分享到:
领导留言板客户端下载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