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云南

云南南华沙桥:拔出萝卜 带强产业

2023-12-26 09:28 人民网-云南频道  作者:人民网记者 程浩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沙桥镇的山林里至今保留着一段茶马古道遗址,清幽而宁静。山林外,大片的萝卜迎着冬霜生长,农人们撸起袖子拔萝卜,双手沾满泥土。

地里的萝卜正在生长。人民网记者 程浩摄

地里的萝卜正在生长。人民网记者 程浩摄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同一片土地上,人们都在为过更好的日子奋斗。近年来,依托适宜萝卜生长的自然条件,沙桥镇党委政府坚持产业兴农,引导老百姓规模化种萝卜,并帮着找销路、拓二产延三产,提升萝卜品质,拓宽萝卜销路,尽全力助农增收,丰盈老百姓的“钱袋子”。

2023年,沙桥镇萝卜种植面积达到4万亩,产量预计达25万吨以上,产值预计突破2亿元,全镇每年光靠种萝卜毛收入就超10万元的农户不在少数。

山里萝卜“飘洋过海”

沙桥镇种萝卜的历史可往回溯好几代人。当地人记得,20世纪90年代,楚雄到大理的高速公路没通车时,沙桥镇是昆明到大理的必经之路。彼时一到冬天,街两旁熙熙攘攘,庄稼人常背着箩筐在路边卖萝卜。

一筐萝卜十多个,二三十公斤,能卖七八块。虽不多,但总能解决点实际问题。卖不掉的,除了自家吃,庄稼人喂猪喂牛,尽量不浪费。“说实话,那时萝卜品质不好,光长叶子,不长‘身子’,也不好吃,辣、卖不上价。”五十多岁的于栖么村村民周光顺种了半辈子萝卜,回忆过去时一脸愁容,眉宇间拧成疙瘩。

2000年左右,党委政府寻找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并找来专家调研,发现这里还是适合种萝卜。原因主要有二:这里属高寒山区,低纬度高海拔,霜期长;土质以沙壤土为主,比较湿润,土层深、土地肥沃。但,要发展有个前提,先改良萝卜品种。

老百姓拔的萝卜。人民网记者 程浩摄

老百姓拔的萝卜。人民网记者 程浩摄

党委政府工作人员带着村干部到当时萝卜产业发展较好的玉溪市通海县取经,再引进新品种,党员干部带头种。“看到种出来的萝卜甜、脆,大伙慢慢跟着种。”首批种植新品种的周光顺说。

一传十,十传百,全镇种萝卜的人越来越多,党委政府又帮着大伙更新品种、招引客商,萝卜产业慢慢起了势。甚至,全镇种萝卜的“师父”——通海县,也有老板赶来沙桥收萝卜,他们把萝卜切成萝卜条晒干后销往全国各地。不少地方还将沙桥的萝卜制成泡菜后出口韩国、日本,让沙桥萝卜得以“漂洋过海”。

2015年,于栖么村村民罗荣华看到家乡的萝卜产业势头不错,在外打工的他回家种萝卜。每年十二三亩,亩产6吨左右,能卖六七万元。加上烤烟、洋芋等收入,每年他家光从地里能“刨”二十多万元,比在外打工强不少。

和于栖么村挨着的石桥河村,全村326户人家,家家户户或多或少都种萝卜。该村村委会副主任罗忠昌说,因为种萝卜收入不错,不少人家一年种两季甚至三季。有了萝卜“帮忙”,该村老百姓的平均收入在全镇靠前,去年人均纯收入近两万元。

老百姓收入高了,加上党委政府引导,大伙思想意识跟着提升。“这几年搞人居环境整治,村里发动村民自筹一部分钱,起初还担心没人响应,没想到大伙很踊跃,最多的一家出了五千多元,少的也出了几百块,最后筹了二十二万多元。”罗忠昌笑着说。

种萝卜的人多,收萝卜的人也多,仅于栖么村就有大大小小的萝卜收购点三四个。罗宗荣的南华县绿康农产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是镇里比较大的萝卜收购点,这里每年收购干萝卜条2000吨左右,销往安徽、湖南、湖北等地,年销售额超过1000万元,纯利润超过30万元。“这段时间开始今年的收购工作,每天能收四五吨干萝卜条,高峰期每天能收二十多吨。”他说。

路边晾晒的萝卜条。人民网记者 程浩摄

路边晾晒的萝卜条。人民网记者 程浩摄

补齐短板 助农增收

看得出,沙桥镇的萝卜产业势头不错。目前,沙桥镇天申堂(萝卜)录入了云南省“一乡一特”名录,于栖么(萝卜)被录入云南省“一村一品”名录,石桥河(萝卜)也被认定为楚雄州“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

但伴随产业发展,问题也慢慢显露,比如缺深加工,产业链不完整。罗宗荣就举了个例子,说他们把萝卜条销往外地,外地企业深加工后又把酱菜等萝卜产品返销云南。“挺不值的。”他愤愤然说。

沙桥镇党委政府早已意识到这一问题,正努力吸引省内外加工企业到当地建厂发展,开发面向消费者和经销商的萝卜加工新产品。南华县政府主要领导也多次带队前往外地招商洽谈,旨在补齐产业发展短板。

三产方面,沙桥镇的尝试也不少。

——镇里自然风光不错、野生菌资源丰富,也保留着茶马古道遗址,民族节庆也多,还有红色文化资源。近年来,当地党委政府尝试将萝卜产业与文化旅游结合,走农文旅融合的路子。“比如每到萝卜成熟时,田间地头、村边路旁挂满的萝卜条,常吸引游客前来打卡拍照。这些都是我们可以利用的资源。”沙桥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主任自正保说。

——为吸引人流,沙桥镇每年会举办萝卜文化节。除了拔萝卜比赛、“萝卜王”比拼等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项目外,镇里还将彝族三弦舞等民族文化融入到文化节中,吸引游客参与。

“萝卜宴”  人民网记者 刘怡摄

萝卜宴。人民网记者 刘怡摄

——作为大众化蔬菜,萝卜可以和很多东西搭配,于是在前两天举办的沙桥镇第七届萝卜文化艺术节上,县里的美食协会推出“萝卜宴”,含萝卜猪蹄、萝卜饺、七彩萝卜狮子头、萝卜珍珠圆子、萝卜炖羊肉等12道菜,旨在增加萝卜产业的“卖点”。

——当地在石桥河村试种植萝卜30亩,种植品种111个,一方面选育更适合当地种植的品种,一方面想把基地打造成农耕体验、研学教育、田野派对为一体的综合性多功能体验区。

要想让萝卜产业的一二三产都强起来,沙桥镇还有长路要走。当地制定规划,提出到2025年萝卜产业发展的具体目标,含经济总量、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市场体系建设、品牌培育和宣传、农旅融合、品种培育等各个方面。目的很明确——产业强镇、助农增收。

12月19日至20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精准务实培育乡村产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实施农民增收促进行动。“对沙桥镇而言,我们正通过一届又一届党委政府的努力,利用好资源,做优做强萝卜产业,让更多老百姓从中受益,全力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沙桥镇镇长查国志说。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沙桥镇的山林里至今保留着一段茶马古道遗址,清幽而宁静。山林外,大片的萝卜迎着冬霜生长,农人们撸起袖子拔萝卜,双手沾满泥土。

地里的萝卜正在生长。人民网记者 程浩摄

地里的萝卜正在生长。人民网记者 程浩摄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同一片土地上,人们都在为过更好的日子奋斗。近年来,依托适宜萝卜生长的自然条件,沙桥镇党委政府坚持产业兴农,引导老百姓规模化种萝卜,并帮着找销路、拓二产延三产,提升萝卜品质,拓宽萝卜销路,尽全力助农增收,丰盈老百姓的“钱袋子”。

2023年,沙桥镇萝卜种植面积达到4万亩,产量预计达25万吨以上,产值预计突破2亿元,全镇每年光靠种萝卜毛收入就超10万元的农户不在少数。

山里萝卜“飘洋过海”

沙桥镇种萝卜的历史可往回溯好几代人。当地人记得,20世纪90年代,楚雄到大理的高速公路没通车时,沙桥镇是昆明到大理的必经之路。彼时一到冬天,街两旁熙熙攘攘,庄稼人常背着箩筐在路边卖萝卜。

一筐萝卜十多个,二三十公斤,能卖七八块。虽不多,但总能解决点实际问题。卖不掉的,除了自家吃,庄稼人喂猪喂牛,尽量不浪费。“说实话,那时萝卜品质不好,光长叶子,不长‘身子’,也不好吃,辣、卖不上价。”五十多岁的于栖么村村民周光顺种了半辈子萝卜,回忆过去时一脸愁容,眉宇间拧成疙瘩。

2000年左右,党委政府寻找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并找来专家调研,发现这里还是适合种萝卜。原因主要有二:这里属高寒山区,低纬度高海拔,霜期长;土质以沙壤土为主,比较湿润,土层深、土地肥沃。但,要发展有个前提,先改良萝卜品种。

老百姓拔的萝卜。人民网记者 程浩摄

老百姓拔的萝卜。人民网记者 程浩摄

党委政府工作人员带着村干部到当时萝卜产业发展较好的玉溪市通海县取经,再引进新品种,党员干部带头种。“看到种出来的萝卜甜、脆,大伙慢慢跟着种。”首批种植新品种的周光顺说。

一传十,十传百,全镇种萝卜的人越来越多,党委政府又帮着大伙更新品种、招引客商,萝卜产业慢慢起了势。甚至,全镇种萝卜的“师父”——通海县,也有老板赶来沙桥收萝卜,他们把萝卜切成萝卜条晒干后销往全国各地。不少地方还将沙桥的萝卜制成泡菜后出口韩国、日本,让沙桥萝卜得以“漂洋过海”。

2015年,于栖么村村民罗荣华看到家乡的萝卜产业势头不错,在外打工的他回家种萝卜。每年十二三亩,亩产6吨左右,能卖六七万元。加上烤烟、洋芋等收入,每年他家光从地里能“刨”二十多万元,比在外打工强不少。

和于栖么村挨着的石桥河村,全村326户人家,家家户户或多或少都种萝卜。该村村委会副主任罗忠昌说,因为种萝卜收入不错,不少人家一年种两季甚至三季。有了萝卜“帮忙”,该村老百姓的平均收入在全镇靠前,去年人均纯收入近两万元。

老百姓收入高了,加上党委政府引导,大伙思想意识跟着提升。“这几年搞人居环境整治,村里发动村民自筹一部分钱,起初还担心没人响应,没想到大伙很踊跃,最多的一家出了五千多元,少的也出了几百块,最后筹了二十二万多元。”罗忠昌笑着说。

种萝卜的人多,收萝卜的人也多,仅于栖么村就有大大小小的萝卜收购点三四个。罗宗荣的南华县绿康农产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是镇里比较大的萝卜收购点,这里每年收购干萝卜条2000吨左右,销往安徽、湖南、湖北等地,年销售额超过1000万元,纯利润超过30万元。“这段时间开始今年的收购工作,每天能收四五吨干萝卜条,高峰期每天能收二十多吨。”他说。

路边晾晒的萝卜条。人民网记者 程浩摄

路边晾晒的萝卜条。人民网记者 程浩摄

补齐短板 助农增收

看得出,沙桥镇的萝卜产业势头不错。目前,沙桥镇天申堂(萝卜)录入了云南省“一乡一特”名录,于栖么(萝卜)被录入云南省“一村一品”名录,石桥河(萝卜)也被认定为楚雄州“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

但伴随产业发展,问题也慢慢显露,比如缺深加工,产业链不完整。罗宗荣就举了个例子,说他们把萝卜条销往外地,外地企业深加工后又把酱菜等萝卜产品返销云南。“挺不值的。”他愤愤然说。

沙桥镇党委政府早已意识到这一问题,正努力吸引省内外加工企业到当地建厂发展,开发面向消费者和经销商的萝卜加工新产品。南华县政府主要领导也多次带队前往外地招商洽谈,旨在补齐产业发展短板。

三产方面,沙桥镇的尝试也不少。

——镇里自然风光不错、野生菌资源丰富,也保留着茶马古道遗址,民族节庆也多,还有红色文化资源。近年来,当地党委政府尝试将萝卜产业与文化旅游结合,走农文旅融合的路子。“比如每到萝卜成熟时,田间地头、村边路旁挂满的萝卜条,常吸引游客前来打卡拍照。这些都是我们可以利用的资源。”沙桥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主任自正保说。

——为吸引人流,沙桥镇每年会举办萝卜文化节。除了拔萝卜比赛、“萝卜王”比拼等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项目外,镇里还将彝族三弦舞等民族文化融入到文化节中,吸引游客参与。

“萝卜宴”  人民网记者 刘怡摄

萝卜宴。人民网记者 刘怡摄

——作为大众化蔬菜,萝卜可以和很多东西搭配,于是在前两天举办的沙桥镇第七届萝卜文化艺术节上,县里的美食协会推出“萝卜宴”,含萝卜猪蹄、萝卜饺、七彩萝卜狮子头、萝卜珍珠圆子、萝卜炖羊肉等12道菜,旨在增加萝卜产业的“卖点”。

——当地在石桥河村试种植萝卜30亩,种植品种111个,一方面选育更适合当地种植的品种,一方面想把基地打造成农耕体验、研学教育、田野派对为一体的综合性多功能体验区。

要想让萝卜产业的一二三产都强起来,沙桥镇还有长路要走。当地制定规划,提出到2025年萝卜产业发展的具体目标,含经济总量、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市场体系建设、品牌培育和宣传、农旅融合、品种培育等各个方面。目的很明确——产业强镇、助农增收。

12月19日至20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精准务实培育乡村产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实施农民增收促进行动。“对沙桥镇而言,我们正通过一届又一届党委政府的努力,利用好资源,做优做强萝卜产业,让更多老百姓从中受益,全力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沙桥镇镇长查国志说。

(责任编辑:木胜玉)
分享到:
领导留言板客户端下载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