蝎蝇般的“泡沫关系”?当相亲被明码标价之后
尽管男女相亲在潜意识里从来不会忽视对方的物质基础,但在过去,相亲双方在表面上大都不敢在物质上明码标价。
但在如今的一些相亲场所,不少相亲者已经不再保留作为品位和体面象征的那点矜持了,他们开始赤裸裸地给相亲打上详细的物质价签。
在“上观新闻”昨天发布的《上海有没有相亲价目表?记者“卧底”两大相亲圣地》的报道中,就有最近在网上广为流传的“中国式相亲价目表”。
在“价目表”上,以未婚男女的房、车、收入、户口、学历、长相等,将人群分为顶配、高配、标配、低配、简配和不考虑(实际上是“不配”)。顶配无非高富帅和白富美,可“女博士”竟是“简配”,“属羊”的女性被列入“不考虑”之列……
当然,这不是由相亲男女亲自明码标价的,而是由他们的父母代言的。父母在相亲中的角色很像明星的经纪人,那些难于启齿的出场费及苛刻要求都由经纪人提出,避免明星自己陷入情面或世面的尴尬。
男女婚恋从过去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艰难地变为自由恋爱,现在某些人士“一夜回到解放前”,宁愿将选择的权力重新放回到父母手中。
如今一些父母经过长期的油盐酱醋的浸泡,已经远离年轻时的情感驱动,变成了物质驱动型。相亲场所在他们的眼中越来越像市场,给子女标价如同给肉菜标价,他们一点都不觉得难为情。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