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怀旧影像

触摸中国百年雕塑史

人民网-国家人文历史  2017-09-11 13:46

田金铎 走向世界 1985年 34×18×58.8cm 中国美术馆藏


《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 刘开渠、滑田友、萧传玖、曾竹韶、傅天仇、张松鹤、王丙召、王临乙等集体创作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由“胜利渡长江”等八个题材共十幅作品构成,概括表现了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的艰苦历程。周恩来总理提名刘开渠担任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处处长兼美工组组长。在刘开渠主持工作期间,他以行政领导和雕塑艺术家的双重身份带领艺术家们进行创作,统一认识,对协调整体风格发挥了重要作用。浮雕的创作与制作历时9年,1958年竣工。其风格写实,手法朴素,构图虚实结合、张弛有度。作品并未以伟人、领袖作为表现对象,而是刻画了大小近于真人的人民形象,其面貌、性格、思想、感情和姿态各具特征。整件浮雕作品场面宏大,气势磅礴,凝结着激动人心的历史,彰显着民族史诗的气息。可贵的是,其内容表现了时代而艺术水平则超越了时代,直至今天依然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不但显示了中华民族深厚博大的胸怀与百折不挠的精神,而且成为新中国里程碑式的雕塑。“首届全国雕塑艺术大展”使用3D扫描技术复制全部《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展示于中国美术馆圆厅,成为大展亮点。


《国家公祭纪念碑——南京大屠杀组雕》 吴为山创作的《国家公祭纪念碑——南京大屠杀组雕》,由《家破人亡》《逃难》《冤魂呐喊》《胜利之墙》四部分组成。其中很多形象均有现实原型,作者曾亲自访问大屠杀幸存者,通过与他们交谈激发艺术灵感。组雕中没有出现一个日本侵略者形象,皆表现我遇难同胞。遇难者群像的惨烈,足以佐证侵略者反人类行径的凶残。在此,重要的是铭记历史,珍爱和平。雕塑家以自己真诚的声音和激越的情感,唤醒了沉睡的灵魂,唤起国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国家公祭纪念碑——南京大屠杀组雕》是新时期以大构成以及写意雕塑的方式建构民族苦难历程纪念碑的扛鼎之作,2014年成为国家公祭纪念碑。


《鲁迅坐像》 张文新创作的《鲁迅坐像》(中国美术馆馆藏),塑造了一个硬朗坚毅的鲁迅形象,他目光朝向远方,自信从容,表现了“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形象。鲁迅是文化的自觉者、审美的觉醒者。他以深刻的思想,以文字的透彻和锐利,揭示了社会真实。在民族危难的20世纪上半叶,他以悲剧与崇高,斗争与反思为基调,以大众的艺术引领青年艺术家,启迪了一个时代。因此,“鲁迅形象”始终是现代中国人精神生活中最普遍、也是最“刻骨”的存在。《鲁迅坐像》是刀刻的鲁迅,是铜铸的鲁迅,它是鲁迅精神的凝固,是形神俱佳的雕像,更是民族魂的象征。


白山魂 贺中令 1984年 石雕 65×101×68.5cm 中国美术馆藏


滑田友 出浴身段 1940年 32×47×99cm 中国美术馆藏


潘鹤 开荒牛 1984年99×24×34.5cm 中国美术馆藏


钱绍武 阿炳 2004年 50×29×56cm 青铜


田金铎 走向世界 1985年 34×18×58.8cm 中国美术馆藏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时刻新闻

热点推荐

强坛热帖

热门图集

历史>怀旧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