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在中国古代就有警卫犬、猎犬和肉食三种功能
狗是最早出现的家养动物,自从有了狗,人类在走向文明的路途中就不再孤单了。《礼记·少仪》归纳当时狗的用途,“一曰守犬,守御田宅舍也;二曰田犬,田猎所用也;三曰食犬,充庖厨庶羞也。”即狗有作为警卫犬、猎犬和肉食这样三种功能。
通过对距今10000年到秦汉建立之前、分布在黄河上下、长江南北的数百个考古遗址出土的狗的骨骼进行分析,各个遗址中出土的狗的骨骼总数都有限,基本上没有超过遗址中出土的全部哺乳动物总数的10%。把史前时期的经济基础与夏商周时期的经济基础进行对比,可以看出两者相差极大,比如猪、牛、羊、马的数量和比例都有明显的区别,唯独狗的数量,基本上没有变化。生活在史前时期的古人与生活在夏商周时期的古人与狗相处的方式大致相同,即狗成为家畜以后,可能会对人类的狩猎技巧及人类的安全性有所帮助,但是绝对没有像家养的猪、牛和羊等动物一样,对人类获取肉食资源的方式及肉食结构带来很大的变化,对人类生产力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对人类社会的文明化进程产生很大的影响。
我们在考古遗址中发现的狗骨大多是破碎的,证明这些狗在当时是被人食用的。但是一只狗的肉量一般不会超过10公斤,由于狗骨出土的数量很少,所以狗肉在当时古人所食的肉量中所占的比例极小,我们基本上没有发现古人注重吃狗肉的动物考古学证据。但是在汉代的画像石上专门有屠狗的画面,依据文献记载,在先秦时期和历史时期,一些特定的区域存在食狗的习俗。我们期待在今后的考古发掘和动物考古学研究中有新的发现。
考古发掘证实,在陕西、河南、河北和山东地区发现的数十处先秦时期的车马坑中,都发现出土家犬的现象,不少家犬的颈部系铜铃。以河南省三门峡市虢国墓地为例,狗是车马坑中不可或缺的随葬品。一般以1车2马或4马配1狗的组合出现,这些狗可能显示出当时战争中形成的车马狗组合。这大概是“效犬马之劳”的来由。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