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中国最后的驯鹿部落——敖鲁古雅

来源:央视网  2019年11月07日13:49

原标题:王伟:中国最后的驯鹿部落——敖鲁古雅

(上图:玛力亚索,生于1921年,摄于内蒙古大兴安岭)

拍摄过程用时多久?这当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王伟:创作项目从实际拍摄到后期制作历时近三年,行程20000余公里,拍摄大画幅黑白胶片近千张、数码照片一万余张。

驯鹿鄂温克这一特殊的少数民族群体近年来受到了世界学者和媒体的关注,以至于他们的生活受到极大影响,相对于过多的“曝光”,驯鹿鄂温克人更渴望生活不被打扰,所以拍摄中的沟通成本很大。这是我在第一阶段的考察调研中发现的问题,所以从那时起我就非常注重跟当地族人的沟通,哪怕几天都不开机,直到等到对方打开心扉,接纳我,才开始创作。在这里,也要特别的感谢当地很多朋友的支持,从语言翻译到带路探寻,这个项目能进行下去是太多人辛苦付出的结果。当然,我也很幸运,通过自己的真诚行动给部族老人们留下了较好的印象,为后期拍摄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此外,驯鹿鄂温克人居住的“猎民点”大多位于大兴安岭原始森林腹地,这里路况极差且无通讯信号,客观上也为拍摄增加了一定难度。

(上图:玛妮,生于1952年,摄于内蒙古大兴安岭)

你想通过摄影传递出哪些信息?

王伟:在早期纪录驯鹿鄂温克人的影像中,我们可以看到驯鹿鄂温克人狩猎使用的猎枪、野鹿哨和桦树皮船,尽管它们都已尘封在历史中。但透过影像来了解民族文化,直观、准确又具体,能为后人提供非常好的历史记载和学术研究资料。驯鹿鄂温克人在千百年来的生产实践中所形成的狩猎文化、熊文化和萨满教文化等极具独特性,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璀璨瑰宝,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些弥足珍贵的民族文化形态已成为濒危文化并逐渐走向消亡。该影像作品的创作希望是对濒危少数民族文化的抢救性记录和保护,能为今后人类学家、历史学家的研究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上图:索彬,生于1981年,摄于内蒙古大兴安岭)

上一页下一页

简版彩版触屏版

Copyright © 2014 Peopl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