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国际

跨越时空的“丝路霓裳”(博物视界)

2024-10-25 06:04 人民日报  作者:徐 馨

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出土朱红菱纹罗丝绵袍,中原曲裾样式代表。
图为德国考古研究院提供

《裤子的发明》图书封面,封面图片系文中所述新疆吐鲁番盆地洋海墓地IM21出土的羊毛长裤复原后样貌。
图为德国考古研究院提供

2022年,新疆吐鲁番盆地洋海墓地IM21出土服饰复原品在德国开姆尼茨考古博物馆展出。
德国开姆尼茨考古博物馆供图

开姆尼茨位于德国萨克森州西部,是德国历史上的纺织业中心,也是欧盟评选的“2025年欧洲文化之都”。2022年春,作为开姆尼茨考古博物馆“有腔调的服饰”主题展“特邀嘉宾”,展览“裤子的发明”与大家见面。展品为中国新疆吐鲁番盆地洋海墓地IM21出土服饰的科学复原品,其中的“主角”是一条设计优雅且实用的羊毛长裤。“这个展览对开姆尼茨人来说很有吸引力,很多人曾在纺织领域工作。”开姆尼茨考古博物馆媒体负责人尤塔·博麦说,“我非常喜欢这个展览。整个展览创新了考古研究成果的传播方式,它看起来就像一个娓娓道来的故事。”

这一展览引发许多媒体关注。“裤子界的劳斯莱斯”“3000年前的高级时装”“原来,最早的高级定制一条街不是英国的萨维尔街,第一批高级时装定制师也并非来自伦敦”“牛仔裤的‘鼻祖’在中国”“此次展览是德中考古科研合作项目的一部分”……德新社、《时代报》、《自由报》等德国媒体饶有兴致地展开讨论,并将中德考古科研合作项目“丝路霓裳——中亚东部公元前十世纪至公元前后的服饰对话”带入公众视野。

此次展览的策划人、德国考古学家梅柯·瓦格纳有一个中国名字:王睦。她是德国考古研究院欧亚考古研究所副所长,也是“丝路霓裳”中德考古科研合作项目发起人。项目的主要成果之一——开姆尼茨考古博物馆展出的全套服饰,尤其是羊毛长裤,就是在对中国新疆吐鲁番盆地洋海墓地IM21出土服饰文物进行科学研究后所制作的精准复原品。项目另一成果是对中国新疆塔里木盆地尼雅遗址出土的一套精美服饰进行科学研究复原。

为什么选择这两大遗址出土的服饰进行科学精准复原?

“全球范围内,考古出土年代较早的服装多集中在中国新疆。国际上若研究服装史,往往离不开新疆的考古发现。”曾于2003年主持洋海墓地考古发掘的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吕恩国教授这样介绍。吐鲁番地区冬天最低气温可至零下28摄氏度,夏天高温可达50摄氏度,年降雨量很低,大约16毫米。正是这种特殊的干燥气候,使得当地出土服饰的保存状况远胜于世界其他地区。

不过,古代服饰一经出土即变得颇为脆弱,需要进行细致有效的保护修复,才能长存于世。修复的前提是对出土文物进行尽可能准确、全面、深入的了解。工业界常见的“逆向工程”即精准复原,能够帮助制造者由内而外地了解一个产品的设计制造过程,从而实现复制或改进。

此次“丝路霓裳”中德考古科研合作项目就是“逆向工程”的一次实践,同时借鉴了学界对欧洲中世纪服饰的科学研究和实验考古经验,即通过真人模特试穿复原制品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纺织品的结构特性和剪裁工艺。德国考古研究院欧亚考古研究所北京办公室副主任陈晓程介绍,精准复原并非目的本身,“只有通过精准复原,我们才能够真正理解古代面料的纺织技术、花纹的编织结构、服装的制作方式,以及相关自然环境、气候条件、植被作物、畜牧水平、社会等级等各类问题,从而修正之前不够精准的科学推断,增强研究的严谨性。”

2013年4月,新疆文物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德国考古研究院签署合作协议,并开展第一次中德联合文物考察。对看到洋海墓地IM21出土文物的那一刻,王睦记忆犹新:“这名男子下葬时穿的全套服装完整无缺。他的裤子看起来非常现代、时髦,好像昨天刚刚穿去参加朋友聚会。这条裤子低裆、上宽下窄,还有一点‘做旧风’——特别酷。”

面对宝贵的出土文物,考古人员如同破案现场的法医,既要努力解决心中的一个个问号,又要尽可能做到无损取证。在漫长的解题过程中,一名名具备多元学科背景的专业人员加入,组建起一支与众不同的科研团队。

首先,这条长裤制作于何时?实验室里,中德双方研究人员沿裤子接缝数经纬线、测量长度和宽度,将所有信息记录在册。显微镜下,研究人员分辨出羊毛线中含有绵羊毛纤维。德国孢粉专家、古气候学专家帕威尔·特拉索甫和同事从裤子及墓中其他器物上采集标本,并送至碳十四实验室进行年代测定。经过3个月的等待,结果令大家振奋:裤子制作于2900至3000年前。墓中其他标本的测年结果也均指向相当于西周时期的3000年前。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它是人类已发现的最早的实物裤子。此前人们对裤装史的了解多来自间接材料,如文献记载或器物图案。历史上,其他文明也曾出现过各类形式的裤装,但要么消亡,要么为洋海裤装形式所取代——也就是说,目前已知只有洋海裤装类型延续至今,它是当代裤装的祖先。”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西域研究所教授李肖说。

面对眼前这条平铺的出土长裤,年轻时喜欢设计制作衣服的王睦忍不住推想它的三维立体样貌:“博物馆在展陈出土服装时多采用平摊方式,这让人们很难理解其原始形态。通常服装设计师有相应的想象力和技巧来推想服装的三维形态,并探索如何在动态中发挥服装的功能,这正是我们团队想解决的问题。”

于是,德国服装设计师兼历史服装复原专家尤瑞卡·贝克加入科研团队。经过反复确认,大家明确了这条裤子的独特之处:它由3块织片组成,且每一块都没有剪裁痕迹,均为在织机上按照特定尺寸直接定织而成。也就是说,这是一条为墓主特别定制的裤子。

历史上的洋海人真的有能力实现高级定制吗?

为回答这个问题,团队迎来了新成员——德国纺织面料设计师莫阿·哈格蕾。“对我来说,关键问题是明确织物应用了哪些纺织技术。”哈格蕾表示,“只有明确纺织技术,才能判定使用哪种纺织工具,继而复制出与原物相同的织片。我首先明确的是斜纹、缂织和加捻罗纹,难点在于膝盖图案的织法。”经过仔细研究和反复试验,哈格蕾才发现该部位图案采用的是绞编技术。

更大的挑战随之出现。“我们没想到还需溯源原始羊毛。”王睦回忆。原来,研究人员发现裤子使用的羊毛线虽是单股,却既细滑又非常富有韧性,而今天具有同等韧性的羊毛线只有多股的。在动物研究专家帮助下,团队将目光聚焦在非常古老的绵羊品种北欧短尾石南羊的身上。最终,研究人员在阿谢·瓦德动物园和勃兰登堡短尾石南羊牧场获得了实验所需的羊毛。

羊毛有了,如何纺出毛线?哈格蕾计算出共需8公里长的毛线。这个纺线量对工厂来说太少,不值得开动机器;对个人来说又太多,谁有这样的能力和耐心呢?“没想到,救星居然就在我们身边!”王睦说。德国考古研究院的同事、树木年轮学专家卡尔—乌魏·海思纳重拾年轻时学过的纺线技艺,用一台咿咿呀呀的纺车帮助团队走出困境……

就这样,一个跨学科的国际科研团队,用5年时间实现了对这条古代长裤的完整“复刻”,更新了人们对裤装史、对丝绸之路的认识。“羊毛源自西亚,裤子起源于中亚东部,丝绸来自东亚。此次研究让我们通过实物感受到丝绸之路上的东西交流。没有这种交流,就没有我们今天的牛仔裤和丝绸裙。”王睦说。

丝路上的“绢衣丽人”风采如何?

中德合作项目“丝路霓裳”的另一个研究课题“绢衣丽人”,是对尼雅遗址95MNIM5出土的全套服装进行科学研究和精准复原。这一课题历时10年,于2023年落下帷幕。

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尼雅遗址,历史上是精绝国故地。人们熟悉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便出自尼雅1995一号墓地。“丝路霓裳”合作项目科学复原的是尼雅一号墓地五号墓出土的精美华服,墓主是一名年轻女性。

加入科研团队的德国服装设计师卡特琳·迪尔斯娜第一次接触古代服饰文物,但多年来为历史题材电影和戏剧制作服饰的经验对她很有帮助。此次全套服装包括素绢高领短衫、粉色拼接蓝色羊毛束口长裤、与长裤同色系的羊毛短靴(靴口为素绢)、素色丝质裹身半裙、装饰与配色同样考究的套头长袍,以及下缘缀有风琴褶的浅金拼淡玫红色丝质大衣——经过科学复原,古代服饰的时尚审美与纺织技艺令人叹服,衣物主人的绰约风姿也穿越千年风沙,宛在眼前。“看到这些服装一件件穿在真人模特身上,完美地随身摇摆,我被深深打动。那一刻,我和2000多年前的人与物情感相连,感受相通。”迪尔斯娜说。

“考古学能够让人心相通,让人类团结。”王睦说,“于我而言,最棒的瞬间是德中研究人员被古代织物深深吸引、竭尽所能地共同破解谜题的场景。通过合作,我们实现了仅凭各自能力无法做到的事情。希望德中之间、西方与东方之间加强考古合作,更好地发掘考古学潜力,连接古今,联通彼此。”

上世纪80年代末,正在山东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王睦第一次前往乌鲁木齐观看文物展览。数千年前的服饰让年轻的她第一次认识到,人类服饰史远比自己了解的还要精彩、深邃。30多年后,借由中德合作,王睦和中德同行实现了对几千年前服饰的科学研究与精准复原,让今人一次次惊叹古代服饰的精美实用。“古人在服饰领域做到了我们今天所追求的一切:实用的、可持续的,以及跨越时空的恒久之美。”

《 人民日报 》( 2024年10月25日 17 版)

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出土朱红菱纹罗丝绵袍,中原曲裾样式代表。
图为德国考古研究院提供

《裤子的发明》图书封面,封面图片系文中所述新疆吐鲁番盆地洋海墓地IM21出土的羊毛长裤复原后样貌。
图为德国考古研究院提供

2022年,新疆吐鲁番盆地洋海墓地IM21出土服饰复原品在德国开姆尼茨考古博物馆展出。
德国开姆尼茨考古博物馆供图

开姆尼茨位于德国萨克森州西部,是德国历史上的纺织业中心,也是欧盟评选的“2025年欧洲文化之都”。2022年春,作为开姆尼茨考古博物馆“有腔调的服饰”主题展“特邀嘉宾”,展览“裤子的发明”与大家见面。展品为中国新疆吐鲁番盆地洋海墓地IM21出土服饰的科学复原品,其中的“主角”是一条设计优雅且实用的羊毛长裤。“这个展览对开姆尼茨人来说很有吸引力,很多人曾在纺织领域工作。”开姆尼茨考古博物馆媒体负责人尤塔·博麦说,“我非常喜欢这个展览。整个展览创新了考古研究成果的传播方式,它看起来就像一个娓娓道来的故事。”

这一展览引发许多媒体关注。“裤子界的劳斯莱斯”“3000年前的高级时装”“原来,最早的高级定制一条街不是英国的萨维尔街,第一批高级时装定制师也并非来自伦敦”“牛仔裤的‘鼻祖’在中国”“此次展览是德中考古科研合作项目的一部分”……德新社、《时代报》、《自由报》等德国媒体饶有兴致地展开讨论,并将中德考古科研合作项目“丝路霓裳——中亚东部公元前十世纪至公元前后的服饰对话”带入公众视野。

此次展览的策划人、德国考古学家梅柯·瓦格纳有一个中国名字:王睦。她是德国考古研究院欧亚考古研究所副所长,也是“丝路霓裳”中德考古科研合作项目发起人。项目的主要成果之一——开姆尼茨考古博物馆展出的全套服饰,尤其是羊毛长裤,就是在对中国新疆吐鲁番盆地洋海墓地IM21出土服饰文物进行科学研究后所制作的精准复原品。项目另一成果是对中国新疆塔里木盆地尼雅遗址出土的一套精美服饰进行科学研究复原。

为什么选择这两大遗址出土的服饰进行科学精准复原?

“全球范围内,考古出土年代较早的服装多集中在中国新疆。国际上若研究服装史,往往离不开新疆的考古发现。”曾于2003年主持洋海墓地考古发掘的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吕恩国教授这样介绍。吐鲁番地区冬天最低气温可至零下28摄氏度,夏天高温可达50摄氏度,年降雨量很低,大约16毫米。正是这种特殊的干燥气候,使得当地出土服饰的保存状况远胜于世界其他地区。

不过,古代服饰一经出土即变得颇为脆弱,需要进行细致有效的保护修复,才能长存于世。修复的前提是对出土文物进行尽可能准确、全面、深入的了解。工业界常见的“逆向工程”即精准复原,能够帮助制造者由内而外地了解一个产品的设计制造过程,从而实现复制或改进。

此次“丝路霓裳”中德考古科研合作项目就是“逆向工程”的一次实践,同时借鉴了学界对欧洲中世纪服饰的科学研究和实验考古经验,即通过真人模特试穿复原制品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纺织品的结构特性和剪裁工艺。德国考古研究院欧亚考古研究所北京办公室副主任陈晓程介绍,精准复原并非目的本身,“只有通过精准复原,我们才能够真正理解古代面料的纺织技术、花纹的编织结构、服装的制作方式,以及相关自然环境、气候条件、植被作物、畜牧水平、社会等级等各类问题,从而修正之前不够精准的科学推断,增强研究的严谨性。”

2013年4月,新疆文物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德国考古研究院签署合作协议,并开展第一次中德联合文物考察。对看到洋海墓地IM21出土文物的那一刻,王睦记忆犹新:“这名男子下葬时穿的全套服装完整无缺。他的裤子看起来非常现代、时髦,好像昨天刚刚穿去参加朋友聚会。这条裤子低裆、上宽下窄,还有一点‘做旧风’——特别酷。”

面对宝贵的出土文物,考古人员如同破案现场的法医,既要努力解决心中的一个个问号,又要尽可能做到无损取证。在漫长的解题过程中,一名名具备多元学科背景的专业人员加入,组建起一支与众不同的科研团队。

首先,这条长裤制作于何时?实验室里,中德双方研究人员沿裤子接缝数经纬线、测量长度和宽度,将所有信息记录在册。显微镜下,研究人员分辨出羊毛线中含有绵羊毛纤维。德国孢粉专家、古气候学专家帕威尔·特拉索甫和同事从裤子及墓中其他器物上采集标本,并送至碳十四实验室进行年代测定。经过3个月的等待,结果令大家振奋:裤子制作于2900至3000年前。墓中其他标本的测年结果也均指向相当于西周时期的3000年前。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它是人类已发现的最早的实物裤子。此前人们对裤装史的了解多来自间接材料,如文献记载或器物图案。历史上,其他文明也曾出现过各类形式的裤装,但要么消亡,要么为洋海裤装形式所取代——也就是说,目前已知只有洋海裤装类型延续至今,它是当代裤装的祖先。”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西域研究所教授李肖说。

面对眼前这条平铺的出土长裤,年轻时喜欢设计制作衣服的王睦忍不住推想它的三维立体样貌:“博物馆在展陈出土服装时多采用平摊方式,这让人们很难理解其原始形态。通常服装设计师有相应的想象力和技巧来推想服装的三维形态,并探索如何在动态中发挥服装的功能,这正是我们团队想解决的问题。”

于是,德国服装设计师兼历史服装复原专家尤瑞卡·贝克加入科研团队。经过反复确认,大家明确了这条裤子的独特之处:它由3块织片组成,且每一块都没有剪裁痕迹,均为在织机上按照特定尺寸直接定织而成。也就是说,这是一条为墓主特别定制的裤子。

历史上的洋海人真的有能力实现高级定制吗?

为回答这个问题,团队迎来了新成员——德国纺织面料设计师莫阿·哈格蕾。“对我来说,关键问题是明确织物应用了哪些纺织技术。”哈格蕾表示,“只有明确纺织技术,才能判定使用哪种纺织工具,继而复制出与原物相同的织片。我首先明确的是斜纹、缂织和加捻罗纹,难点在于膝盖图案的织法。”经过仔细研究和反复试验,哈格蕾才发现该部位图案采用的是绞编技术。

更大的挑战随之出现。“我们没想到还需溯源原始羊毛。”王睦回忆。原来,研究人员发现裤子使用的羊毛线虽是单股,却既细滑又非常富有韧性,而今天具有同等韧性的羊毛线只有多股的。在动物研究专家帮助下,团队将目光聚焦在非常古老的绵羊品种北欧短尾石南羊的身上。最终,研究人员在阿谢·瓦德动物园和勃兰登堡短尾石南羊牧场获得了实验所需的羊毛。

羊毛有了,如何纺出毛线?哈格蕾计算出共需8公里长的毛线。这个纺线量对工厂来说太少,不值得开动机器;对个人来说又太多,谁有这样的能力和耐心呢?“没想到,救星居然就在我们身边!”王睦说。德国考古研究院的同事、树木年轮学专家卡尔—乌魏·海思纳重拾年轻时学过的纺线技艺,用一台咿咿呀呀的纺车帮助团队走出困境……

就这样,一个跨学科的国际科研团队,用5年时间实现了对这条古代长裤的完整“复刻”,更新了人们对裤装史、对丝绸之路的认识。“羊毛源自西亚,裤子起源于中亚东部,丝绸来自东亚。此次研究让我们通过实物感受到丝绸之路上的东西交流。没有这种交流,就没有我们今天的牛仔裤和丝绸裙。”王睦说。

丝路上的“绢衣丽人”风采如何?

中德合作项目“丝路霓裳”的另一个研究课题“绢衣丽人”,是对尼雅遗址95MNIM5出土的全套服装进行科学研究和精准复原。这一课题历时10年,于2023年落下帷幕。

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尼雅遗址,历史上是精绝国故地。人们熟悉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便出自尼雅1995一号墓地。“丝路霓裳”合作项目科学复原的是尼雅一号墓地五号墓出土的精美华服,墓主是一名年轻女性。

加入科研团队的德国服装设计师卡特琳·迪尔斯娜第一次接触古代服饰文物,但多年来为历史题材电影和戏剧制作服饰的经验对她很有帮助。此次全套服装包括素绢高领短衫、粉色拼接蓝色羊毛束口长裤、与长裤同色系的羊毛短靴(靴口为素绢)、素色丝质裹身半裙、装饰与配色同样考究的套头长袍,以及下缘缀有风琴褶的浅金拼淡玫红色丝质大衣——经过科学复原,古代服饰的时尚审美与纺织技艺令人叹服,衣物主人的绰约风姿也穿越千年风沙,宛在眼前。“看到这些服装一件件穿在真人模特身上,完美地随身摇摆,我被深深打动。那一刻,我和2000多年前的人与物情感相连,感受相通。”迪尔斯娜说。

“考古学能够让人心相通,让人类团结。”王睦说,“于我而言,最棒的瞬间是德中研究人员被古代织物深深吸引、竭尽所能地共同破解谜题的场景。通过合作,我们实现了仅凭各自能力无法做到的事情。希望德中之间、西方与东方之间加强考古合作,更好地发掘考古学潜力,连接古今,联通彼此。”

上世纪80年代末,正在山东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王睦第一次前往乌鲁木齐观看文物展览。数千年前的服饰让年轻的她第一次认识到,人类服饰史远比自己了解的还要精彩、深邃。30多年后,借由中德合作,王睦和中德同行实现了对几千年前服饰的科学研究与精准复原,让今人一次次惊叹古代服饰的精美实用。“古人在服饰领域做到了我们今天所追求的一切:实用的、可持续的,以及跨越时空的恒久之美。”

《 人民日报 》( 2024年10月25日 17 版)

(责任编辑:胡永秋)
分享到:
领导留言板客户端下载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