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供不应求家长未雨绸缪 体育中考搅动一池春水
12月12日,首届全国中小学和高校健康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华东师范大学成立,教指委成立当天即发布了《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行动方案(2020-2030)》。方案要求,学生每节体育课的运动密度要达到75%以上,运动强度达到心率140-160次/分钟,每节课的运动技能练习时间为20分钟左右,体能练习时间为10分钟左右,彻底改变“无运动量、无战术、无比赛”的“三无”体育与健康课。
汪晓赞介绍,华师大课题组目前已经在上海各区试点运动测评小程序,学生佩戴智能监测设备,不仅能在体育课上进行比赛,还能在家里进行运动比赛,“所有数据全都在线上,运动够不够,一目了然”。
汪晓赞说,2018年教育部体卫艺司提出了“布置体育家庭作业”的想法,当时体育老师们很愿意执行,但却苦于无法操作,“我们不知道如何监控孩子们在家里的运动表现”。她向记者展示最新成果,当每一个孩子都系上心率带或手环等智能设备时,体育老师可以在手机、平板电脑上根据色块来判断每个人的运动强度大小,颜色越深,运动强度越大。
在智能跑道上,体育老师不仅可以测试一名学生跑步的速度,还可以测试步频、步幅、跑步姿势等,可以评价一个学生的平衡力、弹跳力、灵敏度等;在足球对练中,专家们在足球中植入一个芯片,就可以在智能终端上观察球员的运动轨迹以及技战术水平。
“我们有一个设想,如果全国的孩子都能在3岁以后拥有一个自己的运动数据库,可以让这些数据从幼儿园伴随他们到大学毕业。那体育中考和体育高考,是不是就可以给出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不是一次考试的评价,而是一个过程评价。”汪晓赞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烨捷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上一页 |