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江苏>社会

人民日报丨南京市博物馆综合业务部副主任朱晓雪:“博物馆展陈应是活生生、有温度的”

2024-04-14 07:55 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姚雪青

《人民日报》2024年4月14日06版 版面截图

《人民日报》2024年4月14日06版 版面截图

朱晓雪在查看展线文物状况。 井 然摄

朱晓雪在查看展线文物状况。 井 然摄

原题:投身博物馆事业的年轻人(青春派)

一座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博物馆,承载的是历史记忆,传承的是绵长文脉。近年来,在博物馆品质提升、策展、文物保护等方面,年轻人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博物馆事业发展注入青春活力。记者采访了投身博物馆事业的年轻人,听他们讲述自己的奋斗故事。

——编 者

朱晓雪:

“博物馆展陈不应是冷冰冰、教条式的,而应是活生生、有温度的”

用红、黑、黄3种颜色的水笔,在几十页厚的策展文本上一字一句修改调整;打开电脑,撰写“文物商借函”,发往兄弟博物馆,更新文物清单……眼下,江苏南京市博物馆综合业务部副主任朱晓雪,正在为即将于今年7月正式展出的“南北朝历史文化特展”做准备。

1988年出生的朱晓雪,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牵头策划这项特展也与她的专业有关。“从汉到唐,中华文明发展到了一个高峰,这是通过对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文化的兼收并蓄、融合互鉴而来。其中,南北朝历史时间较短,不被大众熟知,但对六朝古都南京、对中华文明发展都有着深远影响。”朱晓雪说,举办展览的目的就是让这段历史更好地“被看见”。

学生时代的朱晓雪就是个爱看展的姑娘,在她看来,“博物馆展陈不应是冷冰冰、教条式的,而应是活生生、有温度的,成为连接参观者与历史文化的桥梁”。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她深入学习了《魏晋南北朝唐宋考古文稿辑丛》《北魏平城时代》《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等学术专著,在提升自身积累的基础上不断修改策展文稿,删除了一些“板着脸”的部分,代之以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内容。

什么样的文物合适展出?“计划展出近200件文物,南朝展品依托南京出土的近百件文物,北朝展品要去各地商借。文物和文字不能是‘两张皮’,文物和文物之间、文物和文本之间要能‘对上话’,让参观者穿越时空、触摸这段历史。”朱晓雪忙碌的另一件事就是文物商借。要知道这个主题下有哪些文物、分别在哪里、有没有在展出等,需要策展人不仅从博物馆的图录中搜集展陈信息,还要从订阅的学术期刊上了解它们的前世今生。

为了讲好文物故事,朱晓雪查阅考古信息,“看中”了一组南朝画像砖,最初以为在常州博物馆,经过追踪,发现在常州市武进区博物馆。“这件文物具有鲜明的南朝地域特色,展现了南朝时期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创新。我们已写好了商借函,计划近期前往沟通,但也做好了准备——还有备选方案,以馆内同类型的文物替代。”朱晓雪说。

在南京市博物馆,刚刚举办过的“中国龙——甲辰年贺岁展”,也是朱晓雪和同事们一起策划的。生肖展是各博物馆“春节档”的常见主题展,怎样在同台竞技中更胜一筹?朱晓雪的秘籍是“新”。

首先,文物是“新”的。“我们立足馆藏,挖掘很少露面或从未展出的文物,让库房中沉睡的文物活起来。”朱晓雪说,光有展品还不够,吸引年轻人的创意来自于蕴含巧思的互动环节:序厅醒目位置有个“生肖大转盘”,将十二时辰与十二生肖排序的传说对应起来,让不同属相的参观者都有体验感;展厅中还设置了“翻板装置”,上面画着与龙的各部位相似的动物,例如龙角像鹿、鳞片像鲤鱼、爪子像老鹰,小朋友们将翻板翻过来就完成了龙的拼图;尾厅中还设有年轻人喜爱的“盖章打卡点”,设计师打造了龙年图文印章,供游客印在展厅贴纸上表达新春祝福,也可以印在笔记本上带回家。

值得一提的是,在尾厅中有一面“寻龙记”的主题照片墙,上面是博物馆中的“龙”——这座博物馆本身就是古建,屋顶上的吻兽、大门上的铺首、八字墙上的砖雕等,都有满满的“龙”元素,等待参观者探索、发现。“通过这个‘彩蛋’,展陈从展厅里延伸到展厅外,增强了青少年与博物馆的链接。”朱晓雪自豪地说,贺岁展期间的观众量比预期增加了60%,博物馆迎来开门红。

在朱晓雪所在部门,平均年龄34岁的策展人不断用自己的创意激活博物馆展览的新意。去年,南京全市博物馆参观人次超过3000万。“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更多人爱上博物馆。”朱晓雪说。

《人民日报》2024年4月14日06版 版面截图

《人民日报》2024年4月14日06版 版面截图

朱晓雪在查看展线文物状况。 井 然摄

朱晓雪在查看展线文物状况。 井 然摄

原题:投身博物馆事业的年轻人(青春派)

一座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博物馆,承载的是历史记忆,传承的是绵长文脉。近年来,在博物馆品质提升、策展、文物保护等方面,年轻人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博物馆事业发展注入青春活力。记者采访了投身博物馆事业的年轻人,听他们讲述自己的奋斗故事。

——编 者

朱晓雪:

“博物馆展陈不应是冷冰冰、教条式的,而应是活生生、有温度的”

用红、黑、黄3种颜色的水笔,在几十页厚的策展文本上一字一句修改调整;打开电脑,撰写“文物商借函”,发往兄弟博物馆,更新文物清单……眼下,江苏南京市博物馆综合业务部副主任朱晓雪,正在为即将于今年7月正式展出的“南北朝历史文化特展”做准备。

1988年出生的朱晓雪,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牵头策划这项特展也与她的专业有关。“从汉到唐,中华文明发展到了一个高峰,这是通过对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文化的兼收并蓄、融合互鉴而来。其中,南北朝历史时间较短,不被大众熟知,但对六朝古都南京、对中华文明发展都有着深远影响。”朱晓雪说,举办展览的目的就是让这段历史更好地“被看见”。

学生时代的朱晓雪就是个爱看展的姑娘,在她看来,“博物馆展陈不应是冷冰冰、教条式的,而应是活生生、有温度的,成为连接参观者与历史文化的桥梁”。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她深入学习了《魏晋南北朝唐宋考古文稿辑丛》《北魏平城时代》《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等学术专著,在提升自身积累的基础上不断修改策展文稿,删除了一些“板着脸”的部分,代之以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内容。

什么样的文物合适展出?“计划展出近200件文物,南朝展品依托南京出土的近百件文物,北朝展品要去各地商借。文物和文字不能是‘两张皮’,文物和文物之间、文物和文本之间要能‘对上话’,让参观者穿越时空、触摸这段历史。”朱晓雪忙碌的另一件事就是文物商借。要知道这个主题下有哪些文物、分别在哪里、有没有在展出等,需要策展人不仅从博物馆的图录中搜集展陈信息,还要从订阅的学术期刊上了解它们的前世今生。

为了讲好文物故事,朱晓雪查阅考古信息,“看中”了一组南朝画像砖,最初以为在常州博物馆,经过追踪,发现在常州市武进区博物馆。“这件文物具有鲜明的南朝地域特色,展现了南朝时期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创新。我们已写好了商借函,计划近期前往沟通,但也做好了准备——还有备选方案,以馆内同类型的文物替代。”朱晓雪说。

在南京市博物馆,刚刚举办过的“中国龙——甲辰年贺岁展”,也是朱晓雪和同事们一起策划的。生肖展是各博物馆“春节档”的常见主题展,怎样在同台竞技中更胜一筹?朱晓雪的秘籍是“新”。

首先,文物是“新”的。“我们立足馆藏,挖掘很少露面或从未展出的文物,让库房中沉睡的文物活起来。”朱晓雪说,光有展品还不够,吸引年轻人的创意来自于蕴含巧思的互动环节:序厅醒目位置有个“生肖大转盘”,将十二时辰与十二生肖排序的传说对应起来,让不同属相的参观者都有体验感;展厅中还设置了“翻板装置”,上面画着与龙的各部位相似的动物,例如龙角像鹿、鳞片像鲤鱼、爪子像老鹰,小朋友们将翻板翻过来就完成了龙的拼图;尾厅中还设有年轻人喜爱的“盖章打卡点”,设计师打造了龙年图文印章,供游客印在展厅贴纸上表达新春祝福,也可以印在笔记本上带回家。

值得一提的是,在尾厅中有一面“寻龙记”的主题照片墙,上面是博物馆中的“龙”——这座博物馆本身就是古建,屋顶上的吻兽、大门上的铺首、八字墙上的砖雕等,都有满满的“龙”元素,等待参观者探索、发现。“通过这个‘彩蛋’,展陈从展厅里延伸到展厅外,增强了青少年与博物馆的链接。”朱晓雪自豪地说,贺岁展期间的观众量比预期增加了60%,博物馆迎来开门红。

在朱晓雪所在部门,平均年龄34岁的策展人不断用自己的创意激活博物馆展览的新意。去年,南京全市博物馆参观人次超过3000万。“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更多人爱上博物馆。”朱晓雪说。

(责任编辑:黄竹岩)
分享到:

查看全部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