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坛的前身是“方”的?
十九世纪末期的天坛祈年殿
如今的天坛祈年殿
清代天坛规模达到鼎盛
春节期间,北京各大公园里都有相应的春节传统文化活动。天坛公园神乐署里举办了“神乐之旅”,通过多种形式让人们感受传统礼乐文化不一样的特色。
对于天坛公园,很多人印象最深的是庄严肃穆的祈年殿。其实,在最初建造时,天坛内的建筑、功用等都与现在的天坛有很大的区别。
明朝时,朱棣将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后,他复制南京的宫殿格局,在北京南郊兴建了一所能够合起来祭祀天地的天地坛。到了嘉靖年间,因为嘉庆皇帝对于天地分祀的强烈要求,在天地坛不远处兴建了圜丘坛专门祭祀天神,在北郊兴建了方泽坛(如今的地坛)祭祀地神,天地坛的部分建筑改作他用。
到了清代,特别是乾隆皇帝,对天坛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形成了如今的规模。现在的祈年殿就是在原天地坛建筑的基础上改建而成。清朝灭亡后,天坛一度成为公园向世人开放,并在随后的历史变迁中,经历了各种战乱。幸运的是,饱经沧桑的天坛得以保存,成为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
1 前身为天地坛
1368年,大明王朝登上了历史舞台。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将首都选在了南京城,并开始对南京大规模建设。除了修建皇宫、城垣以外,最为重要的建筑,便是各种祭坛。朱元璋在南京的南郊兴建了圜丘坛,以祭祀昊天上帝;在北郊兴建了方泽坛,以祭祀皇地祇;东郊和西郊则分别营建了朝日坛和夕月坛,以奉祀大明神和夜明神。除此之外,他还在皇宫南侧兴建了社稷坛和太庙,并在圜丘坛西侧建起了先农坛。洪武十年(1377年),南京赶上了一次“极端天气”,连续很多天阴雨不断。朱元璋认为这是把象征父亲的天和象征母亲的地分开祭祀了,于是他急忙下令将北郊方泽坛与南郊的圜丘坛合祀,并且为合祀大典专门营建了一座新的大型殿宇——大祀殿。这座汇集了各路神仙的场所,被朱元璋命名为“天地坛”。永乐十八年(1420年),朱棣将首都从南京迁到了自己的大本营北京。在大兴宫室的同时,他也仿照着南京天地坛的样式,在新都城北京的南郊兴建了一座天地坛。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