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云南

集本草之大成 实中华之重宝(子曰诗云)

2024-01-05 08:25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熊 建

公元1590年的一天,江苏太仓弇山园,主人王世贞迎来一位年迈的远方来客。

贵为文坛领袖,王世贞对来人赞不绝口:“睟然貌也,癯然身也,津津然谭议也,真北斗以南一人。”意思是此人外貌温润,身材清瘦,言谈很有内涵,真是天下第一流的人物。

能让大文豪如此动容的人,正是湖北蕲春李时珍,时年73岁。此番前来,李时珍别的没拿,只带着他的书稿——《本草纲目》,希望王世贞能写一篇序,好提升此书的知名度。

王世贞慨然应允,留李时珍在家里住了几天,写序称这部书“博而不繁,详而有要,综核究竟,直窥渊海”,不仅是一部医书,“实性理之精微,格物之通典,帝王之秘箓,臣民之重宝也”。

这个评价并不过分,对得起李时珍几十年的付出。

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是一名医生。20岁那年,李时珍罹患肺痨,就是他父亲治好的。李时珍事后感叹:用药对症,就好像鼓槌敲在鼓上一样,立刻发出声响,“医中之妙,有如此哉”!从此,他对祖国医药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23岁时,李时珍第三次参加乡试不中,从此不再留心举业,而是发奋读书,所谓“读书十年,不出户庭”。同时,他专心钻研医学,和父亲一起出诊。时人称赞李时珍:“千里就药于门,立活不取值(报酬)。”不光医术高明,医德也让人赞佩。

读书行医过程中,李时珍发现前人写的不少本草书,药物品种不全,还有不少错误,例如在分类上经常出现“玉石水土混同,诸虫鳞介不别”的情况;在记载药物方面,“名称多杂,或一物而析为二三,或三物而混为一品”;所绘图形也是“图与说异,两不相应,或有图无说,或有物失图,或说是图非”。总之,“其中舛误差伪遗漏,不可枚数”。于是,李时珍决心要编一部完备的本草书。

本草就是中药的意思。由于绝大多数中药都是来源于植物,其中又以草类最多,因此中药书都以“本草”命名。中国本草学有着悠久的历史,《神农本草经》是现存第一部记载药物的专书。后来各个时期都有本草著作问世,比如唐代的《新修本草》、北宋的《证类本草》。

35岁那年,李时珍开始“搜罗群籍,贯串百氏”,着手编著《本草纲目》,那年是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到了1578年,万历六年,《本草纲目》脱稿,历时26年。全书50卷,190多万字,将药物分成16部,分别是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虫、鳞、介、禽、兽、人体附着物;每一部又分成若干类,比如草部分为山草、芳草、湿草等9类,木部分成香木、乔木、灌木等6类。这样,共有62类,记载药物1892种、药方11091张,并附有动植物插图1110幅。

为写此书,李时珍先后查阅了前人医学著作800多种,“荟萃成书,复者芟之,阙者补之,讹者纠之”,并向农民、猎户、药农、铃医请教。为求准确,李时珍对《本草纲目》所要收录的药物“一一采视”,亲自采集药草、解剖动物、炼制矿物,决不人云亦云,足迹遍布湖南、湖北、安徽、江西、江苏、河北、广东、广西等许多地方。

在路上,李时珍随时随地调查研究。有一次在旅途中,他看到北方的车夫经常带着一种叫“旋花”的粉色小花,于是就向车夫请教。车夫告诉他,这是“暮归煎汤”饮用的。因为他们是干力气活儿的,这草每晚煎汤喝下,可以舒筋活血、补气长力。于是李时珍就记录下来,在《本草纲目》中写道:过去医书中旋花“益气续筋之说,尤可证矣”。

在如此严谨的治学态度下,《本草纲目》纠正了不少前人的错误。比如,南朝陶弘景在《神农本草经集注》中写道:穿山甲会在水边张开鳞甲装死,引诱蚂蚁爬入它的鳞甲,等蚂蚁爬满一身,穿山甲就收起甲片钻入水中,张开鳞甲,结果蚂蚁都浮出水面,它就“接而食之”。

真是这么回事吗?李时珍不轻信。在猎人帮助下,他抓到一只穿山甲,解剖之,在其胃中发现一升多蚂蚁。经过实地考察,李时珍发现,穿山甲虽然吃蚂蚁,但不是像陶弘景说的那种吃法,而是直接挖掘蚁穴,用细长的舌头进行舐食。

此外,《本草纲目》记录了不少新药。比如三七,历代本草书都没有提到。李时珍在行医中发现这种药治疗跌仆损伤的功效很突出,就收入书中,详细记述了其药用价值,指出无论对出血还是淤血都很有效,只要把它嚼烂敷在伤口上,出血立马就能停止,青肿也随即消散。

除了在中药学上取得了巨大成就,《本草纲目》在文学叙事上的高超技巧也不遑多让。书中解释禽、鱼、花、果的很多篇章,都是优美的散文。其中有一条解释李子,李时珍只用了180多个字,就把十几种李子的不同形态、气味、颜色、产地、产时讲得清清楚楚。

为了完成这一巨著,李时珍动员了全家,包括他的4个儿子、4个孙子,以及门人弟子参加这一工作。功不唐捐,《本草纲目》一经刊印,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话说,就是“业医者无不家有一编”,真正是泽被后世,救人无数,当得起“盖集本草之大成者无过于此矣”的评价。

公元1590年的一天,江苏太仓弇山园,主人王世贞迎来一位年迈的远方来客。

贵为文坛领袖,王世贞对来人赞不绝口:“睟然貌也,癯然身也,津津然谭议也,真北斗以南一人。”意思是此人外貌温润,身材清瘦,言谈很有内涵,真是天下第一流的人物。

能让大文豪如此动容的人,正是湖北蕲春李时珍,时年73岁。此番前来,李时珍别的没拿,只带着他的书稿——《本草纲目》,希望王世贞能写一篇序,好提升此书的知名度。

王世贞慨然应允,留李时珍在家里住了几天,写序称这部书“博而不繁,详而有要,综核究竟,直窥渊海”,不仅是一部医书,“实性理之精微,格物之通典,帝王之秘箓,臣民之重宝也”。

这个评价并不过分,对得起李时珍几十年的付出。

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是一名医生。20岁那年,李时珍罹患肺痨,就是他父亲治好的。李时珍事后感叹:用药对症,就好像鼓槌敲在鼓上一样,立刻发出声响,“医中之妙,有如此哉”!从此,他对祖国医药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23岁时,李时珍第三次参加乡试不中,从此不再留心举业,而是发奋读书,所谓“读书十年,不出户庭”。同时,他专心钻研医学,和父亲一起出诊。时人称赞李时珍:“千里就药于门,立活不取值(报酬)。”不光医术高明,医德也让人赞佩。

读书行医过程中,李时珍发现前人写的不少本草书,药物品种不全,还有不少错误,例如在分类上经常出现“玉石水土混同,诸虫鳞介不别”的情况;在记载药物方面,“名称多杂,或一物而析为二三,或三物而混为一品”;所绘图形也是“图与说异,两不相应,或有图无说,或有物失图,或说是图非”。总之,“其中舛误差伪遗漏,不可枚数”。于是,李时珍决心要编一部完备的本草书。

本草就是中药的意思。由于绝大多数中药都是来源于植物,其中又以草类最多,因此中药书都以“本草”命名。中国本草学有着悠久的历史,《神农本草经》是现存第一部记载药物的专书。后来各个时期都有本草著作问世,比如唐代的《新修本草》、北宋的《证类本草》。

35岁那年,李时珍开始“搜罗群籍,贯串百氏”,着手编著《本草纲目》,那年是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到了1578年,万历六年,《本草纲目》脱稿,历时26年。全书50卷,190多万字,将药物分成16部,分别是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虫、鳞、介、禽、兽、人体附着物;每一部又分成若干类,比如草部分为山草、芳草、湿草等9类,木部分成香木、乔木、灌木等6类。这样,共有62类,记载药物1892种、药方11091张,并附有动植物插图1110幅。

为写此书,李时珍先后查阅了前人医学著作800多种,“荟萃成书,复者芟之,阙者补之,讹者纠之”,并向农民、猎户、药农、铃医请教。为求准确,李时珍对《本草纲目》所要收录的药物“一一采视”,亲自采集药草、解剖动物、炼制矿物,决不人云亦云,足迹遍布湖南、湖北、安徽、江西、江苏、河北、广东、广西等许多地方。

在路上,李时珍随时随地调查研究。有一次在旅途中,他看到北方的车夫经常带着一种叫“旋花”的粉色小花,于是就向车夫请教。车夫告诉他,这是“暮归煎汤”饮用的。因为他们是干力气活儿的,这草每晚煎汤喝下,可以舒筋活血、补气长力。于是李时珍就记录下来,在《本草纲目》中写道:过去医书中旋花“益气续筋之说,尤可证矣”。

在如此严谨的治学态度下,《本草纲目》纠正了不少前人的错误。比如,南朝陶弘景在《神农本草经集注》中写道:穿山甲会在水边张开鳞甲装死,引诱蚂蚁爬入它的鳞甲,等蚂蚁爬满一身,穿山甲就收起甲片钻入水中,张开鳞甲,结果蚂蚁都浮出水面,它就“接而食之”。

真是这么回事吗?李时珍不轻信。在猎人帮助下,他抓到一只穿山甲,解剖之,在其胃中发现一升多蚂蚁。经过实地考察,李时珍发现,穿山甲虽然吃蚂蚁,但不是像陶弘景说的那种吃法,而是直接挖掘蚁穴,用细长的舌头进行舐食。

此外,《本草纲目》记录了不少新药。比如三七,历代本草书都没有提到。李时珍在行医中发现这种药治疗跌仆损伤的功效很突出,就收入书中,详细记述了其药用价值,指出无论对出血还是淤血都很有效,只要把它嚼烂敷在伤口上,出血立马就能停止,青肿也随即消散。

除了在中药学上取得了巨大成就,《本草纲目》在文学叙事上的高超技巧也不遑多让。书中解释禽、鱼、花、果的很多篇章,都是优美的散文。其中有一条解释李子,李时珍只用了180多个字,就把十几种李子的不同形态、气味、颜色、产地、产时讲得清清楚楚。

为了完成这一巨著,李时珍动员了全家,包括他的4个儿子、4个孙子,以及门人弟子参加这一工作。功不唐捐,《本草纲目》一经刊印,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话说,就是“业医者无不家有一编”,真正是泽被后世,救人无数,当得起“盖集本草之大成者无过于此矣”的评价。

(责任编辑:木胜玉)
分享到:
领导留言板客户端下载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