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云南

广袤乡村气象新

2023-12-21 08:22 云南日报  

普者黑仙人洞村 本报记者 张文峰 摄

文山市追栗街镇发展菊花产业 供图

百香果订单纷至沓来,文山市德厚镇农民日子越过越甜;马关县龙树脚村乡村游正旺,村民旅游饭越吃越香;广南县长冲村村民将自家园里缀满枝头的长冲梨,打包卖向全国各地,家门口就业鼓足腰包……放眼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袤乡村,处处生机勃勃,孕育着丰产增收的希望。

今年以来,文山州扎实推进农村居民持续增收三年行动、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全面推进农民增收“一口清”,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今年前三季度,文山州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910元,同比增长10%,增速排名全省第二。

壮大特色产业 增收更有保障

入冬时节,马关县八寨镇芦差塘村委会小箐脚村中药材基地迎来了丰收,大片黑色遮阳网覆盖的中药材地随着山坡连绵起伏,蔚为壮观。指着茁壮成长的中药材,小箐脚村村小组长肖和尧难掩自豪,“自己家的地都不够种了,村民租用了附近村寨的土地,规模越来越大,不少人都在县城买了新房、新车。”

通过“党组织搭台+种植能手带领+党员干部先行+群众逐步跟走”的产业发展模式,芦差塘村从一个没有主导产业的贫困村到带动周边村寨形成6400余亩的中草药材特色产业,实现产值2.5亿元,全村有“百万元户”60多户。

产业兴带动百业旺,产业振兴是农民稳定增收的有力保障。近年来,文山州认真落实《文山州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4年)》,聚焦粮食、中药材、蔬菜(含人工食用菌)、辣椒等重点产业,持续挖掘“土”的资源、放大“特”的优势、提高“产”的效益,把不少“土特产”培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推进大融合——全州以“6个百万”基地建设为抓手,创建砚山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文山市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2个“国字号”农业园区,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向优势产区集中布局;

建设大龙头——积极引进云南莓隆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云南牛牛牧业等一批龙头企业,因地制宜推进农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提升价值链,推动重点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提升大品牌——获云南省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认定产业基地98个,其中省级14个、州级39个;经农业农村部认可的“三品一标”有效用标产品总数达560个。

平畴沃野,稻香鱼肥,瓜果飘香。2023年,文山州中药材种植面积224.62万亩,居全省第一位;八角种植面积90.4441万亩,排名全省第二;蔬菜种植面积287.7万亩(辣椒168.87万亩),居全省第一位。茁壮成长的大产业,彰显出文山州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劲动能。今年三季度,全州高原特色农业重点产业综合产值达931.90亿元,高峰牛、八宝贡米、丘北辣椒等“文”字号农产品畅销市场,现代农业路子越走越宽,成为群众巩固脱贫成果、增收致富的坚实支撑。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增收动能更强劲

在富宁县花甲乡花甲村八角林里,八角种植大户付丽芬正在和几位工人熟练地采摘八角,脸上溢满丰收的喜悦。“今年管理得好,收成很不错,按目前的市场价,有18万元左右的收入。”

乡亲们节节高升的收入,源于一个项目、一家公司和一场改革。

早些年,富宁八角管理粗放、产量低,本地没有深加工企业,种植户自产自销,“小、弱、散”问题十分突出。

2022年7月,富宁成功引进云南众木农林发展有限公司落户产业园区,投资2.5亿元实施八角种植加工交易一体化项目。通过“党组织+公司(合作社)+村委会(村小组)+农户”的联农带农经营发展模式,建立“四个五分钱”利益联结机制,八角资源变成了群众资产、种植农户变成了受益股东,形成了农户增收、公司盈利、合作社规模壮大、村组两级集体经济壮大的“四赢”局面。

龙头企业上连市场,下接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搭上农业龙头企业这辆“顺风车”,农民“钱袋子”越来越鼓。文山州从产业各环节入手,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联农带农“主力军”作用,探索“龙头企业+合作社”“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等产业化利益联结模式,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流转土地、股份合作、订单收购、生产托管、劳务合作、保底分红、二次返利等多种帮扶形式,筑牢龙头企业连市场、合作社抓组织、家庭农场和小农户管生产的专业化生产经营格局,促进农户多渠道增收。

今年57岁的王金旺切切实实享受到联农带农机制的好处。“现在能同时有土地流转得租金、入股公司享股金、就地务工赚薪金3笔收入,在家门口一年收入10多万元。”王金旺说。

2023年底,文山州各县(市)实现省级龙头企业全覆盖,乡(镇)的州级龙头企业覆盖率达40%以上。今年以来,全州新增农业龙头企业67户,新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350个、家庭农场122个。

出实招稳就业 增收渠道更多元

冬日的砚山县维摩乡黑鱼洞村艳阳高照,欢快的彝族弦子声在村里回荡,连片蓝莓基地内,200名乡村能手正展开摘蓝莓比赛的激烈角逐。

这是文山州首个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幸福里”社区落户以来,开展的职业技能培训活动。“到田间地头举办技能大赛,不仅能提升群众就业能力,更为群众搭建起了就业平台。”文山州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主任龙云斌介绍。

在家有岗位,在外有技能,农民就业增收有盼头。文山州持续落实省外转移就业、就地就近就业、劳务品牌带动、技能提升“四个一批促增收”措施,全州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28.17万人。

近年来,云南绿色铝创新产业园、光筑集团、七丹药业等相继落地文山,为当地群众创造了“离土不离乡、离乡不离家”的就业平台。围绕绿色铝、蓝莓、三七等重点产业,文山州广泛开展“送技上门”“订单式”“定向式”劳务品牌技能培训,持续提升劳务品牌从业人员就业竞争力。全州共培育出文山三七产业工、丘北纺织工等11个劳务品牌,年务工总收入超过400亿元。截至10月底,全州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52.3万人。

聚焦省外转移就业,扎实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百日行动”和农民增收“一口清”具体工作任务,通过“大稳岗、大监测、大推送、大输送、大提升”5项活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质增效。百日行动期间,全州“点对点、一站式”输出5.58万人,其中脱贫劳动力1.52万人。

聚焦创业扶持工作,依托“归雁工程”“干部规划家乡”“万企帮万村”等人才回引行动,激励、吸引各类乡贤人才回村投资、兴办企业,带动群众发展增收,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西畴县蚌谷乡龙正村返乡大学生刘禹丹在家乡成立了县域首家村办企业,打造“龙正嫩妖妖豆腐”品牌,持续带动周边2000多名群众增收致富,村级集体经济创收20余万元,成为了“人才兴村”的典型代表。截至目前,文山州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3亿元扶持1456人(户)创业、带动4391人就业。(张文峰)

普者黑仙人洞村 本报记者 张文峰 摄

文山市追栗街镇发展菊花产业 供图

百香果订单纷至沓来,文山市德厚镇农民日子越过越甜;马关县龙树脚村乡村游正旺,村民旅游饭越吃越香;广南县长冲村村民将自家园里缀满枝头的长冲梨,打包卖向全国各地,家门口就业鼓足腰包……放眼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袤乡村,处处生机勃勃,孕育着丰产增收的希望。

今年以来,文山州扎实推进农村居民持续增收三年行动、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全面推进农民增收“一口清”,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今年前三季度,文山州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910元,同比增长10%,增速排名全省第二。

壮大特色产业 增收更有保障

入冬时节,马关县八寨镇芦差塘村委会小箐脚村中药材基地迎来了丰收,大片黑色遮阳网覆盖的中药材地随着山坡连绵起伏,蔚为壮观。指着茁壮成长的中药材,小箐脚村村小组长肖和尧难掩自豪,“自己家的地都不够种了,村民租用了附近村寨的土地,规模越来越大,不少人都在县城买了新房、新车。”

通过“党组织搭台+种植能手带领+党员干部先行+群众逐步跟走”的产业发展模式,芦差塘村从一个没有主导产业的贫困村到带动周边村寨形成6400余亩的中草药材特色产业,实现产值2.5亿元,全村有“百万元户”60多户。

产业兴带动百业旺,产业振兴是农民稳定增收的有力保障。近年来,文山州认真落实《文山州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4年)》,聚焦粮食、中药材、蔬菜(含人工食用菌)、辣椒等重点产业,持续挖掘“土”的资源、放大“特”的优势、提高“产”的效益,把不少“土特产”培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推进大融合——全州以“6个百万”基地建设为抓手,创建砚山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文山市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2个“国字号”农业园区,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向优势产区集中布局;

建设大龙头——积极引进云南莓隆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云南牛牛牧业等一批龙头企业,因地制宜推进农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提升价值链,推动重点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提升大品牌——获云南省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认定产业基地98个,其中省级14个、州级39个;经农业农村部认可的“三品一标”有效用标产品总数达560个。

平畴沃野,稻香鱼肥,瓜果飘香。2023年,文山州中药材种植面积224.62万亩,居全省第一位;八角种植面积90.4441万亩,排名全省第二;蔬菜种植面积287.7万亩(辣椒168.87万亩),居全省第一位。茁壮成长的大产业,彰显出文山州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劲动能。今年三季度,全州高原特色农业重点产业综合产值达931.90亿元,高峰牛、八宝贡米、丘北辣椒等“文”字号农产品畅销市场,现代农业路子越走越宽,成为群众巩固脱贫成果、增收致富的坚实支撑。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增收动能更强劲

在富宁县花甲乡花甲村八角林里,八角种植大户付丽芬正在和几位工人熟练地采摘八角,脸上溢满丰收的喜悦。“今年管理得好,收成很不错,按目前的市场价,有18万元左右的收入。”

乡亲们节节高升的收入,源于一个项目、一家公司和一场改革。

早些年,富宁八角管理粗放、产量低,本地没有深加工企业,种植户自产自销,“小、弱、散”问题十分突出。

2022年7月,富宁成功引进云南众木农林发展有限公司落户产业园区,投资2.5亿元实施八角种植加工交易一体化项目。通过“党组织+公司(合作社)+村委会(村小组)+农户”的联农带农经营发展模式,建立“四个五分钱”利益联结机制,八角资源变成了群众资产、种植农户变成了受益股东,形成了农户增收、公司盈利、合作社规模壮大、村组两级集体经济壮大的“四赢”局面。

龙头企业上连市场,下接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搭上农业龙头企业这辆“顺风车”,农民“钱袋子”越来越鼓。文山州从产业各环节入手,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联农带农“主力军”作用,探索“龙头企业+合作社”“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等产业化利益联结模式,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流转土地、股份合作、订单收购、生产托管、劳务合作、保底分红、二次返利等多种帮扶形式,筑牢龙头企业连市场、合作社抓组织、家庭农场和小农户管生产的专业化生产经营格局,促进农户多渠道增收。

今年57岁的王金旺切切实实享受到联农带农机制的好处。“现在能同时有土地流转得租金、入股公司享股金、就地务工赚薪金3笔收入,在家门口一年收入10多万元。”王金旺说。

2023年底,文山州各县(市)实现省级龙头企业全覆盖,乡(镇)的州级龙头企业覆盖率达40%以上。今年以来,全州新增农业龙头企业67户,新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350个、家庭农场122个。

出实招稳就业 增收渠道更多元

冬日的砚山县维摩乡黑鱼洞村艳阳高照,欢快的彝族弦子声在村里回荡,连片蓝莓基地内,200名乡村能手正展开摘蓝莓比赛的激烈角逐。

这是文山州首个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幸福里”社区落户以来,开展的职业技能培训活动。“到田间地头举办技能大赛,不仅能提升群众就业能力,更为群众搭建起了就业平台。”文山州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主任龙云斌介绍。

在家有岗位,在外有技能,农民就业增收有盼头。文山州持续落实省外转移就业、就地就近就业、劳务品牌带动、技能提升“四个一批促增收”措施,全州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28.17万人。

近年来,云南绿色铝创新产业园、光筑集团、七丹药业等相继落地文山,为当地群众创造了“离土不离乡、离乡不离家”的就业平台。围绕绿色铝、蓝莓、三七等重点产业,文山州广泛开展“送技上门”“订单式”“定向式”劳务品牌技能培训,持续提升劳务品牌从业人员就业竞争力。全州共培育出文山三七产业工、丘北纺织工等11个劳务品牌,年务工总收入超过400亿元。截至10月底,全州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52.3万人。

聚焦省外转移就业,扎实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百日行动”和农民增收“一口清”具体工作任务,通过“大稳岗、大监测、大推送、大输送、大提升”5项活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质增效。百日行动期间,全州“点对点、一站式”输出5.58万人,其中脱贫劳动力1.52万人。

聚焦创业扶持工作,依托“归雁工程”“干部规划家乡”“万企帮万村”等人才回引行动,激励、吸引各类乡贤人才回村投资、兴办企业,带动群众发展增收,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西畴县蚌谷乡龙正村返乡大学生刘禹丹在家乡成立了县域首家村办企业,打造“龙正嫩妖妖豆腐”品牌,持续带动周边2000多名群众增收致富,村级集体经济创收20余万元,成为了“人才兴村”的典型代表。截至目前,文山州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3亿元扶持1456人(户)创业、带动4391人就业。(张文峰)

(责任编辑:徐前)
分享到:
领导留言板客户端下载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