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江苏>民生

南京江北新区640个路口实现“智控” 告别“红灯空放”

2025-03-31 16:45   

原题:江北新区640个路口实现“智控”,告别“绿灯空等,红灯压车”

信号灯装“雷达眼”,“一路畅行”成现实

明明路口其他方向都没有车,但是红灯却迟迟不转绿……这样的场景不少驾驶人都经历过。但在南京江北新区,红灯空放的现象已几不可见,因为这里的信号灯不仅有“火眼金睛”,还有一颗“智慧大脑”。

近日,记者从市公安局江北新区分局交警支队秩序管理大队获悉,自2019年自适应信号灯系统启用以来,经过近几年时间发展,现已基本覆盖江北新区直管区全域640个路口,其背后的“黑科技”也从单纯的雷达微波,拓展至互联网平台大数据的创新应用。

今年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提升超大特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水平,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小小信号灯的改变,其背后是我市公安机关建立完善“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为实现交通便捷、助力城市高效运行的探索与实践。

现场:聪明“大脑”运转,信号灯倒计时只显示倒数9秒

上午,记者来到江北新区浦泗路高新路路口,此时,南北向信号灯为绿灯,4个方向的信号灯倒计时屏都是黑屏。约20秒后,南北向的倒计时屏突然亮了,绿色数字从09开始倒计时,到00时,直行信号灯由绿转红,左转信号灯亮起,倒计时屏又黑了,一直到左转放行快结束时才重新亮起,依然从9秒开始倒计时。

“这不是倒计时屏坏了,而是自适应信号控制系统在控制路口。”江北新区交警支队秩序管理大队教导员宋春熙介绍。

据了解,从2019年起,江北新区交管部门陆续给江北大道快速路等百余个主要交通路口的信号灯做了“小手术”——装雷达,这如同给信号灯安上“眼睛”,可以精准“数”出路口车辆,作为调整信号周期的依据。

“绿灯随时会缩短,红灯随时会变长,直到最后9秒才固定下来,所以不管红灯还是绿灯,信号灯计时屏都是从倒数9秒显示。”宋春熙介绍。经交管部门研究,9秒时长足够机动车做停车或者启动准备。

探秘:“黑科技”如何根据车流实时调节信号时长

自适应信号系统的“大脑”就在江北新区交警支队——在一块大屏幕上,路口车流情况正以动画形式直观呈现出来。在几条直线勾勒的行车道中,一辆又一辆红车在“停止线”前停下,远处,还有一辆黄车渐渐靠近。“红车是小轿车,黄车则代表大车,一般是公交车、大货车等。”宋春熙解释道。

这块屏幕旁边,是公共视频拍摄的现场画面,记者仔细观察了下,“动画”车辆与现场车辆的行止完全一致。

在另一块屏幕上,密密麻麻全是不停跳动的数字,这代表着信号灯的具体时长。不仅每个路口的信号时长不一样,就连同一个路口,每个信号周期的时长也不一样。以江北大道龙山南路路口南北直行方向为例,此时是10时20分,路口绿灯跳到了33秒后转红;在下一个信号周期,绿灯时长变成了51秒;第三个信号周期时,该路口的绿灯时长又变成了34秒。

宋春熙解释,这正是自适应信号控制系统控制的结果,“系统自带的雷达探头可以自动捕捉200米范围内路面车流和行车速度,车流大时,绿灯放行时长就长,车流小时,放行时长就短。”

去年,江北新区交警支队又与地图导航平台合作,平台实时提供路口车流数据,交管部门将数据接入信控系统,“大脑”自动分析后迅速调整路口信号时长。

考虑到道路交通参与者不仅是机动车,系统还“贴心”地设有绿灯最小值,即行人过街所需时长。此外,为避免高峰时段单一方向绿灯时长过长,系统还设有绿灯最大值,目前绿灯最长的路口就是江北大道学府路南北向路口,最大值为70秒。

效果:路口停车延误平均降低9.4%

据了解,在自适应信号控制系统投入使用前,信号灯主要靠人工配时方法控制时长,专业的配时员会综合路面人流车流情况、高峰平峰等因素,分多个时段设置信号时长,如高峰期信号周期最长、夜间信号周期最短等。尽管信号配时已精准到具体时段,可依然存在空等空放的情况,尤其在夜间,明明前方一辆车都没有,依然要等二三十秒的红灯。

“人工配时确实没有雷达测算、大数据应用和系统配时的精准、及时。”宋春熙说,这套自适应信号控制系统投入使用后,有效避免了城市中常见的“绿灯空等,红灯压车”现象。

据测算,该系统投入使用后,江北新区路口停车延误时长平均降低9.4%。

此外,江北新区交警支队还在柳洲东路旭日上城小区门前等3处位置安装了行人自适应信号灯。“行人站上过街等待区时,雷达可捕捉到等待人数,从而调节信号灯时长。”宋春熙说。他还透露,之所以选择这几处路口试点,是考虑到这些路口人流量大,但过街时间比较随机,普通人工配时不容易满足群众的过街需求。(王茸 江景轩)

来源:南京日报

原题:江北新区640个路口实现“智控”,告别“绿灯空等,红灯压车”

信号灯装“雷达眼”,“一路畅行”成现实

明明路口其他方向都没有车,但是红灯却迟迟不转绿……这样的场景不少驾驶人都经历过。但在南京江北新区,红灯空放的现象已几不可见,因为这里的信号灯不仅有“火眼金睛”,还有一颗“智慧大脑”。

近日,记者从市公安局江北新区分局交警支队秩序管理大队获悉,自2019年自适应信号灯系统启用以来,经过近几年时间发展,现已基本覆盖江北新区直管区全域640个路口,其背后的“黑科技”也从单纯的雷达微波,拓展至互联网平台大数据的创新应用。

今年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提升超大特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水平,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小小信号灯的改变,其背后是我市公安机关建立完善“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为实现交通便捷、助力城市高效运行的探索与实践。

现场:聪明“大脑”运转,信号灯倒计时只显示倒数9秒

上午,记者来到江北新区浦泗路高新路路口,此时,南北向信号灯为绿灯,4个方向的信号灯倒计时屏都是黑屏。约20秒后,南北向的倒计时屏突然亮了,绿色数字从09开始倒计时,到00时,直行信号灯由绿转红,左转信号灯亮起,倒计时屏又黑了,一直到左转放行快结束时才重新亮起,依然从9秒开始倒计时。

“这不是倒计时屏坏了,而是自适应信号控制系统在控制路口。”江北新区交警支队秩序管理大队教导员宋春熙介绍。

据了解,从2019年起,江北新区交管部门陆续给江北大道快速路等百余个主要交通路口的信号灯做了“小手术”——装雷达,这如同给信号灯安上“眼睛”,可以精准“数”出路口车辆,作为调整信号周期的依据。

“绿灯随时会缩短,红灯随时会变长,直到最后9秒才固定下来,所以不管红灯还是绿灯,信号灯计时屏都是从倒数9秒显示。”宋春熙介绍。经交管部门研究,9秒时长足够机动车做停车或者启动准备。

探秘:“黑科技”如何根据车流实时调节信号时长

自适应信号系统的“大脑”就在江北新区交警支队——在一块大屏幕上,路口车流情况正以动画形式直观呈现出来。在几条直线勾勒的行车道中,一辆又一辆红车在“停止线”前停下,远处,还有一辆黄车渐渐靠近。“红车是小轿车,黄车则代表大车,一般是公交车、大货车等。”宋春熙解释道。

这块屏幕旁边,是公共视频拍摄的现场画面,记者仔细观察了下,“动画”车辆与现场车辆的行止完全一致。

在另一块屏幕上,密密麻麻全是不停跳动的数字,这代表着信号灯的具体时长。不仅每个路口的信号时长不一样,就连同一个路口,每个信号周期的时长也不一样。以江北大道龙山南路路口南北直行方向为例,此时是10时20分,路口绿灯跳到了33秒后转红;在下一个信号周期,绿灯时长变成了51秒;第三个信号周期时,该路口的绿灯时长又变成了34秒。

宋春熙解释,这正是自适应信号控制系统控制的结果,“系统自带的雷达探头可以自动捕捉200米范围内路面车流和行车速度,车流大时,绿灯放行时长就长,车流小时,放行时长就短。”

去年,江北新区交警支队又与地图导航平台合作,平台实时提供路口车流数据,交管部门将数据接入信控系统,“大脑”自动分析后迅速调整路口信号时长。

考虑到道路交通参与者不仅是机动车,系统还“贴心”地设有绿灯最小值,即行人过街所需时长。此外,为避免高峰时段单一方向绿灯时长过长,系统还设有绿灯最大值,目前绿灯最长的路口就是江北大道学府路南北向路口,最大值为70秒。

效果:路口停车延误平均降低9.4%

据了解,在自适应信号控制系统投入使用前,信号灯主要靠人工配时方法控制时长,专业的配时员会综合路面人流车流情况、高峰平峰等因素,分多个时段设置信号时长,如高峰期信号周期最长、夜间信号周期最短等。尽管信号配时已精准到具体时段,可依然存在空等空放的情况,尤其在夜间,明明前方一辆车都没有,依然要等二三十秒的红灯。

“人工配时确实没有雷达测算、大数据应用和系统配时的精准、及时。”宋春熙说,这套自适应信号控制系统投入使用后,有效避免了城市中常见的“绿灯空等,红灯压车”现象。

据测算,该系统投入使用后,江北新区路口停车延误时长平均降低9.4%。

此外,江北新区交警支队还在柳洲东路旭日上城小区门前等3处位置安装了行人自适应信号灯。“行人站上过街等待区时,雷达可捕捉到等待人数,从而调节信号灯时长。”宋春熙说。他还透露,之所以选择这几处路口试点,是考虑到这些路口人流量大,但过街时间比较随机,普通人工配时不容易满足群众的过街需求。(王茸 江景轩)

来源:南京日报

(责任编辑:张鑫)
分享到:

查看全部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