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贵州>地方联播

贵州印江:党建引领“五圈融合” 擘画基层治理新蓝图

2024-10-10 15:11   

近年来,贵州省铜仁市印江自治县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为主线,以服务为宗旨,以便民为目标、以满意为标准,从精细处入手、从微小处着力,积极探索“五圈融合”新模式,将“治理圈”“阵地圈”“服务圈”“邻里圈”“活动圈”有机结合,引领多元力量融入社区治理,全面提升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绘就出和谐幸福社区的锦绣画卷。

人水和谐的宜居城市。梅亚军摄

人水和谐的宜居城市。梅亚军摄

抓牢组织联动,构筑多元“治理圈”

“我们将持续强化协同联动,形成工作合力,共同组织和引导社会力量有序有效参与基层治理,真正实现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在全县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领导协调机制专题会上,县委社会工作部作了这样的发言。

“要通过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提高精细化水平,绣出城市的品质品牌”。印江自治县持续织密织牢党的组织体系,充分发挥党组织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切实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不断健全完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领导协调机制,协调机制下设立基层社会治理、“双报到”工作、物业行业治理等6个工作组,通过协调机制加强跨部门工作统筹和协同联动。

连日来,印江自治县公立医院党建指导委员会牵头,联合县内多家医疗机构,逢赶集日便在龙津街道城中社区中心广场开展“双报到”健康义诊活动,所辖医院各党支部主动加强与社区党组织的沟通联系,结合党员自身特长,充分发挥在社区服务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体现党员“双报到”职能,为广大群众提供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真正把健康送到了群众身边。

与此同时,印江自治县积极实行“街道社区领导、党员干部示范、多方力量参与”联动工作模式,会同社区干部、网格员和驻区单位党员等共同组成网格管理服务团队,按照“网格党小组+网格管理服务团队”模式,依托“双报到”活动,全面落实党员进社区报到服务工作,报到党员结合自身专业特长,量身认领项目岗位。

城中社区党总支书记张莉娟表示:“在‘双报到’活动中,驻区单位积极参与社区工作,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党员为社区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让他们参与到社区治理当中来,提高了群众对党组织的认同感和信赖度。”

印江自治县14个城市社区共划分网格173个,组织106个县级驻区单位、3000余名党员干部常态化下沉社区参与政策理论宣讲、医疗卫生服务、心理健康疏导、专业技能培训、法律援助服务、安全维稳治理、环境卫生整治等主题活动900余场次,在携手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参与社区工作中,推动城市基层治理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优化服务设施,扩展便民“阵地圈”

党群服务中心是基层治理的现实载体,是服务党员群众的主要阵地。“要坚持为民服务宗旨,把城乡社区组织和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好,强化社区为民、便民、安民功能,做到居民有需求、社区有服务,让社区成为居民最放心、最安心的港湾。”

印江自治县峨岭街道中州社区干部对安置点搬迁市民开展禁毒宣传。梅亚军摄

印江自治县峨岭街道中州社区干部对安置点搬迁市民开展禁毒宣传。梅亚军摄

印江自治县坚持“办公面积最小化、服务功能最大化”原则,提升改造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打造功能齐全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阵地,统一规范党群服务中心功能设置,划分党群活动区、综合服务区、休闲阅览区、儿童托育区、共治议事区等功能区,优化办事窗口等各项功能布局。不断缩小服务半径,打造“15分钟服务圈”,让群众方便找、愿意来、还想来。

“社区服务中心十分温馨,办事流程也更加便捷高效,我们去便民大厅办事非常方便,几分钟就可以办完。”刚刚办理完医药费报销业务的李祥东面对城北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变化感慨地说。

现在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大厅均为“一站式”受理综合服务窗口,可提供民政、社保、残疾人保障、综治网格等公共服务,有效节省群众办事时间。服务大厅整体环境宽敞明亮、指引清晰,还放置了医用急救箱、老花镜、雨伞等用品,让办事居民享受更周全、更贴心、更直接的暖心服务,大大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据统计,全县共建立社区党群服务中心14个,并配备专职工作人员,推行“一站式”服务、“一窗式”办理,着力夯实社区服务水平和满足社区居民的多样化需求。

发挥志愿服务,深耕为民“服务圈”

社区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为民服务。

印江自治县峨岭街道中州社区干部走访搬迁群众。梅亚军摄

印江自治县峨岭街道中州社区干部走访搬迁群众。梅亚军摄

印江自治县将为群众服务功夫下在日常、融在经常,积极推动志愿服务有效融入基层治理,为居民提供丰富多样的志愿服务,推动基层治理效能不断提升。

“年纪大了,出门理发不方便,志愿者就来社区为我们理发,这种服务真是好。”龙津街道红光社区开展爱心义剪志愿服务活动,72岁的居民刘学武很是高兴。

为使志愿服务更加精细化、便民化,印江自治县立足社会民生福祉和群众最现实、最迫切、最关心的问题,整合党员、楼组长、网格员等力量,采取“以需设岗、以人定岗”的方式,组建不同服务内容的志愿者服务队伍,将志愿服务的触角深入拓展到扶弱助残、为老育幼、教育科技、卫生环保、法治宣传、社区治理、文化文艺等领域,持续性丰富社区志愿服务活动项目,同时社区根据居民反映的问题和服务内容选择相应的志愿服务小分队,从而使志愿服务更加规范,更具针对性。

印江自治县将志愿服务作为推动社区治理创新的有效载体,满足群众对志愿服务活动的多样化需求,培育志愿服务队伍112个,青年志愿者协会服务组织1家。打造了以“扬帆计划”“银龄义剪”“快乐暑假班”“青清河”“5G+5H”易地扶贫搬迁志愿服务行动等为代表的一批贴近群众的特色志愿服务项目,其中“5G+5H”易地扶贫搬迁志愿服务行动先后荣获全国第五届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全国“活水计划”最具影响力项目和突出贡献奖、全省第二届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

目前,印江自治县各社区已形成“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志愿者”的浓厚氛围,在志愿服务的实践中搭建起居民沟通交流的平台,引导居民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和社区建设中,群众逐步实现从社区治理的“观望者”到“参与者”的角色转变,形成社区共建共治的强大合力。

创建“红色物业”,营造和谐“邻里圈”

“以前小区内公共活动空间较少,居民缺少休闲锻炼的场所。在征求小区居民意见建议后,我们规划建设了社区文化广场,来这里打球、散步、跳舞的人很多,居民间的距离也拉近了。”兴民社区红色物业管理部负责人熊江介绍。

熊江还有一个身份——兴民社区党支部副书记。在兴民社区党支部的引领下,成立了小区物业管理部,打造了以社区党支部牵头,居委会、业委会、红色物业主导,与党员、业主代表、社区志愿者等多方联动为特色的“1+3+X”联动平台,形成以党组织为核心、多方共同参与的物业党建联建工作模式,实现基层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有效破解社区治理难题。

群众需求在哪里,党建工作就要跟进到哪里。印江自治县围绕培育“红色物业”工程,持续推进小区物业覆盖、业委会(物管会)组建、物业企业党组织建设,推广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居委会、业委会和物业公司三方联动服务机制,推行社区、物业企业、业主委员会人员交叉任职、双向交流。

“多了一重身份,也就多了一份责任。党支部成立后,大家都觉得工作更有方向,为小区居民提供优质服务的意识也更强了。”兴民社区支委委员兼兴民物业党支部书记杨文说道。

印江自治县社区党组织聚焦为小区居民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这一目标,各社区、物业及业委会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广泛邀请居民参与,共同探讨解决小区公共设施、环境整治等问题。同时,物业围绕设备维保、秩序维护、卫生保洁、园林绿化等10个方面,开展综合性、多样化便民服务,及时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为提升基层治理水平,持续营造和谐邻里氛围,印江自治县以“红色物业”为抓手,强化党建引领物业服务管理,在“党建+物业+”的小区治理模式下,逐步规范和完善了社区物业服务管理各项工作,打造共建共享的和谐社区。2023年,峨岭街道兴民社区荣获“全省易地扶贫搬迁物业服务管理示范社区”称号。

丰富文化生活,构建乐民“活动圈”

文化是社区的灵魂。印江自治县注重文化建设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积极组织各类文体活动。峨岭街道城东社区党支部组织社区党员在各社区广场巡回开展了“七一”建党节文艺汇演活动,打金钱杆、土家高腔山歌、花灯小戏、唢呐表演等节目应接不暇,社区的党员各展所长,以丰富多彩的活动表达他们对党的诚挚祝福。

印江自治县兴民社区居民茶余饭后自娱自乐。梅亚军摄

印江自治县兴民社区居民茶余饭后自娱自乐。梅亚军摄

城东社区党支部书记杨明芬认为:“社区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各类思想教育引导,宣教活动就要多元化,我们将最新的方针政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传达给社区居民,凝心聚力党员群众力量,共同将社区建设得更加美好。”

印江自治县立足党员教育最优化、群众教育普及化、思想引领具体化,不断丰富社区教育资源,多渠道厚植党员群众教育,因人施教实行分类学习教育,让党员在学思践悟中提高为民服务能力,真正将居民教育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引领广大居民不断强化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参与基层社会自治,切实发挥党员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领头雁”作用。

不仅仅是城东社区如此,印江自治县各社区党组织依托“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活动载体,聚焦春节、端午、重阳等重要传统节日,有形有感有效地开展各类群众性宣教活动,社区居民的“生活圈”愈加丰富,人人参与治理的氛围越来越浓。截至目前,各社区开展了“文化进万家·乡园书画室”“传承红色基因·续写时代华章”“美丽无限·舞动印江”等群众教育宣教活动达30余场。(图/文 龙家艳、梅亚军)

近年来,贵州省铜仁市印江自治县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为主线,以服务为宗旨,以便民为目标、以满意为标准,从精细处入手、从微小处着力,积极探索“五圈融合”新模式,将“治理圈”“阵地圈”“服务圈”“邻里圈”“活动圈”有机结合,引领多元力量融入社区治理,全面提升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绘就出和谐幸福社区的锦绣画卷。

人水和谐的宜居城市。梅亚军摄

人水和谐的宜居城市。梅亚军摄

抓牢组织联动,构筑多元“治理圈”

“我们将持续强化协同联动,形成工作合力,共同组织和引导社会力量有序有效参与基层治理,真正实现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在全县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领导协调机制专题会上,县委社会工作部作了这样的发言。

“要通过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提高精细化水平,绣出城市的品质品牌”。印江自治县持续织密织牢党的组织体系,充分发挥党组织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切实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不断健全完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领导协调机制,协调机制下设立基层社会治理、“双报到”工作、物业行业治理等6个工作组,通过协调机制加强跨部门工作统筹和协同联动。

连日来,印江自治县公立医院党建指导委员会牵头,联合县内多家医疗机构,逢赶集日便在龙津街道城中社区中心广场开展“双报到”健康义诊活动,所辖医院各党支部主动加强与社区党组织的沟通联系,结合党员自身特长,充分发挥在社区服务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体现党员“双报到”职能,为广大群众提供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真正把健康送到了群众身边。

与此同时,印江自治县积极实行“街道社区领导、党员干部示范、多方力量参与”联动工作模式,会同社区干部、网格员和驻区单位党员等共同组成网格管理服务团队,按照“网格党小组+网格管理服务团队”模式,依托“双报到”活动,全面落实党员进社区报到服务工作,报到党员结合自身专业特长,量身认领项目岗位。

城中社区党总支书记张莉娟表示:“在‘双报到’活动中,驻区单位积极参与社区工作,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党员为社区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让他们参与到社区治理当中来,提高了群众对党组织的认同感和信赖度。”

印江自治县14个城市社区共划分网格173个,组织106个县级驻区单位、3000余名党员干部常态化下沉社区参与政策理论宣讲、医疗卫生服务、心理健康疏导、专业技能培训、法律援助服务、安全维稳治理、环境卫生整治等主题活动900余场次,在携手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参与社区工作中,推动城市基层治理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优化服务设施,扩展便民“阵地圈”

党群服务中心是基层治理的现实载体,是服务党员群众的主要阵地。“要坚持为民服务宗旨,把城乡社区组织和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好,强化社区为民、便民、安民功能,做到居民有需求、社区有服务,让社区成为居民最放心、最安心的港湾。”

印江自治县峨岭街道中州社区干部对安置点搬迁市民开展禁毒宣传。梅亚军摄

印江自治县峨岭街道中州社区干部对安置点搬迁市民开展禁毒宣传。梅亚军摄

印江自治县坚持“办公面积最小化、服务功能最大化”原则,提升改造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打造功能齐全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阵地,统一规范党群服务中心功能设置,划分党群活动区、综合服务区、休闲阅览区、儿童托育区、共治议事区等功能区,优化办事窗口等各项功能布局。不断缩小服务半径,打造“15分钟服务圈”,让群众方便找、愿意来、还想来。

“社区服务中心十分温馨,办事流程也更加便捷高效,我们去便民大厅办事非常方便,几分钟就可以办完。”刚刚办理完医药费报销业务的李祥东面对城北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变化感慨地说。

现在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大厅均为“一站式”受理综合服务窗口,可提供民政、社保、残疾人保障、综治网格等公共服务,有效节省群众办事时间。服务大厅整体环境宽敞明亮、指引清晰,还放置了医用急救箱、老花镜、雨伞等用品,让办事居民享受更周全、更贴心、更直接的暖心服务,大大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据统计,全县共建立社区党群服务中心14个,并配备专职工作人员,推行“一站式”服务、“一窗式”办理,着力夯实社区服务水平和满足社区居民的多样化需求。

发挥志愿服务,深耕为民“服务圈”

社区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为民服务。

印江自治县峨岭街道中州社区干部走访搬迁群众。梅亚军摄

印江自治县峨岭街道中州社区干部走访搬迁群众。梅亚军摄

印江自治县将为群众服务功夫下在日常、融在经常,积极推动志愿服务有效融入基层治理,为居民提供丰富多样的志愿服务,推动基层治理效能不断提升。

“年纪大了,出门理发不方便,志愿者就来社区为我们理发,这种服务真是好。”龙津街道红光社区开展爱心义剪志愿服务活动,72岁的居民刘学武很是高兴。

为使志愿服务更加精细化、便民化,印江自治县立足社会民生福祉和群众最现实、最迫切、最关心的问题,整合党员、楼组长、网格员等力量,采取“以需设岗、以人定岗”的方式,组建不同服务内容的志愿者服务队伍,将志愿服务的触角深入拓展到扶弱助残、为老育幼、教育科技、卫生环保、法治宣传、社区治理、文化文艺等领域,持续性丰富社区志愿服务活动项目,同时社区根据居民反映的问题和服务内容选择相应的志愿服务小分队,从而使志愿服务更加规范,更具针对性。

印江自治县将志愿服务作为推动社区治理创新的有效载体,满足群众对志愿服务活动的多样化需求,培育志愿服务队伍112个,青年志愿者协会服务组织1家。打造了以“扬帆计划”“银龄义剪”“快乐暑假班”“青清河”“5G+5H”易地扶贫搬迁志愿服务行动等为代表的一批贴近群众的特色志愿服务项目,其中“5G+5H”易地扶贫搬迁志愿服务行动先后荣获全国第五届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全国“活水计划”最具影响力项目和突出贡献奖、全省第二届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

目前,印江自治县各社区已形成“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志愿者”的浓厚氛围,在志愿服务的实践中搭建起居民沟通交流的平台,引导居民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和社区建设中,群众逐步实现从社区治理的“观望者”到“参与者”的角色转变,形成社区共建共治的强大合力。

创建“红色物业”,营造和谐“邻里圈”

“以前小区内公共活动空间较少,居民缺少休闲锻炼的场所。在征求小区居民意见建议后,我们规划建设了社区文化广场,来这里打球、散步、跳舞的人很多,居民间的距离也拉近了。”兴民社区红色物业管理部负责人熊江介绍。

熊江还有一个身份——兴民社区党支部副书记。在兴民社区党支部的引领下,成立了小区物业管理部,打造了以社区党支部牵头,居委会、业委会、红色物业主导,与党员、业主代表、社区志愿者等多方联动为特色的“1+3+X”联动平台,形成以党组织为核心、多方共同参与的物业党建联建工作模式,实现基层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有效破解社区治理难题。

群众需求在哪里,党建工作就要跟进到哪里。印江自治县围绕培育“红色物业”工程,持续推进小区物业覆盖、业委会(物管会)组建、物业企业党组织建设,推广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居委会、业委会和物业公司三方联动服务机制,推行社区、物业企业、业主委员会人员交叉任职、双向交流。

“多了一重身份,也就多了一份责任。党支部成立后,大家都觉得工作更有方向,为小区居民提供优质服务的意识也更强了。”兴民社区支委委员兼兴民物业党支部书记杨文说道。

印江自治县社区党组织聚焦为小区居民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这一目标,各社区、物业及业委会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广泛邀请居民参与,共同探讨解决小区公共设施、环境整治等问题。同时,物业围绕设备维保、秩序维护、卫生保洁、园林绿化等10个方面,开展综合性、多样化便民服务,及时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为提升基层治理水平,持续营造和谐邻里氛围,印江自治县以“红色物业”为抓手,强化党建引领物业服务管理,在“党建+物业+”的小区治理模式下,逐步规范和完善了社区物业服务管理各项工作,打造共建共享的和谐社区。2023年,峨岭街道兴民社区荣获“全省易地扶贫搬迁物业服务管理示范社区”称号。

丰富文化生活,构建乐民“活动圈”

文化是社区的灵魂。印江自治县注重文化建设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积极组织各类文体活动。峨岭街道城东社区党支部组织社区党员在各社区广场巡回开展了“七一”建党节文艺汇演活动,打金钱杆、土家高腔山歌、花灯小戏、唢呐表演等节目应接不暇,社区的党员各展所长,以丰富多彩的活动表达他们对党的诚挚祝福。

印江自治县兴民社区居民茶余饭后自娱自乐。梅亚军摄

印江自治县兴民社区居民茶余饭后自娱自乐。梅亚军摄

城东社区党支部书记杨明芬认为:“社区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各类思想教育引导,宣教活动就要多元化,我们将最新的方针政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传达给社区居民,凝心聚力党员群众力量,共同将社区建设得更加美好。”

印江自治县立足党员教育最优化、群众教育普及化、思想引领具体化,不断丰富社区教育资源,多渠道厚植党员群众教育,因人施教实行分类学习教育,让党员在学思践悟中提高为民服务能力,真正将居民教育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引领广大居民不断强化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参与基层社会自治,切实发挥党员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领头雁”作用。

不仅仅是城东社区如此,印江自治县各社区党组织依托“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活动载体,聚焦春节、端午、重阳等重要传统节日,有形有感有效地开展各类群众性宣教活动,社区居民的“生活圈”愈加丰富,人人参与治理的氛围越来越浓。截至目前,各社区开展了“文化进万家·乡园书画室”“传承红色基因·续写时代华章”“美丽无限·舞动印江”等群众教育宣教活动达30余场。(图/文 龙家艳、梅亚军)

(责任编辑:李丽萍)
分享到:

查看全部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