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秘闻旧档

一年之计在于春

光明日报  2017-02-10 15:54

扬州“打春”

扬州以优伶官妓为行春的仪仗队伍。康熙年间,裁减乐户,没有官妓后,人们用花鼓戏中的角色代替,在扬州花鼓中,女性人物角色均由男性扮演,所以扬州俗语有:“好女不看春,好男不看灯。”(《扬州画舫录》卷九)苏州等地,立春前一天,郡守率僚属迎春东郊娄门外的柳仙堂。观者如市,男女争着用手摸春牛,以求新年好运气。民谚云:“摸摸春牛脚,赚钱赚得着。”立春日,太守在府堂举行鞭春仪式,用鞭子鞭碎土牛,谓之“打春”。

民国之前,各地立春仍有“打春牛”的习俗。人们用泥土做成春牛,涂上五彩,还要做一个芒神。县令在衙门内主持鞭春仪式。县令用彩鞭鞭碎春牛,众人争抢土块带回家,说是今年就会有好收成。也有人涂在灶上,有说可旺六畜,还有说可少虫蚁之害。“民国共和,礼仪渐减”,民国时期,因为政府改行公历,官方立春迎春祭仪,也就逐渐停止。

报春与说春

民间的立春活动虽没有官方仪式那样浩大,但更加生动有趣。小儿女在立春日头戴彩燕或春蝴蝶,或者佩戴名为“春娃”的人偶,以迎春、庆春;或者用松柏枝条编成圆圈,戴头上,以祈“四季清健”。春天的孩子轻灵快乐。而大人们重视的是春天与丰收的联系,“报春”就是丰收信息的民俗预报。报春在立春前就开始了,有人扮作春官,带着木刻印制的春牛图,走村串户报春。浙江宁波一些地方报春人手持小铜牛沿门唱春歌,主人一般将报春人迎进庭院,报春人拿着青铜小牛在米缸、谷仓上左绕三圈、右绕三圈,边绕边唱“黄龙盘谷仓,青龙盘米缸”等歌词,并分送印有芒神与二十四节气的春牛图。主人要以钱物酬谢。在奉化报春从立春日开始,报春人由乞丐充任,他们牵着涂有乌漆的木牛挨户送春牛图报春。他们边送边说“春牛到门庭,今年交好运。春牛耕烂田,今年大熟年”等吉利话。每当乞丐牵着木牛出现,旁边总是围满了孩子,大人会让孩子摸摸春牛,说摸过春牛的手会勤劳灵巧,会攒钱,会端满饭碗,待人忠厚。(陈德来主编《浙江民俗大观》)

报春也伴随着游戏与娱乐,在湖北称为“说春”与“讲春”。湖北黄陂每逢立春前后,就有人下乡说春并兜售芒神春牛。说春人红袍纱帽,敲着小锣,似说非说,似唱非唱,内容大都是吉利话,主人家要以米酬谢。春官一般口齿伶俐,善于即景唱说。一次,某贫者见春官来,忙托一板凳与坐,凳缺一脚,春官云:“见了春官把凳托,托个板凳三只脚。不是春官看见快,险险栽破后脑壳。”有的人家境不好,不愿给春官报酬,见了春官赶快关门,春官就唱:“一见春官把门闩,交了霜降打脾寒。”(《中华全国风俗志》下,湖北)四川宜宾珙县春官一手拿着打狗棍,一手拿着红纸春词,游走乡间“说春”。在西北地区也有唱春习俗,山西的春官由乐户充任。春官的诙谐与笑骂成为乡村春日的娱乐。游走乡村的春官,成为春天乡野的一道风景。

演春与望春

演春,是传统社会民间迎春的仪式活动之一,它以民间小戏的形式酬神娱人。民国河南《阳武县志》记载:“立春前一日,土人扮故事,乡民携田具,唱农歌,为兴农作之状,名曰‘演春’”。乡里立春时期的所搬演的这些草台戏,也叫春台戏,其实它是官方迎春仪式的民俗版。在湘西以前每年立春前一日开演迎春戏,按照习惯一年十二个月要扎十二个戏台,闰年扎十三个,立春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穿上新衣服,前往观赏。迎春的小戏戏台搭在旷野中,给神演出的目的鲜明,当然也“又引闲人野外看”。

望春,立春时节是生命力萌生的时节,民间信仰中认为立春前出嫁的妇女归宁,立春日当天穿着青色衣服、打着青色雨伞的媳妇,在交节时分,赶回婆家,可望得到子嗣,这种习俗称为“望春”。由此可见在民间传统观念中女性的生殖力量,既来自母系,也来自自然天时。

现代中国春神祭祀与迎春仪式,已经相对寥落,但在部分地域的民间社会仍有传承,引人瞩目,并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浙江衢州柯城区“九华立春祭”是其中之一。在衢州九华乡外陈村有一座梧桐祖殿,供奉的主神是句芒,神像用整株桐木雕刻而成,民间称句芒为“梧桐老佛”。每年立春日举行祭祀庙会,举行立春祭祀民俗活动。主要活动内容有:祭拜春神句芒、迎春接福赐求五谷丰登、供祭品、扮芒神、焚香迎奉、扎春牛、演戏酬神、插花、踏青等,构成了衢州地方特有的立春庙会形式。

(作者:萧放,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上一页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时刻新闻

热点推荐

强坛热帖

热门图集

历史>秘闻旧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