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继孝:25个故事讲述“我的收藏三十年”
“前前后后,经历了差不多十三四年,终于凑齐了流散的《我的前半生》的几种珍贵版本(确切说是稿本)。”方继孝欣慰地说,“尤其是1958年的油印本,据有关资料说,一共才印了60册;1959年的十六开大字本总共印了400册。已经过去了50个年头,现在存世多少?恐怕不多。而溥仪亲自修正的自存本无疑是世间仅有的‘孤本’了。由此来说,这一组《我的前半生》稿本,显得弥足珍贵了。”
后来方继孝公开发表文章,描述了自己收藏的各个版本文稿。文章引起了群众出版社编辑的关注。经过双方合作,对“溥仪修正本”重新做整理,最终促成“溥著溥批”版《我的前半生》问世。
谈及收藏之道
需要理智量力而行
方继孝坦言,作为工薪阶层,收藏的最大困难就是资金问题。有一次,他遇到了叶圣陶的手迹,数量是一两百件。卖家当时开价要40多万元,自己当时拿不出这么多钱,等到跟朋友借到钱转天满怀欣喜地去取货时,人家已经100多万卖给了另一个买家。“因为没钱而没买到喜欢的东西是会懊恼,但是搞收藏还得要理智,量力而行,毕竟家里人还是要生活的。”
对于藏品,在方继孝看来,“信札、手稿这类私人物品,往往记载着文化名人们的生活、工作的真实细节,研究者可以从这些书信中窥见许多鲜为人知的真相。这就是我从事此类收藏最大的价值。”
文/本报记者 张知依 实习生 佳依达尔
| 上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