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今日推荐

老照片记录威海“特殊墓葬”

威海民俗网  2016-07-29 14:02

公元12世纪,蒙古逐渐崛起,开始向中原挺进,在灭西夏和金后,四处派兵镇守,尤其是边疆沿海一带,那么迁徙过来的军队会不会将祖上遗骨迁移至此?“鍪子坟”的外观形状如兵士头盔,可能也存有当时驻军的影响,蒙古人居住时喜欢用圆形的蒙古包,坟的形状与其相似,或许也都预示着它们与军队之间的某些联系。在文物考古部门对“鍪子坟”挖掘结论中亦可略见,尸骨绝大多数都是整齐地码放成堆,形态已经不是人的自然形状了,很有可能是迁葬。如此说来,活葬老人的“六十岁花甲子”之说就属道听途说了。

威海山麓间的瓮葬 

照片记录的是瓮葬坛棺。所谓瓮棺葬,就是用瓮、缸等作为棺室,外加盖或者盆封口的一种埋葬形式,也是古代墓葬形式之一,这种葬俗从远古的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出现。在已经发掘出土的仰韶文化墓葬中,陶制瓮棺是先民大量使用的葬具材料,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瓮棺葬”,亦即后世“瓮葬”的雏形。早期的瓮棺葬绝大多数是夭折儿童的葬具,而成年人则被直接埋入土坑墓圹中。

此帧照片摄于上世纪20年代威海山麓的某个区域,瓮棺排列在沟壑当中,是迁葬的瓮棺还是当地人的早期产物、是后人移堆至此还是原始安葬等都无从知晓,但可以说明的是在威海山间的瓮葬形式是存在的。

上一页下一页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时刻新闻

热点推荐

热门图集

历史>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