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今日要闻

诱导大学生贷款,屡遭投诉的公司为何能野蛮生长?

中国青年网  2020-11-05 07:29

从一些当事人的讲述看,类似骗局已成为一种行业潜规则,有欺诈嫌疑的公司,远不只这一家。比如有业内人士提到,一些模特经纪公司,可能根本就没有拍摄业务,完全靠赚取推广费、签约费维持运转,经营模式就是忽悠和哄骗。

为了规避风险,在签约话术和合同细节上,公司往往会精心设计,方便发生纠纷后免责甩锅。加上不少受害者是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对合同的风险把关,缺少专业水准,难免掉进陷阱。

但不管怎么说,如此骗取钱财的行业行为,不仅涉嫌合同欺诈,严重侵害受害者的合法权益,还衍生出一定的金融风险。

当然,在类似骗局中,上当受骗者,也有自己的失误,如没有详细阅读合同条款等等。因此,防止落入欺诈陷阱,个人要提高防范意识。但更需要反思的是,这类乱象是如何野蛮生长的?

事实上,以高收入为诱饵,忽悠受害者缴纳各种推广或签约费用,这种欺诈模式,早已不是什么行业秘密。在网上,可以找到不少投诉维权的信息;而本次卷入风波的瑄玥模特经纪公司,去年10月就曾被当地媒体曝光,还遭到劳动监察部门的执法检查。

另外,天眼查信息显示,该公司涉及多起教育培训合同及不当得利纠纷。那么,如此一家劣迹斑斑、商业模式存在欺诈风险的公司,在遭遇上一轮公开曝光和集体维权后,为何还能够安然无恙地存在,并堂而皇之地继续行骗,甚至嚣张到动手打人?

涉事公司的违法底气,说到底还是源于行业监管和执法的缺位。在行业惩戒不足、违法代价不够的前提下,模特公司自然敢铤而走险,没有实际业务也能“空转”圈钱。于受害者而言,执法缺位之下,过高的劳动维权成本,也会助长相关欺诈乱象的发生。

就此事而言,查处涉案公司,远远不是事件的终点。鉴于类似现象相当普遍,地方主管部门更得举一反三,对全行业进行系统整治,以高压治理为行业立规,避免其发展走上歧路。

上一页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时刻新闻

热点推荐

热门图集

教育>今日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