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贵州>地方联播

双河洞又有新发现!绥阳全力推动双河洞申报世界自然遗产

2024-04-14 08:51 人民网-贵州频道  

4月13日,绥阳双河洞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科考传来好消息,由贵州师范大学喀斯特研究院教授、国家林草局世界遗产专家委员会副秘书长肖时珍,贵州科学院山地资源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王德远等组成的专家科考队在双河洞洞系一上层支洞考察时,新发现一处熊猫化石遗迹。

卷曲石 绥阳县委宣传部供图

卷曲石。绥阳县委宣传部供图

4月9日至4月12日,来自国家林草局世界遗产专家委员会、贵州师范大学喀斯特研究院、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等机构和院校的相关专家组建的科考队伍,在绥阳县开展了历时4天的双河洞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科考活动。

山王洞 绥阳县委宣传部供图

山王洞。绥阳县委宣传部供图

此次科考活动以双河洞申报世界自然遗产为切入点,通过现场观测,对双河洞系统的多个洞穴进行地质地貌、生态系统、动植物等科学资料的初步勘探和考察,为后续双河洞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的有序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申遗科考现场 李前勇 .摄

申遗科考现场。李前勇摄

作为中国最大溶洞群,双河洞是世界重要的碳酸溶岩沉积区,是喀斯特地质地貌的典型呈现。洞内结构复杂,水洞、旱洞并存,洞挨洞、洞连洞,洞上有洞、洞下有洞、洞中套洞,是名副其实的地下洞穴迷宫。

申遗科考现场 李前勇 摄

申遗科考现场。李前勇摄

4天时间里,科考专家们辗转数百公里,穿梭在各大洞穴中,当有所发现时,现场便就地展开科学论证。“双河洞能够在6亿年的时光里,形成如此立体的网络空间系统,并且和地表河流水系紧密相连,很符合世界自然遗产价值方面的论证和研究。我认为双河洞是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很有亮点、极具潜力的一个项目。”北京大学教授、国家林草局世界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李江海说。

申遗科考现场 娄云霄 摄.

申遗科考现场。娄云霄摄

双河洞不仅随处可见石瀑布、石旗、卷曲石、石膏晶花等形态,还有久负盛名的地下河、地下瀑布、地下梯田等,组成了一个既错综复杂又具有美学价值的系统。此外,犀牛、熊猫化石等众多洞穴生物多样性的展现,也让科考专家们为之惊叹。

晶花石 绥阳县委宣传部供图.

晶花石。绥阳县委宣传部供图

“可以说绥阳的生态资源是非常好的!”国家林草局世界遗产专家委员会副秘书长刘保党说,“双河洞目前的长度位居全球第三,而且在白云岩和天青石这两个类别上是全球第一,这两个指标预示着它就已经是世界级了。所以,下一步我们会从申报世界遗产的策略和技术路径以及基础科学研究等方面加快步伐,力争早日转化为实际成果。”

双河洞 晶花石 绥阳县委宣传部供图

双河洞 晶花石。绥阳县委宣传部供图

据专家团队介绍,在此次申遗科考中新发现的主要是部分熊猫骨骼和牙齿化石,从牙齿的磨蚀程度来推测,为一成年熊猫个体,具体生活年代还需要经过专业检测后才能确定。

熊猫化石。贵州师范大学魏炜供图

熊猫化石。贵州师范大学魏炜供图

据悉,自1988年以来,双河洞已历经22次国际联合科学考察,截止2023年9月,双河洞连通长度刷新至409.9公里,纵深刷新至912米,位居世界第三长洞、亚洲第一长洞。自开展科学考察以来,双河洞目前已陆续发现43具大熊猫个体化石,其中最老的个体距今至少10万年,最年轻的距今仅数百年,是除现生大熊猫生活区域外最晚的实物记录,表明数百年前这里还有大熊猫生活。双河洞内接连发现熊猫化石遗迹,这对双河洞在申报世界自然遗产过程中的古地质环境、动植物生存条件等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绥阳县融媒体中心)

4月13日,绥阳双河洞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科考传来好消息,由贵州师范大学喀斯特研究院教授、国家林草局世界遗产专家委员会副秘书长肖时珍,贵州科学院山地资源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王德远等组成的专家科考队在双河洞洞系一上层支洞考察时,新发现一处熊猫化石遗迹。

卷曲石 绥阳县委宣传部供图

卷曲石。绥阳县委宣传部供图

4月9日至4月12日,来自国家林草局世界遗产专家委员会、贵州师范大学喀斯特研究院、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等机构和院校的相关专家组建的科考队伍,在绥阳县开展了历时4天的双河洞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科考活动。

山王洞 绥阳县委宣传部供图

山王洞。绥阳县委宣传部供图

此次科考活动以双河洞申报世界自然遗产为切入点,通过现场观测,对双河洞系统的多个洞穴进行地质地貌、生态系统、动植物等科学资料的初步勘探和考察,为后续双河洞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的有序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申遗科考现场 李前勇 .摄

申遗科考现场。李前勇摄

作为中国最大溶洞群,双河洞是世界重要的碳酸溶岩沉积区,是喀斯特地质地貌的典型呈现。洞内结构复杂,水洞、旱洞并存,洞挨洞、洞连洞,洞上有洞、洞下有洞、洞中套洞,是名副其实的地下洞穴迷宫。

申遗科考现场 李前勇 摄

申遗科考现场。李前勇摄

4天时间里,科考专家们辗转数百公里,穿梭在各大洞穴中,当有所发现时,现场便就地展开科学论证。“双河洞能够在6亿年的时光里,形成如此立体的网络空间系统,并且和地表河流水系紧密相连,很符合世界自然遗产价值方面的论证和研究。我认为双河洞是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很有亮点、极具潜力的一个项目。”北京大学教授、国家林草局世界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李江海说。

申遗科考现场 娄云霄 摄.

申遗科考现场。娄云霄摄

双河洞不仅随处可见石瀑布、石旗、卷曲石、石膏晶花等形态,还有久负盛名的地下河、地下瀑布、地下梯田等,组成了一个既错综复杂又具有美学价值的系统。此外,犀牛、熊猫化石等众多洞穴生物多样性的展现,也让科考专家们为之惊叹。

晶花石 绥阳县委宣传部供图.

晶花石。绥阳县委宣传部供图

“可以说绥阳的生态资源是非常好的!”国家林草局世界遗产专家委员会副秘书长刘保党说,“双河洞目前的长度位居全球第三,而且在白云岩和天青石这两个类别上是全球第一,这两个指标预示着它就已经是世界级了。所以,下一步我们会从申报世界遗产的策略和技术路径以及基础科学研究等方面加快步伐,力争早日转化为实际成果。”

双河洞 晶花石 绥阳县委宣传部供图

双河洞 晶花石。绥阳县委宣传部供图

据专家团队介绍,在此次申遗科考中新发现的主要是部分熊猫骨骼和牙齿化石,从牙齿的磨蚀程度来推测,为一成年熊猫个体,具体生活年代还需要经过专业检测后才能确定。

熊猫化石。贵州师范大学魏炜供图

熊猫化石。贵州师范大学魏炜供图

据悉,自1988年以来,双河洞已历经22次国际联合科学考察,截止2023年9月,双河洞连通长度刷新至409.9公里,纵深刷新至912米,位居世界第三长洞、亚洲第一长洞。自开展科学考察以来,双河洞目前已陆续发现43具大熊猫个体化石,其中最老的个体距今至少10万年,最年轻的距今仅数百年,是除现生大熊猫生活区域外最晚的实物记录,表明数百年前这里还有大熊猫生活。双河洞内接连发现熊猫化石遗迹,这对双河洞在申报世界自然遗产过程中的古地质环境、动植物生存条件等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绥阳县融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李永馨)
分享到:

查看全部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