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04 08:50 人民网-云南频道
“来到昆明就是一家人”。自昆明启动新一轮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工作以来,全市上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着力培塑“团结花开、幸福春城”品牌,加快推动民生福祉改善,展现生动的幸福图景。
昆明公共空间焕新蝶变,成为市民休闲的好去处。人民网 尹馨摄
今年以来,昆明市持续打造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版”。建和谐社区,育民族团结之花;以文化铸魂,在文物“活态”传承中标注精神高地;公共空间焕新蝶变,让“城景相融、花开四季”的美景成为“家门口”的“诗和远方”。
市民在闻一多历史陈列馆里参观。人民网 尹馨摄
博物馆融合创新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在朱德旧居纪念馆,可通过全息投影观看朱德廉政的故事;在云南解放纪念馆,可通过扫码浏览,观看翠湖周边18座博物馆的全景视图……今年以来,昆明“文博热”持续升温,老城区街区或工业区改造之后形成的博物馆或博物馆群吸引了许多市民游客的目光。
经过前期的打造工作,昆明的文化地标与城市名片——翠湖博物馆群中的19个博物馆目前已建成开放18个,博物馆群初具规模。各个博物馆坚持对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对外开放日期每年均在300天以上。
在昆明龙泉古镇博物馆群落,闻一多历史陈列馆与周围高层小区“城景相融”。人民网 尹馨摄
龙泉古镇博物馆群落是昆明市三大历史文化博物馆群落之一,也是昆明建设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闻一多历史陈列馆、“故事联大”博物馆、瓦猫博物馆等承载了昆明的城市记忆,也成为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的创新模版。
昆明市呈贡区依托张天虚故居、冰心默庐、呈贡文庙、大古城魁阁等宝贵资源,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树培育洛龙社区“中华民族一家亲”群众主题教育馆、三台山龙井步行街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等20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阵地。
在品牌创建的示范带动下,文化的辐射效能进一步提升,越来越多的市民参与到城市文化形象塑造中。依托云南民族博物馆、云南民族村等,昆明的中小学积极开展“馆校区合作”,各族青少年在活动中相互理解尊重、欣赏包容、学习帮助,在历史中学习、了解民族团结进步故事。
翠湖博物馆群成为昆明的文化地标与城市名片。人民网 尹馨摄
“盈尺之地”变创意街区
公共文化服务不断推进
百年米轨、复古黄墙、绿皮火车……近日,昆明麻园至建设路段的米轨街区建成“开街”,通过“米轨+业态+绿道”的方式,打造集人文、生态、旅游于一体的复合型城市线性景观。
米轨铁路“昆石线”源自始建于1938年的滇缅铁路,昆明市通过资源整合和创新利用,将历史记忆和文化特色“嵌”入现实空间,让那段火车鸣笛声中的峥嵘岁月有了具体呈现。
在昆明,像米轨街区一样的创意城市空间还有很多。随着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工作不断推进,“藏”在城市各个角落的“盈尺之地”,正逐渐变为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研学课堂……昆明市在一体化上下功夫,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环滇池示范圈”、以红色文化旅游与乡村旅游相结合的研学走廊、中越(中老)铁路民族团结进步走廊,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进一步拓展了景区边界。
如今,公共阅读空间、文艺普及空间、文化展示场馆等各类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不断涌现,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不断浸润群众的美好生活。
“百里·春秋”春城会客厅打造供市民休憩、阅读的城市书房。人民网 尹馨摄
做好“嵌”字文章
搭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平台
日前,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绿春县独具特色的“哈尼十月年”在昆明晋宁七彩云南古滇名城举办。哈尼长街古宴作为此次活动的核心环节,吸引了大量游客参与,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促进了各族群众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绿春县“哈尼十月年”在晋宁七彩云南古滇名城举办。人民网 雷霁摄
生态空间与公共生活有机融合,成为市民美好生活的依托。昆明市在“嵌”字上做好文章,进一步推动多形式、多样化、多层次的基层群众交往交流交融活动,强化传统节日、民族节日的社会交往功能。
市民利用城市里的“盈尺之地”锻炼、直播。人民网 尹馨摄
同时,昆明市以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为导向,创新运营模式,将优质资源向基层倾斜。昆明少年儿童图书馆(盘龙区图书馆)将阅读服务重心从书籍文献借阅逐渐转向阅读内容运营,“小桔灯”少儿阅读推广活动已持续举办12年。在今年开展的“图书赶集·润泽盘龙”活动中,满载千余册图书的“流动大篷车”走进乡村、走进集市、走进校园,为群众送书上门。“盘龙江畔读书朗诵会”以艺术普及夜校的形式开展,吸引众多市民加入。
创意城市空间内举办的摄影展吸引市民拍照留念。人民网 尹馨摄
下一步,昆明市将进一步推动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让各民族群众在一场场文化盛宴中互鉴共享“美美与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街头巷尾,一幅幅团结和谐、宜居宜业的幸福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统筹:李发兴
采写:尹馨
联合出品:昆明市委网信办、人民网云南频道
“来到昆明就是一家人”。自昆明启动新一轮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工作以来,全市上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着力培塑“团结花开、幸福春城”品牌,加快推动民生福祉改善,展现生动的幸福图景。
昆明公共空间焕新蝶变,成为市民休闲的好去处。人民网 尹馨摄
今年以来,昆明市持续打造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版”。建和谐社区,育民族团结之花;以文化铸魂,在文物“活态”传承中标注精神高地;公共空间焕新蝶变,让“城景相融、花开四季”的美景成为“家门口”的“诗和远方”。
市民在闻一多历史陈列馆里参观。人民网 尹馨摄
博物馆融合创新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在朱德旧居纪念馆,可通过全息投影观看朱德廉政的故事;在云南解放纪念馆,可通过扫码浏览,观看翠湖周边18座博物馆的全景视图……今年以来,昆明“文博热”持续升温,老城区街区或工业区改造之后形成的博物馆或博物馆群吸引了许多市民游客的目光。
经过前期的打造工作,昆明的文化地标与城市名片——翠湖博物馆群中的19个博物馆目前已建成开放18个,博物馆群初具规模。各个博物馆坚持对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对外开放日期每年均在300天以上。
在昆明龙泉古镇博物馆群落,闻一多历史陈列馆与周围高层小区“城景相融”。人民网 尹馨摄
龙泉古镇博物馆群落是昆明市三大历史文化博物馆群落之一,也是昆明建设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闻一多历史陈列馆、“故事联大”博物馆、瓦猫博物馆等承载了昆明的城市记忆,也成为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的创新模版。
昆明市呈贡区依托张天虚故居、冰心默庐、呈贡文庙、大古城魁阁等宝贵资源,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树培育洛龙社区“中华民族一家亲”群众主题教育馆、三台山龙井步行街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等20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阵地。
在品牌创建的示范带动下,文化的辐射效能进一步提升,越来越多的市民参与到城市文化形象塑造中。依托云南民族博物馆、云南民族村等,昆明的中小学积极开展“馆校区合作”,各族青少年在活动中相互理解尊重、欣赏包容、学习帮助,在历史中学习、了解民族团结进步故事。
翠湖博物馆群成为昆明的文化地标与城市名片。人民网 尹馨摄
“盈尺之地”变创意街区
公共文化服务不断推进
百年米轨、复古黄墙、绿皮火车……近日,昆明麻园至建设路段的米轨街区建成“开街”,通过“米轨+业态+绿道”的方式,打造集人文、生态、旅游于一体的复合型城市线性景观。
米轨铁路“昆石线”源自始建于1938年的滇缅铁路,昆明市通过资源整合和创新利用,将历史记忆和文化特色“嵌”入现实空间,让那段火车鸣笛声中的峥嵘岁月有了具体呈现。
在昆明,像米轨街区一样的创意城市空间还有很多。随着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工作不断推进,“藏”在城市各个角落的“盈尺之地”,正逐渐变为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研学课堂……昆明市在一体化上下功夫,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环滇池示范圈”、以红色文化旅游与乡村旅游相结合的研学走廊、中越(中老)铁路民族团结进步走廊,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进一步拓展了景区边界。
如今,公共阅读空间、文艺普及空间、文化展示场馆等各类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不断涌现,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不断浸润群众的美好生活。
“百里·春秋”春城会客厅打造供市民休憩、阅读的城市书房。人民网 尹馨摄
做好“嵌”字文章
搭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平台
日前,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绿春县独具特色的“哈尼十月年”在昆明晋宁七彩云南古滇名城举办。哈尼长街古宴作为此次活动的核心环节,吸引了大量游客参与,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促进了各族群众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绿春县“哈尼十月年”在晋宁七彩云南古滇名城举办。人民网 雷霁摄
生态空间与公共生活有机融合,成为市民美好生活的依托。昆明市在“嵌”字上做好文章,进一步推动多形式、多样化、多层次的基层群众交往交流交融活动,强化传统节日、民族节日的社会交往功能。
市民利用城市里的“盈尺之地”锻炼、直播。人民网 尹馨摄
同时,昆明市以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为导向,创新运营模式,将优质资源向基层倾斜。昆明少年儿童图书馆(盘龙区图书馆)将阅读服务重心从书籍文献借阅逐渐转向阅读内容运营,“小桔灯”少儿阅读推广活动已持续举办12年。在今年开展的“图书赶集·润泽盘龙”活动中,满载千余册图书的“流动大篷车”走进乡村、走进集市、走进校园,为群众送书上门。“盘龙江畔读书朗诵会”以艺术普及夜校的形式开展,吸引众多市民加入。
创意城市空间内举办的摄影展吸引市民拍照留念。人民网 尹馨摄
下一步,昆明市将进一步推动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让各民族群众在一场场文化盛宴中互鉴共享“美美与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街头巷尾,一幅幅团结和谐、宜居宜业的幸福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统筹:李发兴
采写:尹馨
联合出品:昆明市委网信办、人民网云南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