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人的除夕也看“春晚”?
表演《秦王破阵舞》时,一百二十八人执戟披银甲而舞,前有战车,后列战阵,有三次变化,每次变为四阵,伴唱者歌唱《秦王破阵舞》的乐曲,极具气势。
在除夕晚会上,《秦王破阵舞》常与《九功舞》一起表演。《新唐书·礼乐志》说:“自是元日、冬至朝会庆贺,(《秦王破阵舞》)与《九功舞》同奏。”
《九功舞》本名《功成庆善乐》,庆善宫是唐太宗的出生地,贞观六年(632年),唐太宗宴群臣于庆善宫,赋诗十韵,后由乐府谱曲演奏,名为《功成庆善乐》,后又改编成《九功舞》。《旧唐书·音乐志》称:“舞者六十四人,衣紫大袖裙襦,漆髻皮履。舞蹈安徐,以象文德洽而天下安乐也。”
《上元舞》有说法认为是唐高宗于上元三年(676年)所作。《新唐书·礼乐志》说《上元舞》:“舞者百八十人画云五衣色,以象元气。”
唐代歌舞至唐玄宗朝而达到极致,唐玄宗李隆基是一位精通音律、热爱歌舞的皇帝,他曾创作著名的大型乐舞:《霓裳羽衣曲》。
不仅如此,当时的歌舞演员也是群星璀璨,迎娘、蛮儿、念奴等教坊里的“明星”常被皇帝召入宫中参加宫廷除夕晚上的演出。《开元天宝遗事》中记有唐玄宗评价念奴唱歌的文字:“帝谓妃子曰:‘此女妖丽,眼色媚人,每啭声歌喉,则声出于朝霞之上。虽钟鼓笙竽嘈杂而莫能遏。’”
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