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29 15:10 人民网-贵州频道
9月26日,全国生态综合补偿工作现场会在贵州铜仁市江口县举行,会上江口县委书记曹勇以“探索生态补偿、发展生态旅游”为题,深入总结该县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底线,抢抓全国生态综合补偿试点机遇,积极探索生态保护补偿、发展补偿和市场化补偿机制,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助推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江口县积极探索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厚植生态旅游底色,将生态保护补偿纳入“十四五”规划,构建全方位生态保护体系,全力守好生态底线,持续拓宽“生态美”向“旅游旺”“经济兴”“百姓富”转化路径。
生态补偿推动“生态美”转化“旅游旺”。
强化生态空间保护。依据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区、太平河省级风景名胜区等保护红线,构建“多规合一”生态空间保护体系,统筹各类资金开展生态空间保护补偿,进一步强化生态保护源头管控,守好1869平方公里生态安全底线。
整合资金6000余万元,采取易地搬迁、耕地租赁、林地赎买等方式,对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地核心区143户居民移民搬迁到区外,建成坝干、小河等特色旅游村寨,引导群众从以伐林、烧炭、捕猎、打鱼等“靠山吃山谋生”向“发展旅游服务为业”转变。
强化生态资源保护。构建县、乡、村三级联动生态保护体系,完善生态保护补偿资金使用方式,优化设置生态管护公益岗位,每年发放资金1830万元聘请护林员全面实行网格化巡山护林,年发放生态公益林和退耕还林补偿资金1400余万元、惠及群众9904户,投入资金6.5亿元实施武陵山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全面落实“林长制”“河长制”,2023年“林长制”工作获国务院表彰激励。
生态补偿推动“生态美”转化“旅游旺”。
通过大力开展生态资源保护补偿,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7%,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9.5%以上,境内4条主要河流全部保持在Ⅱ类以上水体,空气负氧离子每立方厘米最高达4.1万个,为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强化生态权益保护。完善“保护者受益、破坏者赔偿”的利益导向机制,强化对林权、水权、矿权等权益保护,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建成渔政执法监控平台和梵净山区域数智管控平台,实现对特有鱼类保护区和梵净山区域生物多样性的实时监测;建立生态环境联动执法机制,设立梵净山环境保护法庭、生态环保检察室,依法打击盗猎野生动物、盗伐林木、破坏文化遗产等行为,为文化旅游资源保护提供司法保障。
目前,累计受理环境资源类案件282件,审结279件,责令实施生态修复126件,缴纳生态修复资金71万元;“梵净山金顶刻字”案入选2023年全国依法保护文物和文化遗产典型案例、中国十大环境司法案例。
生态补偿推动“生态美”转化“旅游旺”。
同时,聚焦“资源、客源、服务”三大要素,坚持保护和发展一体推进,制定《推动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的三十条措施》,以生态旅游为引领,积极探索生态保护与生态产业发展有机融合机制,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坚持以旅游产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设立“四化”产业发展基金,深入推进农旅、工旅、景城融合发展。
推动农旅融合发展。制定《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建立生态补偿支持乡村旅游发展机制,投入资金8000余万元,大力发展云舍、坝梅等民族文化、红色文化生态乡村旅游,建成乡村旅游重点村镇18个,年接待游客100万人次以上。制定支持家庭农场、庭院经济发展奖补政策,投入生态农业发展资金2800余万元,大力发展农耕文化,建成净河、挂扣等农旅研学基地,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以上。
推动工旅融合发展。印发《推进生态工业十大突破行动方案》,建立生态补偿支持生态工业发展机制,聚焦生态食品饮品药品,全力构建50亿级健康饮品产业体系,投入生态工业发展资金8000余万元,支持农夫山泉梵净山公司建成国家级“绿色工厂”和3A级工业旅游景区,年产值达10亿元以上,带动300余人稳定就业;依托生态抹茶建成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制定《支持抹茶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整合资金8800余万元,提质改造碾茶基地3万亩,建成世界最大抹茶单体生产车间,带动全省22个区县61家联盟茶企发展,开发“抹茶+”系列旅游商品50余个,年销售额5亿元以上,工业旅游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以上。
生态补偿推动“生态美”转化“旅游旺”。
推动景城融合发展。依托国家生态综合补偿专项资金3000万元,撬动社会资本投入1.27亿元,完成对云舍景区土家七坊、土家五馆、演艺场等旅游业态提质改造和文旅配套设施建设;引导经营主体投入资金5.2亿元,推进梵净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建设,丰富梵净山至云舍至县城沿线民宿集群、酒店餐饮、休闲康养等旅游业态,从空间上实现景城一体化;引入社会资本投入15亿元投资建设鱼粮溪国际生态旅游度假区,积极打造“梵净小城”“抹茶小城”,规划布局“抹茶街、豆腐街、酒吧街”等特色街区,全力打造旅游服务型城市。
2023年,江口县接待过夜游客108.2万人次、同比增长46.93%,云舍景区接待游客50余万人次、同比增长69.92%,云舍村人均可支配收入5.11万元、同比增长33.33%。
探索市场化补偿机制,推动旅游资源变现。坚持谁受益谁补偿原则,探索推进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打通旅游资源向经济价值转化路径。
创新设立“梵净生态账户”。组建国有企业,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在全省率先推出“梵净生态账户”,构建积分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量化评估经营主体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生态行为,赋予“梵净生态积分”金融属性,通过授信额度提升、贷款利率优惠等进行生态行为补偿,有效打通生态-金融-旅游转化通道。
目前,已建立“梵净生态账户”1万余户,赋予生态积分83.07万分,发放“生态积分”抵押贷1991笔4.79亿元,惠及经营主体956户、减少客户利息371万元,其中支持民宿发展、旅游产品开发等生态旅游产业发展687户1.98亿元。
生态补偿推动“生态美”转化“旅游旺”。
探索森林资源综合开发模式。深入推进林业碳汇和森林康养有机结合,按照林下发展康养旅游、林上开发碳汇资源的思路,编制《江口县全域森林康养总体规划》《江口县林业碳汇试点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充分利用森林资源一体推进全域森林康养建设试点和林业碳汇试点建设,建立资源变资金、资金再补偿的生态保护推进机制。
目前,江口县在全省率先完成碳汇交易第一单100万元,开发8.72万亩造林碳汇项目获CCER重启后全国第一批挂网公示,预计每年可实现碳汇交易收益380余万元,其中40%收益将用于激励补偿群众开展生态资源保护,形成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良性互动。
探索资源开发补偿。积极探索旅游资源、森林资源等生态资源开发利用补偿机制,丰富和拓展生态产业链条,明确企业对开发利用生态资源的行为进行生态补偿。目前,梵净山景区、云舍景区、亚木沟景区、鱼粮溪国际生态旅游度假区等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年均兑现生态补偿资金1000余万元。同时,每年将各类生态补偿资金再次用于生态保护和旅游开发工作,实现生态保护、生态补偿和旅游发展有机统一。(图/文 麻占江、杜叶姣)
9月26日,全国生态综合补偿工作现场会在贵州铜仁市江口县举行,会上江口县委书记曹勇以“探索生态补偿、发展生态旅游”为题,深入总结该县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底线,抢抓全国生态综合补偿试点机遇,积极探索生态保护补偿、发展补偿和市场化补偿机制,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助推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江口县积极探索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厚植生态旅游底色,将生态保护补偿纳入“十四五”规划,构建全方位生态保护体系,全力守好生态底线,持续拓宽“生态美”向“旅游旺”“经济兴”“百姓富”转化路径。
生态补偿推动“生态美”转化“旅游旺”。
强化生态空间保护。依据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区、太平河省级风景名胜区等保护红线,构建“多规合一”生态空间保护体系,统筹各类资金开展生态空间保护补偿,进一步强化生态保护源头管控,守好1869平方公里生态安全底线。
整合资金6000余万元,采取易地搬迁、耕地租赁、林地赎买等方式,对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地核心区143户居民移民搬迁到区外,建成坝干、小河等特色旅游村寨,引导群众从以伐林、烧炭、捕猎、打鱼等“靠山吃山谋生”向“发展旅游服务为业”转变。
强化生态资源保护。构建县、乡、村三级联动生态保护体系,完善生态保护补偿资金使用方式,优化设置生态管护公益岗位,每年发放资金1830万元聘请护林员全面实行网格化巡山护林,年发放生态公益林和退耕还林补偿资金1400余万元、惠及群众9904户,投入资金6.5亿元实施武陵山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全面落实“林长制”“河长制”,2023年“林长制”工作获国务院表彰激励。
生态补偿推动“生态美”转化“旅游旺”。
通过大力开展生态资源保护补偿,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7%,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9.5%以上,境内4条主要河流全部保持在Ⅱ类以上水体,空气负氧离子每立方厘米最高达4.1万个,为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强化生态权益保护。完善“保护者受益、破坏者赔偿”的利益导向机制,强化对林权、水权、矿权等权益保护,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建成渔政执法监控平台和梵净山区域数智管控平台,实现对特有鱼类保护区和梵净山区域生物多样性的实时监测;建立生态环境联动执法机制,设立梵净山环境保护法庭、生态环保检察室,依法打击盗猎野生动物、盗伐林木、破坏文化遗产等行为,为文化旅游资源保护提供司法保障。
目前,累计受理环境资源类案件282件,审结279件,责令实施生态修复126件,缴纳生态修复资金71万元;“梵净山金顶刻字”案入选2023年全国依法保护文物和文化遗产典型案例、中国十大环境司法案例。
生态补偿推动“生态美”转化“旅游旺”。
同时,聚焦“资源、客源、服务”三大要素,坚持保护和发展一体推进,制定《推动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的三十条措施》,以生态旅游为引领,积极探索生态保护与生态产业发展有机融合机制,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坚持以旅游产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设立“四化”产业发展基金,深入推进农旅、工旅、景城融合发展。
推动农旅融合发展。制定《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建立生态补偿支持乡村旅游发展机制,投入资金8000余万元,大力发展云舍、坝梅等民族文化、红色文化生态乡村旅游,建成乡村旅游重点村镇18个,年接待游客100万人次以上。制定支持家庭农场、庭院经济发展奖补政策,投入生态农业发展资金2800余万元,大力发展农耕文化,建成净河、挂扣等农旅研学基地,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以上。
推动工旅融合发展。印发《推进生态工业十大突破行动方案》,建立生态补偿支持生态工业发展机制,聚焦生态食品饮品药品,全力构建50亿级健康饮品产业体系,投入生态工业发展资金8000余万元,支持农夫山泉梵净山公司建成国家级“绿色工厂”和3A级工业旅游景区,年产值达10亿元以上,带动300余人稳定就业;依托生态抹茶建成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制定《支持抹茶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整合资金8800余万元,提质改造碾茶基地3万亩,建成世界最大抹茶单体生产车间,带动全省22个区县61家联盟茶企发展,开发“抹茶+”系列旅游商品50余个,年销售额5亿元以上,工业旅游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以上。
生态补偿推动“生态美”转化“旅游旺”。
推动景城融合发展。依托国家生态综合补偿专项资金3000万元,撬动社会资本投入1.27亿元,完成对云舍景区土家七坊、土家五馆、演艺场等旅游业态提质改造和文旅配套设施建设;引导经营主体投入资金5.2亿元,推进梵净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建设,丰富梵净山至云舍至县城沿线民宿集群、酒店餐饮、休闲康养等旅游业态,从空间上实现景城一体化;引入社会资本投入15亿元投资建设鱼粮溪国际生态旅游度假区,积极打造“梵净小城”“抹茶小城”,规划布局“抹茶街、豆腐街、酒吧街”等特色街区,全力打造旅游服务型城市。
2023年,江口县接待过夜游客108.2万人次、同比增长46.93%,云舍景区接待游客50余万人次、同比增长69.92%,云舍村人均可支配收入5.11万元、同比增长33.33%。
探索市场化补偿机制,推动旅游资源变现。坚持谁受益谁补偿原则,探索推进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打通旅游资源向经济价值转化路径。
创新设立“梵净生态账户”。组建国有企业,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在全省率先推出“梵净生态账户”,构建积分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量化评估经营主体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生态行为,赋予“梵净生态积分”金融属性,通过授信额度提升、贷款利率优惠等进行生态行为补偿,有效打通生态-金融-旅游转化通道。
目前,已建立“梵净生态账户”1万余户,赋予生态积分83.07万分,发放“生态积分”抵押贷1991笔4.79亿元,惠及经营主体956户、减少客户利息371万元,其中支持民宿发展、旅游产品开发等生态旅游产业发展687户1.98亿元。
生态补偿推动“生态美”转化“旅游旺”。
探索森林资源综合开发模式。深入推进林业碳汇和森林康养有机结合,按照林下发展康养旅游、林上开发碳汇资源的思路,编制《江口县全域森林康养总体规划》《江口县林业碳汇试点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充分利用森林资源一体推进全域森林康养建设试点和林业碳汇试点建设,建立资源变资金、资金再补偿的生态保护推进机制。
目前,江口县在全省率先完成碳汇交易第一单100万元,开发8.72万亩造林碳汇项目获CCER重启后全国第一批挂网公示,预计每年可实现碳汇交易收益380余万元,其中40%收益将用于激励补偿群众开展生态资源保护,形成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良性互动。
探索资源开发补偿。积极探索旅游资源、森林资源等生态资源开发利用补偿机制,丰富和拓展生态产业链条,明确企业对开发利用生态资源的行为进行生态补偿。目前,梵净山景区、云舍景区、亚木沟景区、鱼粮溪国际生态旅游度假区等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年均兑现生态补偿资金1000余万元。同时,每年将各类生态补偿资金再次用于生态保护和旅游开发工作,实现生态保护、生态补偿和旅游发展有机统一。(图/文 麻占江、杜叶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