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栅栏一带的老字号,聊聊他们背后的故事
同仁堂三百年不衰
老北京夸人富有、穿戴讲究,有几句口头禅,前两句是“头戴马聚源、脚蹬内联陞”,表示从头到脚都是最好的正宗名牌。马聚源帽店和内联陞鞋店都在大栅栏内。
马聚源是北京著名的老字号帽店。创始人马聚源,是直隶马桥人,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他在鲜鱼口中段路南开办了帽店取名“马聚源帽店”。后来经一位张姓的官员介绍,马聚源做宫廷用的缨帽和富人戴的高级帽子,成了专门为贵族官僚服务的“官帽店”。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马聚源又在鲜鱼口西口路北开了天成斋鞋店。清咸丰八年(1858年),马聚源重病身亡。张官员将马聚源帽店和天成斋鞋店买过来,由马聚源的徒弟当掌柜,依然挂着“马聚源帽店”的牌匾。从此马聚源帽店更加兴隆,驰名北京四九城,被誉为帽业之首。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马聚源帽店生意长期不景气。1958年马聚源帽店参加了公私合营,从鲜鱼口搬至大栅栏。1990年调整网点布局时,马聚源帽店从大栅栏路北迁入路南的另一家老字号、开业于清咸丰八年(1858年)的步瀛斋鞋店内,在店内设专柜销售。
内联陞开业于清咸丰三年(1853年),创办人是河北武清人赵廷。鞋店取名内联陞,“内”指大内,即朝廷,“联陞”取自“连升三级”之意。为做好朝靴,赵廷还挖空心思专门收集王公贵族、达官显贵的靴鞋尺寸,样式及特殊喜好,将其汇编成册,取名《履中备载》。内联陞声名日盛,据说皇帝登基也要穿内联陞的靴子。
内联陞店址最初在东江米巷(今东交民巷),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被焚。赵廷筹集资金在灯市口重新开业。1912年袁世凯发动北京兵变,鞋店遭抢劫,后又移至廊坊头条,最后落户大栅栏。1949年后,内联陞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如今,在挖掘、继承和发扬传统布鞋基础上,又相继开发出皮鞋、休闲鞋、保暖鞋等几大系列产品,产品已进入国际市场。
大栅栏街中段路南有一幢三层的中式大楼,雕梁画栋,金碧辉煌,这就是中国中医药文化瑰宝中的一枝奇葩,在中国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著名企业同仁堂。
同仁堂创始人乐显扬的先祖世代行医,他的曾祖乐良才明朝永乐年间定居北京。乐显扬自幼聪明异常又勤奋好学,他牢记祖训,刻苦学习中医药典籍,积累行医经验,很快就小有名气。后经人推荐进入清宫,当上了太医院的吏目。康熙八年秋(1669年)乐显扬自己开了药室,取名同仁堂,为“天下大同”和“仁者爱人”之意。
乐显扬去世后,他的三子乐凤鸣继承了他的事业。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他将同仁堂药室迁至前门外大栅栏路南。从此同仁堂乐家老铺在繁华的大栅栏扎下了根,至今经历了三百年而不衰。
1970年,在故宫封存近百年的同仁堂制紫金锭打开包装后,依然药香浓郁,色泽滋润,如刚产出不久,被人们称为制药奇迹。
当年,在大栅栏22号,紧挨着“同仁堂”是一家老字号,由安徽人张文卿(张昌翼)创建于清末的“张一元茶庄”。张文卿十多岁时经同乡介绍到花市荣泰茶行学徒,1896年,张文卿辞了柜,自己在花市一带摆了茶叶摊。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位于茶叶摊附近的一家烟酒铺倒闭了。张文卿将烟铺盘了过来,开了一家茶叶店,起名“张玉元”。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张文卿在前门外观音寺(今大栅栏西街)开了第二家茶叶店,正式命名“张一元”。1910年在大栅栏又开了第三家茶叶店,命名“张一元文记茶庄”。上世纪30年代初,京城大多数茶馆、旅馆都用的是张一元的茶,许多杂货摊、铺都代销它的茶。抗日战争期间,张一元的生意日益萧条,1947年冬的一场大火使其大伤元气。
1949年后,张一元茶庄获得新生。1992年以张一元为龙头,成立了张一元茶业公司,后又成立茶艺表演团,将中国的民族瑰宝——茶文化尽情展现。2012年,张一元茶庄在观音寺街老张一元起源店的旧址上重新开张。
戏园遍布大栅栏
商业的繁荣带来了娱乐的发展,清末民初最让人痴迷的娱乐就是听戏。在短短的大栅栏内集中了三庆、广德楼、庆乐、同乐轩等多家戏园子。
三庆戏园原址位于大栅栏中段路南,建于清乾隆年间,是北京最古老的戏园。梅兰芳的新戏《狮吼记》和尚小云的新戏《玉堂春》均在此首演。之后尚小云的荣春社长期在此演出。
广德楼戏园在大栅栏西口路北,建于嘉庆年间。当年四大徽班进京后长期在这里演出,后来的谭鑫培、路三宝等名角,再后来的四大名旦都曾在这里登台。1909年,法国百代电影公司租用广德楼,拍摄了杨小楼主演的《金钱豹》、何佩亭主演的《火判官》等京戏片段,放映后广受欢迎。1949年,广德楼毁于火灾,后在原址重建,改名“前门小剧场”。2000年,广德楼重新修缮,成为北京保存最好的老戏园之一。
庆乐戏园原位于大栅栏东口路北,瑞蚨祥西侧,乾隆年间修建。清末毁于火灾,重建后方形舞台改为圆形,观众座椅也由条椅改为单人座椅,成为设施较新的一座戏园。京剧大师杨小楼多次在此演出,河北梆子老艺人杨韵谱和他的女弟子李桂云等曾在此演出《茶花女》、《血海深仇》等新戏,名噪一时。
1939年,李万春组织的鸣春社在这里演出机关布景戏《新天河配》、《济公传》等使观众耳目一新,大受欢迎。1949年后,吴素秋、姜铁麟等组建的新兴京剧团长期在此演出。1970年成为北京杂技团排演场。
门框胡同里有一个小型戏园叫同乐轩,1909年建成。俞振庭的双庆班曾在这里演出,因地域狭小,只适合演小型剧目。在粮食店街路西有座颇有名气的戏园叫中和戏园,建于道光年间。很多戏剧名家都曾在这里登台,程砚秋曾长期在此演出。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戏园的建筑、设施都趋于老化,又因身处闹市,位置所限,很难扩建改造。上世纪70年代后,这些戏园逐渐衰落。
除了戏园,大栅栏一带还建有早期的电影院。位于大栅栏西口路南的大观楼电影院,创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是北京开办最早的电影院。在这家电影院里,放映了中国人拍摄的第一部电影,记录谭鑫培经典剧目的《定军山》。大观楼不仅成立最早,而且百年来,几经沧桑变化,但至今仍在放映电影,堪称北京放映电影最悠久的影院。
门框胡同的同乐轩观园于1932年改为电影院,也是北京早期的电影院之一。1985年重建后改为北京全景电影院,可放映180度立体声球幕电影。
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