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2017-06-22 14:20
2、为制造疫苗在子女身上做实验
1928年,时年26岁的陈文贵进入成都华西协和大学医科学习。这时,他对细菌学有了浓厚的兴趣。一年后,陈文贵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并任北平协和医院病理科助教。两年后,他又转入协和医院细菌系,专门从事细菌学研究。
“平时,他除了做好日常教辅工作,将其余时间全部投入到细菌血清的研究工作中。”陈文贵的小女儿陈晓晴告诉记者,以前听母亲讲,父亲常常在实验室泡到半夜三更才回来,如果有新的进展就会高兴得像个孩子。
经过不断的实验和探索,陈文贵先后撰写了《组织培养下疫苗病毒性的变异》、《霍乱弧菌的培养、分离和变异》等多篇论文,在美国《实验生物》、《医学会刊》等专业刊物上发表,成为学界翘楚。
抗日战争爆发后,受同学之邀,陈文贵前往贵阳卫生署担任卫训所主任,并任贵阳医学院教授。
1938年和1939年,贵阳发生大面积霍乱疫情,大批民众受染身亡。当时,疫苗血清供应非常紧缺,陈文贵立即带领身边的教学医生试验生产霍乱疫苗。
“父亲十分谨慎,他不仅用动物试验疫苗,还在哥哥姐姐的身上进行人体试验,确定没有不良反应后才拿来救助民众。”陈晓晴回忆,因为此事关系广大百姓,因此家里人并不埋怨父亲,反而很支持他,认为这是非常崇高的事。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