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 2019-05-29 08:44
开场寿宴群演本色出演
“影片开场,四个儿子为母亲在饭店办寿宴那场戏,是整部电影最费劲,也最费成本的一场戏”,顾晓刚表示,电影开场戏演员众多,既要交代清楚人物关系,又要让演员在各自的表演上配合精准,确实难度很大。
对于顾晓刚来说,这场戏最重要的是营造出真实的情境。他参考了杨德昌《一一》开场的婚礼戏,在群演的选择上也参照了杨导的经验,找的都是与角色本身的职业或者身份相近的人,“会根据老人的家庭或者是阶层关系去想象,都是同阶层的人。另外,开饭店可能会涉及一些体制内的人,那我们会找一些这样的人,搭配每一桌。”在叙事和技法上,导演学习了《教父》中婚礼那场群戏,完成每一个角色的建立和叙事上的交代。
因为这些群演从来没演过戏,顾晓刚对他们进行了短期培训,提醒他们不要穿帮。为了营造出很燥热的感觉,顾晓刚还设置了停电这一细节,把现场的空调停了,出来效果很好。
为了呈现出真实的气氛,导演在一些技术层面做了牺牲。在寿宴拍摄现场,导演请乐队同期声出演,“这对录音师是个巨大的考验,因为后期在剪辑上不太容易,会造成声音的断裂,但是如果没有乐队参与,大家就会觉得我们在演戏。”
绘画风格,字幕在画面右侧
顾晓刚的故事构思也以一种绘画的视角展开,“这部电影不仅是一部故事片,我们还把它当成一部中国长卷画看待。”电影中的空间感、时代感、景观感都是基于绘画的角度去思考,“为什么片名和所有的字幕都在画面右边,因为这些字都成了画卷上的题跋,不会打扰到画面。”
生活在富春江边的顾晓刚,从小就听说类似“家乡三宝”的说法,比如《富春山居图》、郁达夫、黄公望等历史文化与名人。在开始创作剧本时,顾晓刚就思考如何用一种独特的电影语言去呈现这个故事。顾晓刚是美术生,他结合家乡的历史文化背景,想到了用传统绘画的方式与电影进行融合。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