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成龙是如何成为“第一廉吏”的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于成龙兢兢业业,为民谋利、问民疾苦,设学校、兴教化,不久便取得成效。罗城盗贼频繁,一方面是因为贫穷,自然条件险恶,另一方面也与族群关系复杂有关。除了汉人外,当地还有瑶人等民族,民风强悍,相互仇杀,且有人据险为盗。为此,于成龙编查保甲,约束居民,同时率乡勇直捣盗贼巢穴。一时间,罗城居民得以安居乐业,尽心于农耕。
于成龙去罗城时,家眷皆未跟随。于是,他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县政事业上,且做到了爱民如子。当地人看于成龙生活清苦,便向他送来一些油盐,于成龙说:“我一人在此,何须如许物,可持归,奉汝父母。”不出三年,罗城大治。五年后,因政绩出众,于成龙考核时被定为“卓异”,这是清朝官员考核的最高等级,被调任四川合州担任知州。于成龙调任前,罗城人民夹道送行,“泣送数百里”。
合州也是一个比较贫瘠的地方。由于明末清初的战乱,人口衰减,但徭役依然很重。担任知州职务对于成龙而言,是一个大的考验。他到任之后,立即对旧有积习进行改革。按惯例,知州到任后,知府下帖要求合州送鱼,但于成龙接帖后,坚决拒绝,同时向上级汇报民间疾苦,将居民役务负担废除了10余件,又设法鼓励人开垦荒地。百姓赞扬他清风廉洁,跟在罗城一个样。
两年后,于成龙又因政绩突出而调任湖广黄州府同知,驻扎岐亭镇。有一年,黄州闹饥荒,于成龙没有什么积蓄,就把自己乘坐的一匹骡子出售以赈济灾民。但好景不长,吴三桂突然在云南起兵,兵锋直指湖广。清康熙十三年,于成龙署理武昌知府。为招抚叛逆,他自骑一骡直奔敌寨,并成功劝服对方,其勇其智令人叹服。这其实与他在黄州、武昌任职期间人品高洁、廉洁奉公、威望甚高是分不开的。
因平叛有功,于成龙被擢升为黄州知府。尽管战事紧急,但他依然极其关心民众疾苦,严令禁止在正常赋税之外再行征收,禁止私自加派,禁止官员之间相互馈送,由此民心大安。清康熙十七年,于成龙被擢升为江防道员,操练水师,亦卓有成效。
在正式成为省级大员之前,于成龙出任罗城知县,随后出任知州、知府、道员,并先后在广西、四川、湖广等地历练。难能可贵的是,以如此高龄在基层任职,于成龙没有丝毫心灰意冷,也没有打算做一个太平官,而是每到一地,无论任职时间长短,总是竭尽所能,兴利除弊,劝课农桑,兴教化,废除陈规陋习,同时做到了清正廉洁。这正是应了他说的那句“天理良心”!
身为地方要员
力行勤俭革除社会陋习
《论语》云: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古语强调,官员从事政务需要崇高道德和人格魅力的示范。只有这样,才能形成风清气正的官场之风。对于高级干部这些“关键少数”而言,更是如此。于成龙的经历,对今天的高级干部不无启迪。
清康熙十七年,于成龙升任福建按察使,主管全省司法案件。于成龙到任之后,逐一纠查,将被冤屈入狱的平民尽行释放。当时的福建巡抚大加赞扬,认为于成龙执法不徇私情且甘于淡泊,为福建全省廉能第一。康熙皇帝也表示认可,赞扬于成龙居官有年、素有才能。
没多久,于成龙被擢升为福建布政使,是全省民政事务的最高官员,仅次于巡抚。虽然此时已是高官,但于成龙依然与任职罗城知县、合州知州时一样,生活清苦,粗茶淡饭,从不知享受,也不收受馈送。即使这些馈送是当地长期形成的惯例,也一律不接受。他的卧室里,除了有一些书籍、朝服和煮饭器皿外,别无一物。于成龙曾说过:“不知世间有享受事,亦不知馈遗交际欲何为计?俸入自给有余,要钱何用?”
两年后,于成龙升任直隶巡抚;后一年,又升任两江总督。这两个官职属于很重要的地方要员,由此亦可以看出他的政绩是多么突出。康熙皇帝曾经召见于成龙,称“尔为当今清官第一,殊属难得”,还赞他廉洁自持、始终如一,“自起家外吏,即以廉明著闻。历升巡抚,益励清操,自始至终,迄无改辙。凡在亲戚交游相请托者,概行峻拒,所属人员并戚友间有馈遗,一介不取”。
在直隶巡抚任内,于成龙对当时官场的馈送结纳风气深恶痛绝,到任即告诫州县,不许搜刮百姓,馈送长官,如有违反,绝不宽宥。赴任两江总督时,于成龙不像其他官员一样大张旗鼓,以示威严,而是与幼子共骑骡车一辆,悄悄入衙。平日里,轻车简从,查访民间,革除积弊,通宵达旦地工作。由于于成龙常常食用青菜而不知肉味,竟还得了个“于青菜”之称呼。江南地区经济发达,文人众多,原有奢靡之风,见于成龙力行勤俭,于是世风开始有所变化。
清康熙二十三年,因多年积累成疾,于成龙病逝于任上。众人到其寝室,只见到绨袍一袭、靴带二、瓦瓮米数斛,见者为之落泪。一个担任两江总督的高官,清贫至此,古今都不多见。丧归山西之时,“江宁守及门下诸生合士民数万人步行二十里外,付地哭,江涛声殆不闻”。康熙皇帝为他撰写碑文,赐谥号“清端”。同时,入北京三立祠,意为“立功、立德、立言”。清康熙四十六年,即于成龙去世20多年后,康熙皇帝南巡时还听到江南流传于成龙的清官故事。
正确的义利观
不是做大官而要做大事
于成龙不仅是廉吏,而且是能吏,堪为楷模。他的成长历程,与他持有正确的义利观有很大关系——做官不是要做大官,而是要做大事。因而,他每到一处,都能不避艰险、不避非议,勇于任事,坚持原则和正义,兴利除弊,甚至得罪上级、豪强也在所不惜。
“公生明,廉生威。”于成龙一生勤政爱民、自甘淡泊、严于律己,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不仅让下级信服,而且收获了百姓的支持与认同,故能政通人和、百姓乐业。
当然,我们还要看到的是,于成龙之所以在清康熙朝出现,与当时朝廷肃清吏治、完善健全选拔考核制度、扫除积弊有关。在官场风气较正的大环境中,廉官、能吏能够迅速被提拔,并进一步为官场新风注入活力。
于成龙的事迹对于今天的反腐倡廉依然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一是官员考核应重德行、重能力,而不是按照年龄一刀切。二是官员要有正确的义利观,廉洁奉公,为民谋利,方得受人敬重,方能行之久远。三是官员要修身养性,勤于读书,于书中结交古今圣贤。这样的修身养性,才能免受不良风气侵害,“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四是要使一大批廉洁官员能够在官场中出现,需要良好的政治环境,这就需要国家下大力气反腐,营造风清气正的官场新风。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