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藏》:换种方式讲故宫国宝南迁
玄色
2020年是故宫博物院建院600年,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了青春文学畅销书作家玄色的最新修订小说《守藏》。这是与故宫、与故宫文物南迁、与抗日战争密切相关的一部作品,也是玄色继《哑舍》(精装)系列之后与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再度合作。故事中,作者玄色对故宫国宝南迁的传奇历程展开讲述,更对国家宝藏注入了深情。如何面对青年读者书写国家宝藏的故事,如何在小说中塑造青年才俊担当使命的故事?日前,青年作家玄色接受了北京青年报记者的采访,分享了《守藏》创作幕后的故事。
作品
这是怎样的故事
“守藏吏”护国宝南迁
13427箱文物“无一损毁”
讲述古董故事的图书并不少见,但将背景置于“国宝南迁”历史中创作一本青春小说确实让人眼前一亮。
历史背景十分清晰:1933—1947年,故宫博物院为躲避日军战火,将13427箱文物分5批运至南京,“七七事变”后又分南、中、北三路辗转西迁,水陆交通并用,分别在贵州安顺、四川乐山和峨眉山“避难”达七八年之久,抗日战争胜利后才陆续集中到重庆,1947年“回迁”南京。
《守藏》讲述的就是北平故宫博物院接到指令,将文物“南迁”后,一群身份各异的“守藏吏”护送国宝专列的故事。真实的历史背景,轻松诙谐的文风,重述了“13427箱文物,跨越两万里、十四年光阴、一场战争,无一损毁”的故宫文物南迁传奇。小说融合古董、国学、历史等元素,将世界文化史上时间最长、规模最大、过程最艰辛的文物迁徙重现于读者面前。
诚如《我在故宫修文物》导演萧寒在这部小说的序言所说:“故宫数以万计的国宝从来都不是安然无恙地躺在展馆中的,国难当头时,它们经历过一次跌宕起伏的冒险。基于故宫南迁的故事,玄色的小说《守藏》就讲了这段文物史中的传奇之旅。故宫文物南迁是故宫博物院乃至中华文化历史上永远值得追忆、回味的一页……”
|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