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云南>社会

乌蒙深山里29万人的“流动书香”

2023-12-29 08:25 人民网-云南频道  

地处磅礴乌蒙腹地的云南省昭通市大关县,下辖8镇1乡,居住着汉、苗、回、彝等22个民族共29.02万人。

山高谷深、沟壑纵横、道路崎岖、全县没有一平方公里的平地,这里常年云雾缭绕,是中国著名的“筇竹之乡”。如桃花源般为世人所赞叹的美景背后,却是交通闭塞、经济滞后,教育发展、科技致富等方面较为落后,特别是在不通公路的边远村落,群众对文化知识的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满足。

2016年10月“背篼图书馆”去往悦乐镇新寨村海坝小组。受访者供图

“背篼图书馆”去往悦乐镇新寨村海坝小组(摄于2016年10月)。受访者供图

不通公路、与山外隔绝……大关县从县情出发,2016年独创“流动的书香——背篼图书馆”。七年来,一批又一批基层工作者、志愿者用他们或坚实或瘦弱的背脊背起背篼,无惧风霜雨雪、寒来暑往、穿越崇山峻岭,为大山深处的大关县各族群众送去宝贵的“精神食粮”,用背篼“背”出了一条扶贫扶志(智)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新路子,助力乡村振兴发展,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2018年2月“背篼图书馆”去往玉碗镇何家坡。 受访者供图

“背篼图书馆”去往玉碗镇何家坡(摄于2018年2月)。 受访者供图

2016年,大关县玉碗镇唯一不通公路的何家坡村民小组成为“背篼图书馆”的试点。这里山高坡陡,一条嵌在陡坡上不足50厘米宽的小道是通往山外的“交通要道”。而居住在此的50户人家,多数为苗族,会说汉语的成年人寥寥无几。

为破解何家坡村民文化需求难题,基层工作者、志愿者们用背篼背着为村民精心准备的图书、收音机等,手脚并用走到何家坡,带领苗族同胞看书、学汉语,受到了他们的欢迎。

2016年10月,悦乐镇新寨村海坝小组的孩子们阅读“背篼图书馆”送去的儿童书籍。 受访者供图

悦乐镇新寨村海坝小组的孩子们阅读“背篼图书馆”送去的儿童书籍(摄于2016年10月)。 受访者供图

在蜿蜒的山间小道间传递希望,给追光寻梦的孩子们打开一扇窗。刘向群是何家坡第一个大学生。2016年,她从“背篼图书馆”里第一次读到了教科书以外的课外书,度过了一个在书海中徜徉的暑假。如今,刘向群回到何家坡担任社区干部,她想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更多的人——读书能改变人的一生。

漂坝村林区小学五年级学生张雨琦是“背篼图书馆”的忠实读者,她从丰富的课外书中了解山外的世界,文字给她的想象力插上腾飞的翅膀。

2023年5月升级版的“背篼图书馆“走进天星镇绿南村小学。 受访者供图

升级版的“背篼图书馆“走进天星镇绿南村小学(摄于2023年5月)。 受访者供图

硬化道路通到大关县的各个村寨,连接起山里和山外,村民的土地和世界,孩子们的眼前和未来。

大关县深山里的群众,还需要“背篼图书馆”吗?

答案是,需要!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乡村更需要公共文化服务。

如今,大关县在全县16个偏远农村建起固定的图书馆,配备1个书柜700册图书。背篼升级成容量更大、速度更快的“流动图书车”。

“背篼图书馆”工作服务队针对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文化程度、留守老人和儿童等不同群体的多元化需求,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文化服务。

送政策、送文化、送教育、送科技、送法治、送医疗……随着全县22家单位的加入,“背篼图书馆”“最后一公里”的基层服务队伍更加壮大、内容更加丰富。

交通改善后,“背篼图书馆”可以“开”到村村寨寨。 人民网记者 庄志斌摄

交通改善后,“背篼图书馆”可以“开”到村村寨寨。 人民网记者 庄志斌摄

2023年1月,大关县“背篼图书馆”入选第四批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成为22个案例之一。2023年4月,“背篼图书馆”成功入选2022—2023年全民阅读优秀项目,成为全国的15个项目之一、云南省唯一。

大山挡住了路,却挡不住渴望知识的心。“背篼图书馆”基层工作者和志愿者们无畏艰辛、翻越高山,此程披星戴月,换得光辉岁月,为深居深山的群众送去知识、送去致富的本领。

地处磅礴乌蒙腹地的云南省昭通市大关县,下辖8镇1乡,居住着汉、苗、回、彝等22个民族共29.02万人。

山高谷深、沟壑纵横、道路崎岖、全县没有一平方公里的平地,这里常年云雾缭绕,是中国著名的“筇竹之乡”。如桃花源般为世人所赞叹的美景背后,却是交通闭塞、经济滞后,教育发展、科技致富等方面较为落后,特别是在不通公路的边远村落,群众对文化知识的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满足。

2016年10月“背篼图书馆”去往悦乐镇新寨村海坝小组。受访者供图

“背篼图书馆”去往悦乐镇新寨村海坝小组(摄于2016年10月)。受访者供图

不通公路、与山外隔绝……大关县从县情出发,2016年独创“流动的书香——背篼图书馆”。七年来,一批又一批基层工作者、志愿者用他们或坚实或瘦弱的背脊背起背篼,无惧风霜雨雪、寒来暑往、穿越崇山峻岭,为大山深处的大关县各族群众送去宝贵的“精神食粮”,用背篼“背”出了一条扶贫扶志(智)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新路子,助力乡村振兴发展,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2018年2月“背篼图书馆”去往玉碗镇何家坡。 受访者供图

“背篼图书馆”去往玉碗镇何家坡(摄于2018年2月)。 受访者供图

2016年,大关县玉碗镇唯一不通公路的何家坡村民小组成为“背篼图书馆”的试点。这里山高坡陡,一条嵌在陡坡上不足50厘米宽的小道是通往山外的“交通要道”。而居住在此的50户人家,多数为苗族,会说汉语的成年人寥寥无几。

为破解何家坡村民文化需求难题,基层工作者、志愿者们用背篼背着为村民精心准备的图书、收音机等,手脚并用走到何家坡,带领苗族同胞看书、学汉语,受到了他们的欢迎。

2016年10月,悦乐镇新寨村海坝小组的孩子们阅读“背篼图书馆”送去的儿童书籍。 受访者供图

悦乐镇新寨村海坝小组的孩子们阅读“背篼图书馆”送去的儿童书籍(摄于2016年10月)。 受访者供图

在蜿蜒的山间小道间传递希望,给追光寻梦的孩子们打开一扇窗。刘向群是何家坡第一个大学生。2016年,她从“背篼图书馆”里第一次读到了教科书以外的课外书,度过了一个在书海中徜徉的暑假。如今,刘向群回到何家坡担任社区干部,她想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更多的人——读书能改变人的一生。

漂坝村林区小学五年级学生张雨琦是“背篼图书馆”的忠实读者,她从丰富的课外书中了解山外的世界,文字给她的想象力插上腾飞的翅膀。

2023年5月升级版的“背篼图书馆“走进天星镇绿南村小学。 受访者供图

升级版的“背篼图书馆“走进天星镇绿南村小学(摄于2023年5月)。 受访者供图

硬化道路通到大关县的各个村寨,连接起山里和山外,村民的土地和世界,孩子们的眼前和未来。

大关县深山里的群众,还需要“背篼图书馆”吗?

答案是,需要!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乡村更需要公共文化服务。

如今,大关县在全县16个偏远农村建起固定的图书馆,配备1个书柜700册图书。背篼升级成容量更大、速度更快的“流动图书车”。

“背篼图书馆”工作服务队针对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文化程度、留守老人和儿童等不同群体的多元化需求,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文化服务。

送政策、送文化、送教育、送科技、送法治、送医疗……随着全县22家单位的加入,“背篼图书馆”“最后一公里”的基层服务队伍更加壮大、内容更加丰富。

交通改善后,“背篼图书馆”可以“开”到村村寨寨。 人民网记者 庄志斌摄

交通改善后,“背篼图书馆”可以“开”到村村寨寨。 人民网记者 庄志斌摄

2023年1月,大关县“背篼图书馆”入选第四批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成为22个案例之一。2023年4月,“背篼图书馆”成功入选2022—2023年全民阅读优秀项目,成为全国的15个项目之一、云南省唯一。

大山挡住了路,却挡不住渴望知识的心。“背篼图书馆”基层工作者和志愿者们无畏艰辛、翻越高山,此程披星戴月,换得光辉岁月,为深居深山的群众送去知识、送去致富的本领。

(责任编辑:木胜玉)
分享到:
领导留言板客户端下载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