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报 2020-11-24 09:27
这次空情处置,让刘志成既兴奋又无奈。兴奋的是,经查证,操纵员的“感觉”是对的;无奈的是,无论他怎么引导,操纵员的判断还是停留在“感觉”上。
雷达情报,位于整个作战流程的源头。现代战争要求雷达不仅要“看得见”,更要“看得清、看得准”。
为什么经验丰富的雷达操纵员,虽然说不清判定机理,却能快速判定目标类别?为什么有的操纵员能判别出来,而有的却判别不出来?这些经验、感觉有没有规律?能不能量化?
一串“为什么”,让刘志成找到了前行的阶梯,又陷入另一个“黑洞”。
每天,空情量数以千计,每个空情信息数据又有着千差万别;即便是同一批目标,每名操纵员的经验和感觉都不一样,每部雷达显示的数据也不一样;就算同一部装备,在不同地域、不同时间显示的数据也不一样……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刘志成决定把全旅所有雷达装备、每一名操纵员处理每一次空情的数据都记录下来。
第一次提出这个想法时,刘志成自己心里也没底。收集、分析数据的过程分外冗杂、枯燥,许多战友并不理解:“费这么大劲,收集这些数据究竟有啥效益?”
“我也不知道这些数据有多大的价值,但觉得里面一定有什么东西。”信念的力量,再次占了上风。
很快,旅党委决定,组建一个由刘志成领衔的“智囊团队”集智攻关。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