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秘闻旧档

古人腰带上那些带钩的时尚

东方早报  2017-07-21 16:02

另外,在一幅明代佚名画家所绘《无款夫妇容像》(《徽州容像艺术》,25页,安徽美术出版社2001年)中,完全是平民打扮的上年岁男子也使用了带钩与软带。经画家仔细描绘,这件带钩呈现为白玉的质地,但是带有土沁的痕迹,钩首雕为六瓣花形。明以前的带钩都没有如此的花朵造型,因此,画中的玉带钩只能是明代工匠的作品,但却故意做旧,人工做出土沁痕,令其披上古董的风貌。正如《大带钩》诗所说“玉判旧新真亦赝,铜夸秦汉是耶非”,明明是新制的带钩,但却刻意追求复古的效果,甚至直接将之吹嘘为古代文物,这显然是一种流行风气。画中特别清楚地展示,软带一头带有套环,直接套入带钩的花形钩首之内。因此,对于明清时代带钩的使用方式,这一幅肖像作品乃是最有说服力的珍贵资料。

据《宪宗调禽图》与《无款夫妇容像》可知,带钩应用于软带上的方式,乃是在一条软带的两端各装配一个绳环,一环扣在带钩背部的钮柱上,另一环则在系结时扣入钩首的弯钩之内。元明墓中屡屡出土玉、翠等质地的华美带钩,说明这一系带方式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广泛采用。

清代乾隆时期,曹行栋于《养生经》中谈道:“有用钩子联络者,不劳结束,似亦甚便。”直接提及,入清以后,带钩依然是服饰中的常用之件。《大带钩》诗与《情殷鉴古图》则证明,到清代中后期,“用钩子联络”的系带方式不仅得到延续,而且带钩还向大尺寸发展,形象更为张扬。《情殷鉴古图》清楚地描述,道光腰间黄色软带一端的绳套扣入云芝形的钩首之内,可知基本形式倒是没有变化。

似乎,在今日的时装中,腰带的样式并不丰富,无非是两种路数:一种是织物制成的软带,使用者把它绕在腰间,自己动手打个花结;一种是所谓“皮带”,一端排列着一排扣眼,另一端装着金属的皮带扣。相比之下,中国传统服饰中,腰带的款式反而更为丰富。其中,带钩这一古老而优美的服饰元素使得传统腰带在形式与形象上都自成一格,属于真正意义上的“民族特色”,似乎值得设计师们来考虑一下它的潜能。

如若将带钩引入当代时装,意义不仅仅在于为腰带多添一种样式。今天,无论设计师还是消费者大约都在苦恼,既有的首饰样式似乎已经固定,就是有限的那几种,项链、耳环、手镯、胸针、戒指。带钩可以让人们多拥有一个首饰的类型,让“腰饰”这个概念重新跃回时尚舞台,让消费者拥有更多一条装点自己的途径,也让珠宝设计师获得一片施展拳脚的全新领域。另外,将其转换为大衣、披风乃至皮包、手袋的搭扣,也会是蛮有趣的点缀。

(作者系自由撰稿人)

上一页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时刻新闻

热点推荐

强坛热帖

热门图集

历史>秘闻旧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