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与媳妇同时落水 你先救哪个?
上一期婆媳关系我们从女性角度,分析了婆婆与儿媳妇之间产生冲突的深层次根源,由于婆媳关系同时也涉及到婆婆的丈夫(即公公)以及儿媳妇的丈夫(即儿子),所以我们继续站在男性角度,分析婆媳关系矛盾冲突产生的本源性原因。
1 离开妈妈是不好的?
丈夫(或公公),在婆媳关系中,既可能是引发冲突的重要原因,又是协调关系的关键人物。
当丈夫的角色在家庭(夫妻)关系中长期缺位时,妻子会产生相应的缺失感,从而将注意力转向孩子,如果孩子是儿子的话,就更会产生“紧紧抓住”的心理,这是一种“补偿反应”。
事实上,在生活当中,不乏缺位的“丈夫”角色,这源于“前俄狄浦斯期”的“没有长大的小男孩”的影响。
上一篇中,我们曾经提到过一个概念“俄狄浦斯冲突”,在0到3岁的“前俄狄浦斯期”,男孩子对母亲有一种依赖、依恋的状态,渴望被妈妈照顾,但同时也需要并且会慢慢走向独立,发展个体化,和妈妈渐渐拉开合适的距离,建立个体边界,从而既保持和妈妈的良好关系,又能做自己。
但有些情况下,妈妈因内心的某些困扰,比如出于自己对母子关系的依赖、依恋的需要,不愿放孩子和自己拉开距离、发展独立个体,会导致孩子离不开妈妈的照顾,内心固着在“需要妈妈的照顾”上,觉得自己不行、无法独立,或者产生“离开妈妈是不好的”、有自责及对妈妈的内疚感等,从而变成一个“离不开妈妈、难以长成独立成人的妈妈的小男孩”角色。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