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礼崩乐坏村庄”是如何虚构的

来源:北青网-北京青年报  2016年02月26日07:37

原标题:“礼崩乐坏村庄”是如何虚构的

高胜科的四舅鄂立华对记者说:“高胜科今年春节人在北京,根本没有回家。家里情况都不知道,怎么说我们都不孝顺?”

鄂国玉说,村民都知道“想走出大山只有读书一条路,哪可能随便让孩子辍学?”

高胜科的姑舅嫂子刘东月说,现在一提小东沟村,旁边村子的人都说“那村老多破烂事了”,还说“就是组团约炮的那个村”。高胜科的舅母马凤兰非常不解:“高胜科也是从小在这个村里长大的,他咋能那么抹黑自己的家?”

据了解,2016年春节假期,《财经》杂志社要求记者返乡,每人写一篇返乡日记,高胜科便上交了此文。

高胜科在与新华社记者电话沟通时表示,他写的是新闻稿,文中的情况是他多年积累的真实情况,并不是编造的。但他的说法和村支书的说法大相径庭。

文章引起社会关注后,小东沟村党支部书记程显英与高胜科通过电话,高胜科承认“我这个春节没回去”,这篇文章“时间、人物、地点都是虚构的”。

高胜科向村支书解释:“我想写乡村的现象,不是一个新闻报道,时间、人物、地点都是虚构的,每个人不要往里面对号啊。是写随笔,又不是写新闻报道,跟他们(指村民)解释一下吧。”

对于文章提到的婆媳不睦、儿子不孝、赌博猖獗等问题,高胜科说:“大家如果对号入座,有这样的情况就改改,更好了。”当程显英问他为什么要写妇女组团约炮,他说过几天舆论淡了就好了,并让村支书“帮着安抚一下”,还说“知道这样我就不写了”。

《财经》杂志编辑部门的有关人员告诉记者,高胜科的稿件是通过《财经》杂志微信公众号推送的,又因为处在春节假期,相关审核就没那么严了。

“每年春节,农村就出新闻。个别记者受情感因素激发酿成一个凋敝的故乡,有失客观全面。”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涛甫说。

文/新华社记者 李铮 彭卓 马剑(来源:北京青年报)

上一页

简版彩版触屏版

Copyright © 2014 Peopl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